敖麗娜
(內蒙古師范大學 內蒙古 包頭 010022)
20 世紀,(Electronic organ)問世,其保留了傳統管風琴的基本外觀,簡化為兩層手鍵盤,一層腳鍵盤,故現又稱“雙排鍵”。相比傳統管風琴,電子管風琴演奏更簡單,搬運更便捷。內置音色除管風琴原有音色外,還添入管弦樂編制樂器音色,如小提琴、長笛、小號等,現代流行樂器如電吉他、電貝司等,以及人聲、打擊樂。音色種類更全面,音色質感更真實。電子管風琴可演奏的風格比較廣泛,古典音樂和流行音樂兼容。發展至今,可直接在電子管風琴上編輯音色,制作節奏,進行編曲以及創作。筆者因熱愛蒙古族音樂,本科期間改編多首蒙古民歌后,得到經驗、受到啟發、總結方法后創作了《呼德幻想曲》,這首作品是一首由蒙古民歌改編后二度創作的電子管風琴獨奏曲目,將蒙古族傳統音樂與西洋交響樂相結合。筆者在蒙古民歌改編選用音色上有所體悟,故選此題,探討如何在電子管風琴上改編蒙古民歌以及演奏蒙古民歌。
《呼德幻想曲》表達了筆者對草原的眷戀以及對蒙古文化的崇敬。“呼德”在蒙語中意為寬闊無垠、無邊無際的,亦指遼闊的草原和蒙古人民寬廣的胸懷,樂曲整體氣勢磅礴,有很強的畫面感?!逗舻禄孟肭贩挚臁烊齻€樂段。第一樂段以蒙古民歌小調《老馬浩亨》旋律為主,用模擬民族彈撥樂的音色,在歡快的節奏中回憶從前草原上載歌載舞的場景。第二樂段以悲傷的旋律將美好變為現實,低沉的馬頭琴音色訴說著人們的嘆息,暗指現在草原環境的破壞,傳統文化的遺失。第三樂段緊密的節奏將樂曲推向高潮,銅管音色的使用為樂曲增添了厚度,使旋律更有力量感,體現了蒙古族人民自信、勇敢、堅毅的性格。
《老馬浩亨》是蒙古族傳統民歌小調,歌詞主要贊美和描寫了蒙古駿馬,以民歌演唱方式代代流傳,現多作為馬頭琴獨奏曲目進行表演。民歌旋律動聽,變化簡單,有很大的改編空間?!独像R浩亨》演唱版本旋律悠揚,悠然自得。在流傳過程中,馬頭琴演奏者將民歌改編為速度較快的版本,使民歌旋律更為歡快,描述出馬兒在草原歡快奔跑的場面。筆者將民歌進行兩次變奏,將原本四分音符變為兩個八分音符、四個十六分音符,在原旋律中逐漸添入和弦外音,使旋律節奏更緊密,呈現出蒙古族牧民圍繞篝火載歌載舞的場景。
音色指不同發聲體所發出的不同頻率的聲音,受發聲體材料、結構的影響,不同的音色擁有自己不同的特點。音色的選擇在樂曲風格中占重要的地位,也是電子管風琴編曲、作曲尤為重要的環節,編曲者要根據自己所編配的不同風格的樂曲選擇合適的音色。電子管風琴有一千多種音色,我們將音色分為:弦樂組(strings)、木管組(wood-wind)、銅管組(brass)、鋼琴組(piano)、吉他組(guitar)、管風組(organ)、打擊樂組(percuss-sion)、合唱組(choir)、世界音樂組(world)、合奏組(tutti)、電子音墊組(pad)、電子合成音組(synth),每一組又包含同類的不同樂器,比如吉他組包含古典吉他、電吉他、電貝司等,鋼琴組又包含傳統鋼琴、羽管鍵琴、電鋼琴等。
