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春雨
如果你錯過了30年前摩托車興起的浪潮,又錯過了20年前電動車興起的浪潮,這一次,電摩重慶機會來了。
10 月 25 日,由市招商投資局、重慶市經濟信息委、大足區政府主辦,商界傳媒、興業銀行承辦的“‘電靚未來、‘摩力渝西”產業沙龍(電摩專場)在重慶大足成功舉辦,全國近 40 家整車、配套及企業代表參加本次活動,共同探討電摩產業創新發展的新理念、新路徑、新方法。
電動兩輪車作為一種高效、環保、經濟的交通出行方式,有效地解決了最后“一公里”的問題,同時正在滿足日益多元的使用需求,在我國交通網絡中占有重要地位。
從行業發展歷程來看,我國電動兩輪車發展歷經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2000-2006年的高速發展期、第二階段是2007-2018年的成熟穩定期。隨著2019年我國電動兩輪車新國標發布以來,行業發展步入新的階段,市場結構加速集中、產品質量持續提升、產品需求日益多元。
2022年,中國電動兩輪車銷量已突破 5 000萬輛,2018-2022年銷量年均復合增長率超過10%,預計2023年中國兩輪電動車市場銷量將達到5 400萬輛。可見,我國電動兩輪車生產格局已趨于相對穩定態勢。
不僅如此,兩輪電動車智能化功能越來越豐富,諸如車輛定位、無鑰匙啟動、自動鎖車、電子圍欄、邊撐感應、乘坐感應、電池電量監測等與騎行安全、駐車與停車安全直接相關的智能化將成為產品的標配。手機互聯與操控、語音操控、導航、智能頭盔、個性化燈語、駕駛權限分享、App生態、用戶定制等,則成為滿足用戶娛樂化、個性化需求的主要功能差異點。
隨著用戶群體的年輕化,電動兩輪車的娛樂體驗屬性也在不斷強化。
復古電動兩輪車、電動運動巡航摩托車、跨騎式電動自行車、電動越野摩托車、電動仿賽、高速電摩等新品類不斷涌現。隨著相關新功能的引入,消費者將更加偏好于中高端產品,產品的市場份額不斷提升。
而重慶被譽為世界摩托之都,摩友們的聚會圣地,在行業發展中起著關鍵性作用。其不僅展示了產業最前沿的技術和產品,更是告訴所有人,一個確定性的未來正在加速到來。
重慶,全國電摩產業界的精英翹楚,憑借自身的汽摩基礎,大力發展電動兩輪車,產量快速提升,逐漸成為我國電動兩輪車生產的又一極。
一直以來,重慶都是制造業重鎮,工業基礎雄厚,制造門類齊全。基于技術、設備、人才等方面的優勢,重慶也迅速成為國內最大的摩托車制造基地。
上個世紀,摩托車就成為了“重慶崽兒、山城辣妹”最喜歡的交通工具,山城獨特的城市地貌,賦予了重慶人爬坡上坎的火爆性格,蘊育了“騎士精神”和“摩托車文化”。
今年7月,重慶市正式將高端摩托車產業納入了“33618”先進制造業集群體系。其中,渝西地區被認定為重慶制造業發展的主戰場、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頂梁柱,是現代化新重慶建設的戰略空間。
尤其是嘉陵、建設等“軍轉民”的代表(嘉陵1983年產銷量突破10萬輛,1985年突破20萬輛),以及后期崛起的宗申、力帆、隆鑫、銀鋼等民營“摩幫”,個個實力不俗,產品行銷全國,甚至暢銷海外,讓“重慶造”成為一支全國乃至全球摩托車產業的重要力量。
數據顯示,重慶依然保有年產1 000萬輛摩托車的產業能力。在全國銷量排名前十的摩托車企業中,占據四席。同時,摩托車整車制造企業36家,上下游配套完善,由于燃油摩托車與電動摩托車部分生產技術相近,大部分零部件可以通用,發展電動兩輪車基礎良好。
