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立穎

10月30日,加沙地帶北部,被以色列轟炸的建筑冒起濃煙。本文圖/視覺中國
當地時間10月28日,一場特殊的新聞發布會在特拉維夫舉行。這是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自10月7日以來,首次召開新聞發布會回答記者提問。內塔尼亞胡宣布,以色列地面部隊已經進入加沙地帶,開始“戰爭的第二階段”。他稱這是以色列的“第二次獨立戰爭”,并提醒以色列人,鏟除哈馬斯的戰爭預計會“漫長而艱難”。
與內塔尼亞胡一同出席發布會的,還有戰時內閣的其他兩位成員:以色列國防部長約亞夫·加蘭特和反對黨國家團結黨領袖本尼·甘茨。現場視頻顯示,當內塔尼亞胡站在發言臺后,向世界宣布以色列加大對加沙的進攻時,甘茨雙臂環抱在胸前呈現防御姿勢。
10月27日以來,以色列發起對加沙地帶迄今為止最猛烈的空襲,地面部隊也已經深入到加沙北部三公里多。在長達48小時內,加沙地帶的互聯網連接和電話線路完全中斷。
加沙衛生部門官員10月30日表示,該地區已有8300多人死于這場戰爭。這個數字已經是以色列在10月7日遭遇突襲中死亡人數的近6倍。同日,聯合國安理會第五次嘗試介入加沙沖突,呼吁人道主義停戰。不過,目前并沒有跡象表明安理會已準備好對新的草案進行投票。
以色列方面堅稱,不會同意停火。內塔尼亞胡表示,“要求停火或要求以色列向哈馬斯投降、向恐怖分子投降、向野蠻行為投降,這些都不會發生。”
戰爭升級始于10月27日夜幕降臨后,加沙地區的互聯網連接和電話線路開始中斷,外界猜測以色列軍隊已經準備好對加沙進行地面襲擊。稍晚些時候,以軍一份簡短聲明證實,地面行動正在“擴大”,但沒有提供其他細節。
隨之而來的是,持續時間已達三周的新一輪巴以沖突中最猛烈的轟炸。與此同時,以色列國防軍分別從加沙北部城鎮拜特哈農和布雷吉難民營發起進攻,在空襲和炮擊的掩護下,坦克和運載步兵和工兵的裝甲車進入加沙境內。
以色列國防軍10月30日表示,隨著以色列繼續在加沙加大地面行動,數十名躲在建筑物和隧道中的哈馬斯特工在一夜之間被殺。以色列國防軍地面部隊引導的一架戰機,還襲擊了巴勒斯坦伊斯蘭抵抗運動(哈馬斯)的一個據點,大樓里面約有20多名武裝分子。此外,一架制導戰斗機襲擊了愛資哈爾大學地區。
“過去幾天,以方襲擊了600多個‘恐怖目標’,包括武器庫、數十個反坦克導彈發射陣地以及哈馬斯的藏身處和集結地。”以色列國防軍在聲明中表示。
視頻還顯示,在距離加沙以色列邊界的3公里處,一面以色列國旗懸掛在加沙一家度假酒店的屋頂上。這也表明,與以往的襲擊不同,此次以軍留在加沙境內,并建立了臨時據點。
此輪襲擊,也對加沙城的希法醫院和圣城醫院以及加沙地帶北部的印度尼西亞醫院造成破壞。聯合國人道事務協調辦公室指出,約有11.7萬名流離失所者在加沙城和加沙地帶北部其他地區仍在運營的10家醫院避難,這些醫院最近幾天一再接到撤離命令。
世界衛生組織在社交媒體上重申:“將患者從醫院撤離是不行的,這不可能不危及他們的生命。”
“加沙人所經歷的恐怖難以言表,平民百姓日益絕望。”聯合國人道事務協調辦公室人道籌資司司長麗莎·道頓在聲明中表示,在絕望中,人們不得不闖入聯合國機構的倉庫尋找食物和水。這期間,聯合國世界糧食計劃署部分援助物資在加沙遭到搶劫。巴勒斯坦難民救濟機構警告稱,“令人擔憂的公共秩序的崩潰正在開始”。
每一天都有更多的人死亡,但戰爭結束卻遙遙無期。以色列特拉維夫國家安全研究所高級研究員梅爾·埃爾蘭對《中國新聞周刊》表示,目前戰爭還處于早期階段,而且很可能比以往巴以間的任何一場戰爭都持續更長的時間。
