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璐瑤



天地者,萬物之逆旅也;光陰者,百代之過客也。治河者,安瀾之守固也。大河湯湯,秋意濃濃,在千年商都鄭州黃河岸邊,“讓黃河成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的偉大號召正激蕩在鄭州黃河人的心中,剛勁有力,生生不息。
在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重大國家戰略提出地,鄭州黃河人心懷“國之大者”,深感責重如山,承擔起建設幸福河的光榮使命,在加強黃河生態保護治理、保障黃河防汛長治久安、科學規劃水資源管理、改善人民群眾生活、保護傳承弘揚黃河文化等方面,不斷彰顯新擔當,展現新作為。
河·綠——綠色飄帶? 生態贊歌
樹木蔥郁、天高云淡。在寧靜蜿蜒的黃河邊,長約70千米的城市后花園景隨步移,美景星羅棋布,形成了水天一色、詩情畫意的濱水空間。這條綠色飄帶猶如母親溫柔的懷抱,撫慰著鄭州百姓的心田,這就是遠近聞名的鄭州市沿黃生態廊道。4年來,身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核心示范區的鄭州全力推進河道整治、灘區治理、生態廊道建設等,沿黃生態發生深刻變化,逐漸形成堤內綠網、堤外綠廊、城市綠芯的“山水河林路”一體區域生態格局。
在這里,沿黃生態廊道成為最美風景。在確保不影響防洪安全的前提下,鄭州黃河河務局依托窗口優勢,將黃河生態發展融入鄭州市發展統一布局之中,體現為民服務宗旨,踐行社會責任。這條綠色飄帶上,一年四季皆是風景。沿堤而行,林木繁茂,彩色步行道和騎行道交相輝映;周末游人如織,幸福感滿滿。鄭州黃河標準化堤防生態景觀線已然成形。
在這里,眾多網紅打卡地令人流連忘返。俯瞰大河奔流,請去黃河觀景臺;了解治黃知識,請來砌石文化墻;體驗波瀾壯闊,請到馬渡險工;盡享天倫之樂,請赴花園口景區;細嗅柔香花草,請至“銀杏大道”“櫻花大道”“最美紅楓堤防行道”……4年來,鄭州黃河河務局積極主動融入地方發展、借力政府支持,在抓好生態工程建設的同時,強化生態保護養護及環境整治,累計完成植樹超過86萬株,讓綠色成為高質量發展最鮮明的底色。
今年4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黃河保護法》正式施行,為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堅強的法治保障。在鄭州市全面推行河長制工作中,鄭州黃河河務局積極推進河長制辦公室工作,按照屬地政府統一部署,全面整治鄭州市轄區內非法采砂場;參與攜手“清‘四亂’保護母親河”專項行動,拉網排查黃河河道“四亂”問題,目前已全部整改到位。在與各成員單位的密切配合下,鄭州黃河河務局強力推動綠盾行動、清河行動、黃河濕地保護等一系列綜合整治行動,解決了一批歷史遺留和矛盾突出問題,使河湖治理“見河長”“見行動”“見成效”,灘區生態環境得到了極大改善。
不見塵黃,只此青綠。一幅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圖卷正在鋪展開來。
河·安——大河壯美? 共赴安瀾
萬里黃河,險在河南;豫中明珠,首在商都。黃河鄭州段憑借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和水域環境,成為確保大河安瀾、建設幸福河的關鍵點。構筑大河安瀾的堅實屏障,是政治責任,更是生命底線。春夏秋冬,四季流轉,鄭州黃河人以永不懈怠的行動書寫著大河擔當。
聚合力——保安瀾之責。4年來,鄭州黃河河務局全面落實以行政首長負責制為核心的各項防汛責任制,黃河防辦主任由市防指常務副指揮長擔任,地位得到前所未有的提高,角色轉變意味著更大的責任和擔當。在治河實踐中,鄭州黃河河務局開門治河,宜融盡融,以高度負責的敬業精神、扎實穩定的職業素養和精益求精的業務水平贏得屬地政府、沿黃群眾的信賴與認可。以“黨政領導,防指統籌,河務支撐,部門協同,群防群控”的黃河防汛工作機制為基礎,結合防汛實戰經驗,全面推廣“1+N”鞏義搶險模式。鄭州治黃人不忘初心使命,攻堅克難,開創性地促成了38.2千米靠河工程永久照明通電亮燈和通信網絡全覆蓋工作。從此,這些靠河工程星夜如晝,信息如流,實現了黃河灘區、工程通信信號無盲區。
固護盾——保安瀾之穩。備豫不虞,為國常道。4年來,鄭州黃河河務局堅持腦中要有“全景圖”,及時提升防范化解風險的能力和本領。每年開展大規模防汛演練,將風險意識、安全意識、為民服務意識內化于心、外化于行。2023年是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開局之年,是《中華人民共和國黃河保護法》正式實施的第一年,也是扎實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關鍵之年,鄭州黃河河務局于6月5日開啟了2023年黃河防總防洪調度演練,以黃河“58·7”洪水為原型并適當放大為背景,圍繞防汛搶險處置、洪水防范應對、綜合應急保障等進行演練。黃河鐵軍發揚黃河精神,展示鄭州黃河防汛力量,為進一步做好黃河流域水旱災害防御工作積累了寶貴經驗。黃河下游防洪工程建設是保障鄭州黃河安瀾永固的堅強后盾,今年新建續建控導工程作為“上攔下排,兩岸分滯”下游防洪工程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使得河段河勢得到了進一步控制。與此同時,鄭州黃河河務局力推黃河大堤堤頂道路改建,鄭州轄區60千米堤頂道路寬度由6米增加至8米,提高了道路通行能力,有力確保防汛搶險車輛暢通。