電子管風琴的獨特性在于編曲者可將多種看似不同風格的音色都匯聚在同一首樂曲里,音樂整體風格無法定義為古典樂或流行樂。在《呼德幻想曲》開頭引子處,腳鍵盤選用帶有風聲效果的電子音墊音色,疊加馬蹄聲的特效音,而下鍵盤音色則選用交響樂木管吹奏類樂器音色。下鍵盤與腳鍵盤同時演奏,吹奏類樂器的音色作為主導音色,與電子音墊的音色融為一體。電子音墊的音色質感溫和、神秘,風聲與馬蹄聲增強了空間感和畫面感,這類音色在電子管風琴中帶有漸入的效果,聲音會在觸鍵之后出現再逐漸增強,音頭感弱,持續的長音更能體現音色的特性。而傳統吹奏樂音色出現時間與觸鍵時間相同,音色音頭更為靈動,持續的長音稍顯較弱。不同風格的兩類音色相互配合,融為一體。
電子管風琴的音色根據被模擬樂器的場景、演奏形式、演奏方法,細致分為多種不同功能的音色。弦樂組來說,分為交響樂合奏、室內樂合奏以及弦樂組內各類樂器的獨奏。根據弓弦類樂器不同的演奏方式,分為拉奏、撥奏(pizz)、顫音演奏三種不同的音色。每一種相同功能的音色根據觸前、觸后,亮度、混響、力度等參數又分為多種音色,比如常見的弦樂合奏就有21 種音色,適應于不同的樂句,滿足不同的聽感要求。電子管風琴編曲者還可將音色疊加使用,通過改編音色的參數,編輯出自己滿意的音色。
《呼德幻想曲》第二樂段開頭處,上鍵盤選用弦樂合奏疊加人聲合唱的音色,改變了音高、混響和顫音數值,并添加了音色效果器,將聲音的距離感拉遠,來模擬蒙古族長調悠遠的特點。這里選用了音頭感較弱的弦樂合奏音色,更多突出弓弦類樂器在演奏時揉弦的技法。電子管風琴編曲雖注重模擬真實樂器音色,但更為重要的是真實樂器或人聲所表達的情感、演奏的狀態。
《呼德幻想曲》是以蒙古族音樂為基調,在電子管風琴創作中,在原管弦樂音色基礎上,通過音色疊加,改編音色參數來模擬蒙古族傳統樂器的音色。
1.彈撥樂:《呼德幻想曲》第一樂段,上鍵盤音色在琵琶音色的基礎上,疊加了日本民族彈撥樂器音色,提高音色亮度等參數來模擬蒙古傳統樂器“托布秀爾”的音色。“托布秀爾”是蒙古族傳統樂器之一,是蒙古族獨特的弦鳴彈撥樂器(見譜例一)。

譜例一:
譜例一中,上鍵盤音符以前八后十六的節奏型為主,來模擬彈撥樂掃弦的演奏特點,使節奏更有律動感,更接近真實樂器的演奏方法。
2.吹奏樂:蒙古族傳統吹奏樂“冒頓潮爾”的音色溫和、柔潤,是一種古老的民族木管類樂器。在《呼德幻想曲》開頭處應用這類音色,下鍵盤音色使用木笛音色疊加雙簧管的音色,將疊加后的音色降低一個八度,使原本通透、明亮的音色變得低沉。通過改變音色的混響和左右相位,使音色悠遠、冗長,營造一種空洞、神秘感。在旋律的編配上,每個長時值音符前都有一個或兩個短倚音,既體現了蒙古族音樂的特點,又模擬了木管類樂器在吹奏長音時常用到的演奏方法。
3.弦樂:馬頭琴作為蒙古族音樂弓弦代表樂器,音色溫婉雄厚、音域廣泛、演奏技法多樣,被廣泛運用于各種藝術體裁。馬頭琴的不同的拉奏技法如連弓、分弓、長弓、半弓、跳弓、快弓、頓弓、顫弓、打弦、揉弦等,音色存在較大的差別?!逗舻禄孟肭返诙范未罅渴褂民R頭琴的音色(見譜例二)。

譜例二:
譜例二中,下鍵盤的顫音演奏用到了馬頭琴打弦的演奏技法,演奏者在演奏長時值音符的同時,通過手腕晃動的力量,用中指或小指快速擊打琴弦。傳統鍵盤演奏顫音是通過兩根手指交替快速彈奏,但電子模擬的馬頭琴音色比傳統鋼琴的音色延音時間更長,相比真實弦樂器的音色缺少了弓弦的摩擦聲。在電子管風琴中,使用主導音色功能可以模仿這種特殊奏法。通過主導音色只發出演奏者觸鍵的最高音這一特性,物理縮短音與音之間的延綿感。將觸前的參數值縮小,突出音頭的力量感,來模擬弓弦的摩擦聲。