以色列國防軍近日多次表示,戰爭的總體目標保持不變,即一次性地消滅哈馬斯。不過,以色列并沒有像起初外界所預想的那樣發起快速大規模進攻,從襲擊拜特哈農和布雷吉的行動來看,這是一項逐步包圍加沙的戰略計劃。對此,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以色列軍官認為,地面戰爭可能持續數月甚至一年。
倫敦亞非學院巴勒斯坦研究中心教授洛雷利·哈恩·埃雷拉也表示,與以色列過去對加沙和巴勒斯坦人的襲擊不同,這次對哈馬斯的打擊,是以色列真正的“血腥報復”。
正如內塔尼亞胡在10月30日通過視頻對公眾所稱:“我們將把他們(哈馬斯)扔進歷史的垃圾箱。這就是我們的目標,這是我們的責任。”
“以色列可以發動地面戰爭,但無法確保能夠以他們滿意的方式結束戰爭。”巴勒斯坦籍的卡塔爾西北大學中東問題學者哈立德·赫魯布向《中國新聞周刊》表示。
哈立德·赫魯布曾深入研究過哈馬斯組織,并著有《哈馬斯:政治思想與實踐》一書,在他看來,“消滅哈馬斯”很難實現,因為該組織已經深入到當地的政治、社會甚至宗教中。
2005年,以色列完成撤軍,結束對加沙地帶長達38年的占領。當時,哈馬斯宣稱這是自己戰斗的結果,加沙地帶部分群體也稱哈馬斯為“抗以英雄”。以至于在2006年1月的巴勒斯坦議會選舉中,哈馬斯贏得了巴勒斯坦民族權力機構議會的多數席位,擊敗了長期領導巴勒斯坦抵抗運動的巴勒斯坦解放組織(法塔赫)。
從那以后,以色列在戰略上傾向于維持巴勒斯坦的內部分歧,將加沙地帶和約旦河西岸“分而治之”。內塔尼亞胡2009年重新掌權時,也貫徹這樣的戰略。內塔尼亞胡的傳記作者安謝爾·普費弗對此表示,內塔尼亞胡一度很滿意這種平衡。
加沙人和約旦河西岸的巴勒斯坦人能夠深刻感受到這樣的隔絕。今年夏天,哈佛大學的中國留學生趙梓涵曾參與約旦河西岸的一項世衛組織的培訓活動,學員中就有幾位來自加沙的同學。加沙的同學告訴她,這是他們20多年人生中,第一次離開加沙,雖然同為巴勒斯坦人,但他們一點也不了解西岸的情況。
趙梓涵對《中國新聞周刊》表示,她清楚記得加沙醫學生法哈對她說過的一句話:“以前我以為只有加沙人生活在露天監獄里,西岸的同胞能過上相對和平的生活——沒想到他們也是一樣,生活在隨時可能發生的炮擊中。”
哈立德·赫魯布說,其實加沙人對哈馬斯的態度也是復雜的。其一,2007年哈馬斯管理加沙以來,加沙地帶的情況日益惡化,日益封閉,哈馬斯未能提供就業和其他服務,人們沒有任何希望;其二,放在廣泛的巴勒斯坦爭取解放、自由和尊嚴的斗爭中,加沙人只能選擇哈馬斯,因為他們堅決反抗以色列、巴勒斯坦占領者和殖民者。就在這種復雜的情緒當中,哈馬斯在16年的時間里逐步在加沙內部發展。
哈馬斯的軍事力量也在不斷壯大,已經建造或獲得了一個龐大的火箭武器庫,射程幾乎覆蓋整個以色列。此外,哈馬斯多年來在加沙地下挖掘出龐大的防御隧道網絡。哈馬斯此前聲稱,隧道系統覆蓋面很大且使用廣泛,長度超過500公里。
根據以色列方面的計劃,對加沙的戰爭將分為三個主要階段。第一階段,先通過空襲開展軍事行動,隨后再發動地面襲擊,目的是消滅特工和破壞基礎設施,從而擊敗和摧毀哈馬斯。第二階段,地面部隊進入加沙后,將采取較低強度的行動,來消除“零星的抵抗力量”。第三階段,在加沙地帶建立新的“安全政權”,免除以色列對加沙地帶日常生活的責任,并為以色列及其公民創造新的安全環境。
在哈立德·赫魯布看來,以色列關于地面入侵的言論非常高調,但也有某些不情愿的跡象。更重要的是,他們無法解決如何根除哈馬斯以及用什么取代它的戰略困境。很難想象以色列如何“消滅哈馬斯”。哈馬斯不是伊斯蘭國(IS),即使哈馬斯的軍事力量在這場戰爭中遭到重創,支離破碎的軍事派系也會衍生出新的武裝組織,繼續抵抗以色列的占領。
“對于以色列和哈馬斯來說,我認為他們都沒有一個明確和長遠的計劃。”哈立德·赫魯布還反問道:“就算是以色列真的成功摧毀了哈馬斯,所有人面臨的問題是,接下來會發生什么?”
