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凱飛 祁晶

初冬的壺關,暖陽高照。石堡寨村連片的蔬菜大棚在陽光下格外耀眼。走進壺關縣石堡寨村生態農業產業園區,鮮紅的西紅柿掛滿了枝丫,種植戶們正忙著采摘、分揀、裝箱,現場一派繁忙的景象,這讓第一年承包村里規模化大棚的種植戶們嘗到了甜頭。
“村上給我們統一建了大棚,解決了我們自己建大棚的資金和技術難題,水路電也都齊全,我今年承包了21座大棚,現在賣了約2萬公斤西紅柿,預計今年的收入不錯。”種植戶張俊艷說。
三村合一的石堡寨村位于長治市壺關縣龍泉鎮東南部,距縣城8公里,全村487戶1322人。石堡寨村共流轉閑置土地200余畝,建起了189座設施大棚、500余畝旱地蔬菜,實現了“碎片化”耕種到“集約化”經營,引得農民紛紛返鄉承包、創業,僅承包費用,村集體經濟收入就達15萬元。同時,招商引資建設了300畝“老干媽”紅辣椒建設基地,解決勞動力50余人,人均增收6000余元,壯大了村級集體產業規模。
石堡寨村是“山西省鄉村振興示范村”。黨支部把握這一建設之“形”,發展之“勢”,找準坐標,順勢而為,有所作為。
村“兩委”規劃總結了黨建優勢、區位優勢、上千畝集中連片的土地優勢、2眼深井的水資源優勢、工作隊幫扶優勢和沒有野豬對農作物損壞的生態優勢等“六大優勢”,明晰了發展方向和功能定位。以光伏站“亮閃閃”,蔬菜園“綠油油”,觀光園“金燦燦”,油葵地“香噴噴”,醋泡豆酸滋滋,每一戶“家家樂”等六大產業基礎,科學規劃了“旅游觀光、生態農業、農產品展銷、特色產業加工、康養”五大產業園區。制定了村集體經濟“一年打基礎、三年大發展、五年見成效”發展目標,到2024年底力爭達到200萬元,到2026年底突破500萬元。
除了抓經濟,石堡寨村還在人居環境整治上下起了功夫。先后改造了244座廁所,在人行道栽下了一排排“籬笆圍欄”,把村中心垃圾場建設成了“街心花園”,群眾在房前屋后建起了小花壇、小菜園。還把閑置的石巖頭村委改為農產品交易市場,把原來3個村的“斷頭路”連通、拓寬,流轉閑置土地30多畝,建設了30多個蔬菜大棚,幫村民致富增收。
鄉村振興,產業興旺是關鍵。石堡寨村加快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推進農業由“增產導向”轉向“提質導向”。
在產業發展上,堅持“生產向綠、品種向優、品質向好”,培育了“老干媽”辣椒、“沙白甜”旱地西紅柿、“滿壺香”葵花油、“醋泡”小黑豆、“良友”蜂蜜、“愛芳”蜂蜜、“太陽花”旅游節等“鄉字號”“土字號”特色品牌10多個,被縣委、縣政府和長治市農業農村局、鄉村振興局推薦為“鄉村振興”示范村。
據了解,截至目前,旱地西紅柿大棚,累計建設210個。推出“本村優先、種植能手優先、發展困難戶優先”政策,引得村民紛紛返鄉承包、創業。“產業園區水路電齊全,我一口氣承包了21個蔬菜大棚。我們種植的是晚熟品種,錯峰上市,銷路不用愁。1個大棚最少也能掙2萬元。”承包戶賈紅軍說。
“原來預想,如果承包不出去,我就帶頭承包幾個大棚,沒想到承包的村民太多了。”潞安集團駐村第一書記王焱說。僅承包費用,村集體收入就達15萬元。
在產業發展方面,村里始終堅持“農民點單、政府買單、部門下單”的培養模式,大力培育新型職業農民。先后聘請縣農業農村局、鄉村振興局技術專家,組織旱地西紅柿種植技術、常見病蟲害防治培訓3場次50人次,聘請專家、顧問現場指導30多人次。經過品牌化打造,產品線上線下銷售火爆,供不應求,帶動了越來越多的村民在家門口增收就業。
長治市源起生物釀造有限公司總經理李青說:“我們目前可帶動村剩余勞動力15個人左右,為村集體經濟增收40多萬元,后期我們計劃新增一條生產線,進一步擴大生產規模,帶動更多的村民增收。”
石堡寨村黨支部書記、村委主任劉建平說:“我們村今年投入550余萬元建設一條野菜餃子包子生產線,投資150余萬元建設一個4000余平方米的特色農產品銷售中心,在夯實特色農業產業的基礎上,還規劃了生態旅游觀光項目,努力把石堡寨村建設成為宜居、宜游、宜業、宜樂、宜養的山西省鄉村產業振興示范點、太行山大峽谷旅游線路服務站、鄉村休閑度假康養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