晁星
七成學生課間不出教室,偌大的校園空空蕩蕩……最近,某地一位老師在社交平臺上吐槽“課間圈養”現象,并迅速引發許多家長的共鳴。
(10 月27 日《北京日報》)
“課間不自由”由來已久。此前就有媒體報道,現在不少小學都在推行所謂“ 文明休息”,即課間十分鐘只準喝水、上廁所,不準在樓道停留,不許到操場玩耍。如此種種傳遞出的信號大致是,“別出教室門”“別亂溜達”……對此,教育部2021 年5 月通過的《未成年人學校保護規定》明確要求,“學校不得設置侵犯學生人身自由的管理措施,不得對學生在課間及其他非教學時間的正當交流、游戲、出教室活動等言行自由設置不必要的約束”。但目前來看,“課間圈養”問題仍相當普遍。
校園安全是頭等大事,謹小慎微可以理解,但因噎廢食不可取。迫于壓力,一味“圈養”,明顯有悖孩子們活潑好動的天性。課間得不到有效放松,不僅會影響課堂效率,也會催生越來越多的“小眼鏡”“小胖墩”。此外,在看似“無用”的玩耍中,孩子們放飛想象,愉快探索,能學到很多書本上沒有的東西,建立起孩子們之間的“童年文化”。說到底,把學生“圈養”起來,雖然解決了“眼皮子底下的安全”,但著眼長遠得不償失,會給其身心成長埋下不少隱患。
“把課間還給孩子”,道理不復雜,關鍵是各方要相互理解、相向而行。學校、老師要提升管理水平,力爭在安全與快樂之間尋找平衡點。這種直面挑戰、勇擔責任的姿態,又何嘗不是對學生最好的言傳身教?家長們應將室外活動的可控風險視為孩子成長的“必修課”,遇事冷靜理性。有關部門也要進一步完善相關規則,明規定矩、厘清權責、加強引導,避免推諉扯皮的內耗。
小孩子不是溫室里的花朵,不是碰不得的“瓷娃娃”。積極轉變觀念,各方都拿出更多誠意和行動,孩子們才不會被不合理的規矩束縛,享受自由課間,擁有一個更廣闊的成長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