“內塔尼亞胡希望成為‘摧毀哈馬斯的英雄’,也希望讓這場戰爭拖得盡可能長一些,借此轉移國內對其司法改革和腐敗指控的注意力。”倫敦大學東方與非洲研究學院教授海姆·布雷謝特認為。但事實卻是,戰爭發生后,內塔尼亞胡正在陷入更深的政治困局。
沖突開始幾天后,一項針對以色列猶太人的民意調查于10月12日公布,84%的受訪者表示,他們將責任歸咎于以色列政治領導層。高達94%的受訪者稱,以色列南部防御不力應由內塔尼亞胡政府負責。
隨后的另一項民調結果還顯示,如果當下舉行選舉,內塔尼亞胡、他的政府和利庫德集團都將遭受重大損失。而甘茨所領導的國家團結黨,支持率顯著提高。
在這樣的氛圍之下,內塔尼亞胡宣布成立戰時內閣,3名核心成員為總理內塔尼亞胡、國防部長加蘭特,以及反對黨國家團結黨領袖、前國防部長甘茨;另外還有兩名觀察員,分別為戰略事務部長、前以色列駐美國大使德爾默,以及前國防軍總參謀長艾森科特。
內塔尼亞胡想要緊急組建戰時內閣也有著自己的考量。阿拉伯應用社會研究中心發布的報告指出,內塔尼亞胡試圖平息公眾的憤怒,防止政府的崩潰,并在決策過程中讓經驗豐富的軍事領導層與其并肩作戰,以讓未來的軍事行動更名正言順,因為甘茨和艾森科特的觀點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以色列安全機構。
但這個戰時內閣從成立第一天起,就面臨著成員不和的猜測。多年來,甘茨一直是內塔尼亞胡最大的政治對手,他被認為是“另一個內塔尼亞胡”。但與執政多年的內塔尼亞胡不同,甘茨是政治新手。在2019年的選舉中,甘茨在社會問題上持自由主義立場。此外,甘茨還支持立即開始與巴勒斯坦人談判以尋求外交解決方案。
國防部長加蘭特與內塔尼亞胡的分歧也很明顯。今年早些時候,加蘭特因公開批評內塔尼亞胡有爭議的司法改革被解雇,一個月后復職。外界懷疑,兩人間的信任至今沒有修復。以色列媒體還猜測,政府高調宣稱的地面進攻“遲遲沒有到來”,一個重要原因是領導層在時間表上存在“重大分歧”。
盡管內塔尼亞胡堅稱,戰時內閣不存在分歧,但他本人卻在10月28日的新聞發布會后,在社交媒體上寫道,自己在“任何時候、任何階段”都沒有收到哈馬斯10月7日襲擊事件的預警,這是以色列領土上最致命的一次襲擊。所有安全官員,都估計是被哈馬斯被嚇住了。
這段文字遭到甘茨和艾森科特的猛烈批評。隨后,內塔尼亞胡的原帖被刪除,并于次日上午發布了道歉聲明。
另一個重大挑戰來自人質談判。多年來,以色列政府一直指定情報部門高級官員擔此重任。當內塔尼亞胡去年12月底重新掌權時,該職位一直處于人員空缺狀態。不久前,內塔尼亞胡任命了新的負責人加爾·赫希。赫希曾在黎巴嫩戰爭期間因為指揮不力受到批評,2006年被迫辭職。
這項任命引發了質疑。情報部門高級官員往往擁有與恐怖組織進行秘密交易的豐富經驗,而赫希則缺乏這些經驗。許多人認為,他能獲得任命主要源自對內塔尼亞胡的忠誠。

10月26日,加沙地帶南部城市汗尤尼斯一家醫院外,巴勒斯坦人在等待辨認以色列空襲中遇難親人的遺體。
一名外交官員稱,卡塔爾駐加沙特使穆罕默德·艾馬迪曾試圖與赫希取得聯系,但沒有收到回復。這也證實了以色列記者什洛米·埃爾達爾的報道,卡塔爾在沒有赫希幫助的情況下,協調哈馬斯釋放了兩名人質。赫希的行為也引起了以色列安全機構的批評,有匿名國防官員直接對以色列《國土報》說:赫希不適合這份工作。
