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夢囡

從羲和激光裝置到深空探測;從負氟效應到生物安全;從量子計算到大模型……近日,第二十五屆中國科協年會上,與會院士、專家講述近些年我國科技領域的重要成果和突破,為公眾徐徐展開了一幅自主創新下科技發展的宏偉藍圖。
本屆年會以“創新引領 自立自強——打造高質量科技創新策源地”為主題。“面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突飛猛進的新態勢,要持續強化科技創新策源功能。”中國科協主席萬鋼表示,“策源”是要實現科學新發現、技術新發明、產業新方向、發展新理念的“不斷涌現”。科技工作者要努力做科學規律的發現者、技術發明的創造者、創新產業的開拓者、創新理念的實踐者。
持續加大科普投入,完善科普設施,創新科學傳播方式,加大科普資源供給,助推科普事業持續向好發展。
激光裝置在科學前沿上有重大的應用價值,受到全球科學界的高度重視。
2020年,世界首臺10拍瓦激光實驗裝置羲和一號在上海張江投入使用。上海科技大學黨委書記、張江實驗室主任、中國科學院院士李儒新表示,比羲和一號再強10倍的激光裝置——羲和二號或將在2025年建成,屆時將更有力推動科學前沿和應用領域的探索,甚至有望幫助科學家窺見宇宙起源的奧秘。
將目光投向深空,那里有中國航天人的星辰大海。“未來15年,中國深空探測將在月球探測、行星探測、運載技術等三個領域,論證實施若干工程任務。”中國探月工程總設計師、深空探測實驗室主任兼首席科學家、中國工程院院士吳偉仁在介紹我國深空探測的未來計劃時透露,我國在行星探測領域計劃開展的工程包括首次實施近地小行星采樣任務,針對近地小行星撞擊地球這一極小概率、極大危害事件,將對一顆數千萬公里外的小行星實施采樣探測。
氟元素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然而能夠為人類所用的有機含氟化物在自然界中卻十分罕見,如何實現含氟有機分子的高效合成就成為了化學領域的研究前沿。中國科學院上海分院院長、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研究員胡金波和團隊通過深入的研究和思考,在國際上首次提出負氟效應新概念,從而解決了長期以來的學科問題。
“20世紀50年代末,一大批科學家為了國家需求專門去學習氟科學技術。”胡金波表示,現在我們的工作在國際上有很好的反響,這是兩代科學家接力創新的結果。
從SARS之戰到埃博拉疫情,中國科協副主席、軍事科學院研究員、中國工程院院士陳薇總是拼搏在守護人民生命健康安全一線。新冠疫情期間,她帶領團隊研發出了全球首款吸入式新冠疫苗,完成了自己當年做非注射、非冷鏈“雙非疫苗”的理想。
陳薇認為,我國在生物安全方面還面臨的諸多挑戰,需要從能力體系建設和多學科協同來進行自主自立的生物安全創新。
九章一號、九章二號、九章三號、祖沖之2號、祖沖之2.1……作為國際量子科學領域走在最前沿的青年科技工作者,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陸朝陽表示,目前我國是唯一在兩種主流的物理體系下都實現了量子計算優越性的國家,“下一步,我們將初步嘗試用量子計算解決重要的特定問題,最終希望構建超過十萬、百萬、甚至千萬比特的通用量子計算機。”
自ChatGPT橫空出世以來,通用人工智能在全球掀起新熱潮。中國科協常委、科大訊飛董事長劉慶峰表示,科大訊飛發揮語音合成、識別、翻譯方面優勢,與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共建了語音及語言信息處理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并發布了星火認知大模型。“認知大模型不僅能寫詩作畫,而且能夠解放生產力和想象力,大幅度降低創業者的技術門檻。其自動對話能力和學習能力在中小學科普方面也有用武之地,可極大地提升全民科普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