亮科技——保安瀾之新。在新時代的黃河防汛中,科技創新之力獨占鰲頭。“一塊石頭”“一艘潛艇”吸引了眾多目光,成為獨樹一幟的“秘密武器”。“一塊石頭”,又稱“智能石頭”,即黃河工情險情全天候監測感知預警系統,可對黃河河道工程安全進行全天候空、天、地一體化監測、研判,結合大數據、物聯網、云計算等技術,利用自主研發的前端感知水下、水上“智能石頭”,實時監測河道工程根石走失和坦石坍塌等,及時發布險情預警信息。河務部門可通過系統查看工程險情實時畫面,結合圖形識別、激光雷達、數字孿生場景等技術,評估出險體積,同時將預警信息傳送至河務通App,實現專業化、數字化、信息化治河管河。“一艘潛艇”即新型水下測量裝置——黃河智能半潛式測量艇,一站式解決了多泥沙河流水下地形、水壓力、含沙量等信息采集,填補了智能半潛測量的空白,為黃河工程險情早發現、早預警、早處置提供了有力技術支撐。該項目更新后,可作為數字孿生黃河“空、天、地、河”監測感知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常態化服務于黃河防洪工程的快速、準確、可視化“健康體檢”。
河·魂——中華文脈? 千載之心
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和中華文明的搖籃,是中華兒女深入骨髓、觸動心靈的血肉聯系。保護傳承弘揚黃河文化是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重要一環,牽動著每一位中華兒女的心。4年來,鄭州黃河河務局深入研究探索黃河文化的內涵精髓,將黃河文化建設作為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重要任務,增強文化自信,自立自強,為保護傳承弘揚黃河文化作出鄭州黃河貢獻。
立品牌——將虛變實。治黃文化是黃河文化的重要內容之一,而治黃工程文化又是治黃文化的關鍵組成部分。鄭州黃河河務局立足自身資源稟賦,全面梳理鄭州黃河文化資源,點、線、面結合,立體打造鄭州治黃文化矩陣。在河南黃河范圍內首創“鄭州黃河記憶”實體項目品牌,完成專屬Logo設計并已申請版權保護,“鄭州黃河記憶展示點”系列項目正在有序建設中,社會反映良好。
定中心——穩健方向。鄭州黃河文化IP為鄭州黃河文化高質量發展注入新活能量,與時俱進,“鄭州黃河文化研究發展中心”應運而生。該中心為河南黃河文化發展矩陣提供了前鋒之力。鄭州黃河河務局主動組織專門力量,積極與鄭州市建設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核心示范區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河南大學黃河文明中心等單位加強聯系,明確了中心組織架構、力量配備、運轉機制等事項,持續發揮穩定效能,多方位系統性助力河南“黃河文化千里研學之旅”活動落地開花。
建團隊——提質力量。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鄭州黃河河務局立足實際,主動打造5支黃河文化創新團隊,位居全河前列。打造精品黃河號子傳統表演團隊,建設傳統防汛搶險技術展示團隊,與傳統工器具展覽基地融合建設;建設黃河文化宣講團隊,在馬渡黃河文化廣場等處設立治黃文化展示公眾開放區,打造砌石文化展示區,截至目前已接待100余萬人次;組建“鄭黃融媒”特色視頻宣傳團隊,講好鄭州黃河故事,制作視頻短片百余部,利用各類媒體廣泛宣傳,全景式展現鄭州黃河保護治理和高質量發展事業新面貌。謀劃建設鄭州黃河文化數字資源整理利用團隊,探索“鄭州治黃口述史”和《河南黃河故事——鄭州卷》書籍創作。
愿將黃鶴翅,一借飛云空。歷史的鴻篇巨制一旦開啟,每一頁都是嶄新燦爛。孕育了綿延數千年中華文明的滔滔黃河,在鄭州這個千年古都商城的見證下,正煥發出源源不斷的生機與活力。
鄭州黃河,萬古奔騰,浩蕩東流。
鄭州黃河,智造護堤,安瀾永固。
鄭州黃河,文脈涌動,川流不息。
遠離黃河之患,盡享黃河之利。順應民心所向,換來民生之福。在新時代的航道上,鄭州治黃人將繼續深入推進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這一重大國家戰略,謀篇布局、落子成勢,將高質量發展的道路越拓越寬,將幸福河的樂章激越奏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