

下午三點,我們又來到了越秀公園,今天,是越秀公園“小小講解員”們“上崗”的第一天。在講解員的帶領下,我們了解了越秀公園的概況,以及公園低碳生態徑的相關知識。
小小講解員告訴我們,越秀公園里的碳中和主題園是利用越秀公園舊垃圾場和部分低效利用建筑改造出來的,有機融合了生態、生產、生活及科教,設有碳中和科普展館、中水回用示范區、現代農業示范區、垃圾分類及園林垃圾就地處置區、碳中和研學區、新能源光伏技術展示區。
背靠青山、頭頂藍天、鳥語花香……園區內的林業碳匯區種植了如綠桐、油茶樹等有顯著固碳釋氧、凈化空氣作用的樹種,讓參觀游客近距離形象地學習林業碳匯知識。園區內還采用目前國內領先的水處理技術,設置了半開放式魚菜共生、魚稻共生水循環系統,一方面,可實現中水回用,即園區內的廢水和收集的雨水經處理,變為達標的農業養殖及灌溉用水;另一方面,養殖池排放的水經處理后,以循環方式進入蔬菜栽培系統,經由根系生物吸收過濾后,最終返回至養殖池。此系統大大降低了廢水處理過程中產生的碳排放,同時也實現了現代農業的低碳有機種養。
公園里的高科技現代農業種植區域
這個區域以高科技、航天技術品種為主種植,運用噴、滴灌措施,采用“有機肥+水肥”的施肥模式,形成固碳、低碳、減碳農業生態循環。其中,固碳作物區種有茄子樹、多年生稻、紫玉米、食葉草、巨型南瓜等;南藥植物區種有鐵樹、香樟、羅漢果、黃精、紫薇、絞股藍、板藍根、魚腥草等。
公園里,我們既感受了綠色低碳的科普教育,又從美麗花園中享受生態之美。我們對全球氣候變化挑戰、我國的大國擔當和“雙碳”目標、廣東省先試先行的低碳發展歷史和現狀,以及碳交易的概念和原理等內容有了更全面深刻、更直觀的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