4.打擊樂:電子管風琴可將打擊樂音色制作成完整的伴奏,也可將打擊樂音色直接編配到手鍵盤或腳鍵的指定琴鍵上,使打擊樂音色演奏更真實、靈活,方便演奏者展現更好的舞臺效果(見譜例三)。

譜例三:
在譜例三中,下鍵盤鈴鼓的音色與腳鍵盤大鼓的音色交替出現,模擬蒙古族傳統音樂常用的伴奏形式。蒙古族傳統音樂常用羊皮鼓與串鈴作為伴奏樂器,節奏編配簡單、律動感強。鼓擬地,音色沉悶、溫厚,鈴似天,音色清脆、通透,二者形成強烈的對比,使空間更深遠,描繪出草原的寬闊感。
民歌是人們口頭傳播的,帶有濃烈的、民族特點的歌曲。旋律通俗簡單,易掌握,歌詞大多使用民族語言。民歌沒有完整的樂譜,現流傳的樂譜都為后人整理所得,受地區差異或個人演唱風格的影響,民歌在流傳過程中會存在一定的差異。編曲者可根據自身演奏特點,進行一定的編配與改編。
1.筆者對民歌《老馬浩亨》的內容、背景故事進行深入了解后,對改編的風格做出了大體判斷。民歌原旋律節奏規整,旋律悠揚,在《呼德幻想曲》中,民歌主題選用竹笛的音色演奏,音色明亮、清澈、演奏靈活。兩次變奏,使民歌節奏逐漸緊密(見譜例四)。

譜例四:
在譜例四中,在原民歌旋律音D,B,F,A,A,F,A基礎上,增加過渡音和輔助音,節奏以十六分音符為主,使旋律更活潑、完整,凸顯出鍵盤樂器演奏的優勢,短小緊密的節奏型,推動樂曲達到一個小高潮。
2.民歌作為演唱歌曲,音符時值較長,音樂整體平穩舒緩。在《呼德幻想曲》中,民歌主題伴奏織體以規整的均分節奏為主,以民族彈撥樂作為伴奏音色,在分解和弦中編配了小段的副旋律與民歌主題呼應。
3.傳統民族樂器大多以手工制成,無標準音高,演奏時,音準會在合理的范圍內變化,這也成為民族傳統音樂的獨特之處。《呼德幻想曲》中,在民族音色編輯上,將電子管風琴手鍵盤的滑音參數調高,使演奏者能根據按壓鍵盤的力度、按壓的左右方向,讓音樂在標準音高的上下半度內做出滑音效果,模糊原音高,模擬傳統手工樂器的演奏特點。
電子管風琴有著自己獨特的魅力,被越來越多的人關注和喜愛。作為新時代的產物,電子管風琴緊隨時代科技的發展,琴體逐漸輕便,音色更為真實。音色編輯功能與節奏制作功能使電子管風琴可實現無電腦編曲,琴上直接操作,方便又簡單。電子管風琴演奏模式也很豐富,可以進行獨奏表演,也可與任意樂器合奏或為人聲伴奏,演奏形式靈活多樣,音樂風格變化萬千。本文淺談了在電子管風琴上對蒙古民歌的改編以及創作,以自作曲《呼德幻想曲》的改編經驗為例,從電子管風琴音色的選擇,蒙古族傳統器樂音色的特點、演奏,如何在電子管風琴上改編蒙古民歌進行了簡要的分析。蒙古民歌是蒙古族音樂的瑰寶,在蒙古民歌的改編與研究上,還有很多值得探索學習的地方,筆者希望能用所學知識,在電子管風琴上改編更多優秀的作品,探索電子管風琴更多的可能性,使蒙古族傳統音樂與新型電子音樂碰撞出更多的火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