內塔尼亞胡對人質危機的處理方式,也讓很多以色列人不滿。10月22日,數百名人質家屬代表在耶路撒冷的總統官邸外靜默示威,要求政府想辦法解救人質。
哈馬斯10月30日發布的視頻中,三名女性俘虜坐在塑料椅子上,中間的一位直接憤怒地對內塔尼亞胡喊話,要求以色列領導人“釋放我們所有人”。
“以色列經歷了新冠疫情、選舉政治危機、司法改革等嚴峻的考驗,在這些危機的背景下,10月7日的事件造成大量以色列人死亡,讓以色列人面臨全國性的創傷。”梅爾·埃爾蘭說。
以色列議會前議員、米特維姆大學以色列-中東關系項目主任克謝尼婭·斯維特洛娃認為,加沙戰爭將成為壓垮內塔尼亞胡漫長政治生涯的最后一根稻草。“那個聲稱可以在沒有巴勒斯坦人的情況下,促進阿拉伯國家和平的人,將因巴勒斯坦人發起的另一場戰爭結束他的職業生涯。”
安謝爾·普費弗也表示,“當以色列的內塔尼亞胡時代結束時,在歷史上,在以色列人的心中,它將永遠與這場可怕的戰爭聯系在一起。”
與以色列人質和家屬同樣遭遇痛苦的還有加沙地帶200多萬平民。隨著新一輪猛烈的襲擊開始,以色列飛機在加沙上空投放了新的阿拉伯語傳單,警告該地區北部和中部地區的人們“加沙已成為戰場”。傳單上寫道:“你們必須立即撤離并轉移到加沙干河以南的人道主義地區。”
但衛星雷達的分析卻表明,盡管以色列下令北部居民向南逃亡,但過去兩周同樣加大了對加沙南部的轟炸力度。
黎巴嫩看守政府總理納吉布·米卡表示,加沙戰爭升級可能使整個地區陷入混亂。以色列與真主黨的沖突加劇引發了人們的擔憂,黎巴嫩準軍事組織可能會卷入沖突。
據以色列《國土報》10月28日報稱,美國在地中海部署的第二個航母戰斗群——“艾森豪威爾”號航母戰斗群進入地中海。伊朗外交部長侯賽因·阿米拉卜杜拉希安威脅稱,“如果美國繼續采取現有的舉措,那么針對美國的新戰線將會開辟。”據報道,一些民兵組織已經對敘利亞和伊拉克的美國基地發動了至少19次無人機或導彈襲擊。伊朗總統萊希也指責以色列“跨越了紅線,可能迫使所有人采取行動”。
美國官方則于10月31日通過聯合國表示,不尋求與伊朗發生沖突。不過,美國國務卿布林肯警告說,如果伊朗或其代理人在任何地方襲擊美方人員,華盛頓將迅速果斷地采取行動。
10月30日,聯合國安理會第五次嘗試介入加沙沖突。此前兩周時間里,四份有關巴以沖突的決議草案均未獲得安理會通過。由于15個理事國分歧嚴重,安理會始終無法就一份呼吁“人道主義停火”或者“人道主義暫停”的草案達成一致。
“如果和平進程以前不起作用,現在肯定也不起作用。”安謝爾·普費弗表示,我們不會期望猶太人在德國投降后立即擁抱那些實施大屠殺的人。同樣,以色列人也很難立即回到和平進程。
安謝爾·普費弗說,她本人仍然相信努力實現“兩國方案”的想法,一些以色列人也持同樣的看法。但很難想象,在未來幾年甚至是幾十年里,大多數以色列人能夠接受這樣的想法。
哈立德·赫魯布則認為,自推動《奧斯陸協議》的以色列前總理伊扎克·拉賓被暗殺后,右翼政治長期在以色列占據主導地位。自從拉賓被暗殺,“兩國方案”就不斷落空,世界基本上已經忘記了加沙人民。而對于他們來說,“無論沖突以何種方式發展和結束,加沙巴勒斯坦人的處境都將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