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逸
近日,一段由山東聊城一小學教師發布的視頻在社交媒體上引起了廣泛關注。視頻顯示,聊城某小學的教室沒有安裝窗簾,陽光直射進教室,靠窗坐的學生因為反光無法看清多媒體屏幕,嚴重影響了學生的學習效果。視頻發布后,校方約談該教師,要求其下架視頻并向學校道歉。
(10 月27 日《春城晚報》)
之前,該小學的陳老師曾多次反映教室沒有安裝窗簾,導致部分學生看不清屏幕一事。9 月21 日,她在抖音上發視頻稱向學校申請安裝窗簾被拒。10 月22 日晚,她再次在自己的個人社交媒體上發視頻稱,問題依然沒有得到解決。不僅如此,視頻受到社會關注后,不同層次的領導分別找她談話,“但自始至終沒有說學校存在一點問題,最后要求我向領導道歉,并下架視頻。”
現在事情雖然在上級主管部門的介入下得到了妥善解決,但整個事情的經過耐人尋味。首先,教室里安個窗簾本來是件非常簡單的事情,卻拖了一個多月都未能解決,問題究竟出在哪兒?是安裝成本太高,學校負擔不起,還是教育理念出了問題,根本沒把學生的利益放在眼里?看不清多媒體屏幕,嚴重影響學習效果,這并非小事,學生著急、老師著急,似乎唯一不著急的就是那些高高在上的校領導,但恰恰是他們掌握著安不安窗簾的決定權。
其次,也是許多網友憤憤不平的一點:陳老師向學校反映了問題,但是問題沒有得到解決,反映問題的人卻遇到了麻煩。“不同層次的領導分別找她談話”尤其扎心,這說明學校的領導不少,但職能分工卻很模糊,管事的時候無人響應,管人的時候倒是一個比一個來勁。
校領導可能是認為,老師不該把問題發到網上,影響了學校的聲譽和領導的面子。事實上,這是當下許多公共議題的一個共性,不借助網絡的力量就無法解決問題。發到網上雖然能解決問題,卻難免被認為是抹黑、越界,甚至受到打擊報復。產生這個矛盾的根本原因在于,正常訴求表達機制還不夠暢通,反映問題、調查情況再解決問題,這一整個流程沒有形成一個正反饋。
教室安窗簾,到底有多難?事情本身并不難,難的是某些教育管理者要擺正自己的位置,明確自身的職責,清楚地知道手里的那點權力究竟該怎么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