金秋9月,重慶舉行了第二十一屆中國國際摩托車博覽會,得益于新能源、新技術加快賦能,摩托車安全性、智能化、體驗感加快提升,正沿著電動化、智能化、品牌化等方向轉型升級,眾多國際一線摩托車品牌相繼布局電動化“新賽道”。而在這個轉型升級的過程中,重慶的摩托車產業集群效應優勢尤為明顯。
通過更高站位、更大力度推動產業融合集群發展,快速搶抓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機遇,重慶這位老“摩”頭,仍舊是摩托車領域產業的領頭羊。
隨著傳統產品市場趨于飽和,高端化、智能化產品成為企業實現差異化的抓手。目前在市場產品結構中,4 000元級以下產品線中,以雅迪、愛瑪、臺鈴為代表的傳統兩輪電動車品牌仍占很大銷量優勢,且較為穩定。
同時,在長續航和車輛重量的雙重影響下,對密度高、容量大、質量小的電池需求不斷增加,未來鋰電池在電動兩輪車市場的滲透率還會有進一步的提升,傳統鉛酸電池份額將不斷減少。另一方面,鈉離子電池相比鋰電池具有抗低溫、倍率性能好、資源豐富、價格低的特點,將成為電動兩輪車重要電池技術方向。

舉個例子,雅迪控股除了在電機、電池、控制器等關鍵部件掌握核心技術外,與思必馳合作研發智能語音、車控、智能網聯、人機對話等新技術,戰略投資深聰智能,加速人工智能技術與行業的深度融合,投資控股南都華宇電源公司,進一步提高電池核心競爭力;愛瑪科技除了自研電控、電機系統外,同時聯合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碳中和技術研究所先進儲能技術團隊開發了新型鋰離子電池技術。
“摩都”重慶,集聚了長安汽車、賽力斯等16家新能源整車企業,新能源汽車領域尤其是在三電技術(電機、電控、電池)方面,對電動兩輪車發展有很好輻射效應,對發展電動兩輪車具有降維打擊的優勢。
此外,愛瑪、雅迪、臺鈴等電動兩輪車“三巨頭”相繼入駐重慶,2019年雅迪落戶永川,年產銷量達150萬輛;2021年進入重慶的愛瑪年產量達300萬臺,年產值一百多億元。2022年臺鈴投資20億元,在大足建設新能源產業基地,預計年產值達110億元。宗申、隆鑫等本土摩企也持續發力,紛紛新推出電動摩托產品。
初步統計,重慶電動兩輪車產能已達800萬輛。同時,專家預計,2026年全球電動摩托車市場規模將達到693億元,年復合增長率為6.5%。到2027年,我國電摩占比將從20%增長到30%,電摩年均增速預測為15%,遠高于整體市場增速。
國內電摩市場已達穩定期,多數品牌選擇出海作為第二增長曲線,特別是針對東南亞市場。
日前,東南亞各國普遍采取2025年之前鼓勵消費、鼓勵企業落地,2025年后完全扶持產業的節奏來推進,再到2035年全面電動化的目標,當地對摩托車環保法規的日益完善以及不間斷的補貼政策,使得電摩替換在東南亞充滿了想象力。
重慶作為“摩都”,在十多年前,交通四面不通洋不達海,直到2011年3月19日聯合“四國五方”開辟渝新歐班列,出海迅速崛起。
數據顯示,2022年,重慶加快構建陸港開放通道新縱深,西部陸海新通道發展指數為135.2,較2021年的122.6、2020年的102.0,分別增長10.3%和32.5%;開通線路78條,創通道運營5年來的新高;物流網絡已覆蓋全球118個國家和地區的393個港口。
暢通的對外開放通道為電動兩輪車生產企業拓展國際市場提供了有力支撐,尤其是東南亞、歐洲等潛在增量市場。
重慶正在將在渝摩托制造的企業匯聚,共同探索建立重慶摩托車產業聯盟,“抱團”形成合力沖擊海外市場,不斷增強重慶在國際市場的整體競爭實力,提升重慶造品牌的影響力和知名度,再次在電動摩托車領域打造重慶 “摩都”新名片。
電摩時代,一個充滿著機遇和挑戰的時代,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