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延紅

黃河文化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對中華文明的發展和中華民族的生存繁衍起到了重要作用。保護傳承弘揚黃河文化有助于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重大國家戰略,提高中華文化的傳播力和影響力。本文從黃河文化的內涵出發,對保護傳承弘揚黃河文化的意義和現實困境進行論述,對黃河文化保護傳承弘揚路徑進行探討,以期能夠更好地保護傳承弘揚黃河文化。
保護傳承弘揚黃河文化的意義
有利于增強文化自信
黃河承載了我國漫長、厚重的歷史,深深沉淀著以自強不息、民族融合、開放包容為核心的文化精髓。黃河文化在中華文明的長期發展繁榮中占據著主導地位,其中蘊含的團結、務實、開拓、拼搏、奉獻的精神是激勵中華民族奮發向上的重要動力,為中華民族的復興提供了精神支撐。幾千年來,中國人繼承著黃河文化的精神內核,以頑強的意志和不屈的氣節,在不斷追求進步的過程中傳承著歷史,創造著未來。如今,黃河文化已成為展示中國文化的重要窗口,在增強民族自信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有助于培養愛國主義情懷
黃河是中華民族的重要特征,是中華民族精神的重要標志。歷史上,黃河文化為國家統一和民族融合作出了重要貢獻,是實現民族“大一統”的主要力量。如今,黃河文化蘊含的豐富精神內涵對我國社會的和諧與安定有著重要的意義。積極保護傳承弘揚黃河文化不僅有助于增強人民的文化認同感,而且有助于培養人們的愛國主義情懷。比如,在民族危難之際,《黃河大合唱》等相關主題的音樂作品,以其蘊含的團結奮進的精神力量激起了中華兒女在抗日戰爭中為國家主權獨立而不惜犧牲自己的愛國精神,激勵了一代又一代中國人為革命的勝利、為美麗中國和現代化中國的建設不斷拼搏向前。
有利于推動黃河流域經濟發展
保護傳承弘揚黃河文化是推進我國文旅產業高質量發展、促進黃河流域經濟發展的重要舉措。保護傳承弘揚黃河文化是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重大國家戰略落地不可或缺的一環。當前,通過文旅產業融合的方式助推各地的高質量發展已經成為各地經濟發展的一大趨勢。深入挖掘黃河文化的內涵,發展黃河文化產業,有利于黃河流域的文旅產業融合發展。具體來說,將黃河流域內的優秀文化資源與旅游線路規劃相結合,通過有效地整合食宿、娛樂和購物等資源,可以打造具有特色的文旅產業鏈條,滿足游客出行的物質和精神需求,從而吸引更多人到黃河流域進行消費,助推黃河流域的經濟發展。
保護傳承弘揚黃河文化的現實困境
黃河文化內涵界定不清,保護對象和范圍模糊
在中國5000多年文明進程斗爭史中形成的黃河文化體系龐大,涉及藝術、考古等多個領域。黃河文化的內涵豐富,其本體與邊界的界定工作極具挑戰性。目前,學術界對黃河文化的定義不明確,使黃河文化的保護對象與范圍很難確定,進而使保護傳承弘揚黃河文化工作難以明確方向。雖然,國際上的《世界文化遺產和自然遺產保護公約》對文化遺產的保護范圍進行了界定,規定了“文化遺址”“建筑群”等文化遺產的定義,但是與我國的實情還存在一定的差距,這就使得界定黃河文化內涵及其保護對象與保護范圍有較大的難度。
黃河文化保護傳承弘揚的主體之間合作程度不高
一般來說,黃河文化的保護涉及政府、文化研究機構、社會組織、高校及公民等主體,需要多方參與、共同努力。然而,由于不同主體的出發點和目標不同,在推動保護傳承弘揚黃河文化工作方面的合作不足,并有可能造成人力、物力等資源的浪費。比如,政府更關注黃河文化帶來的社會效益,企業更關注黃河文化帶來的經濟效益,而文化研究機構則更關注黃河文化的理論價值等。
黃河文化保護傳承弘揚機制不健全
當前的黃河文化保護傳承弘揚機制存在一系列問題,其中最顯著的是缺乏有效的監管和執法保障,這導致了非法的文化資源開采和破壞文化資源行為的頻發,使黃河文化保護傳承弘揚工作的開展受到負面影響。雖然目前我國已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黃河保護法》,并對黃河文化保護傳承弘揚工作的開展指明了方向。但是,其中并沒有對黃河文化保護傳承弘揚工作的監管機制進行明確規定。
保護傳承弘揚黃河文化的有效路徑
構建黃河文化保護傳承弘揚工作領導體系
黃河是我國重要的文化符號和象征,代表著母親河,象征著中華民族的精神。黃河橫跨我國9個?。▍^),流域面積廣闊、人口眾多,文化多元性特征明顯。因此,為有效保護傳承弘揚黃河文化,必須在國家層面上制訂專門的計劃、規劃,建立一個包括政府相關部門主管人員、文化機構的專家學者、社會團體的愛好者等相關人士在內的黃河文化保護傳承弘揚工作領導小組或相應機構,對相關工作進行統籌、協調和督導。在此基礎上,可以制訂黃河文化保護傳承弘揚工作的長遠計劃,明確發展目標、任務、時間表和責任人,推動相關工作更高效地開展。
此外,還要加強各級政府間的協調與企業間的聯動,充分利用不同地區的人文、經濟等資源,構建一套行之有效的黃河文化保護傳承弘揚模型。
建立數據庫,促進黃河文化數字化轉型
進入數字化時代,大數據、云計算、互聯網等技術使黃河文化資源的共享成為可能,為黃河文化的保護傳承弘揚工作提供了便利。借助“互聯網+”的力量,可以全面匯集黃河文化各種信息,充分發揮黃河文化的資源優勢,提高黃河文化資源的使用效率,充分發揮黃河文化影響力,提高我國的文化軟實力。
黃河文化資源涉及歷史、文物、文學作品、傳統技藝、傳統民俗等方方面面,內容體系龐大復雜。要想更好地保護傳承弘揚黃河文化,就需要對黃河文化資源進行整理歸納,并在此過程中明確黃河文化的定義、保護范圍和邊界,為黃河文化的保護傳承弘揚工作提供依據。
可以運用現代化技術手段,將黃河文化的相關資料進行數字化保存,以便更廣泛地傳播和分享黃河文化資源,為黃河流域各地的緊密協作提供基礎性資料。比如,可以創建黃河文化資源數據庫,對黃河文化的資源進行分類展示,使各個組織都能通過這一平臺獲取黃河文化相關資料,了解、研究黃河文化。又如,可以建立黃河文化研究智庫,匯集不同地區研究黃河文化的相關成果,為黃河文化的深入研究提供基礎性資料。再如,可以依托學校成立黃河文化數字化實驗室,建設黃河文化信息庫、黃河數字博物館、中原水文化資源庫等,推進黃河文化的數字化轉型,提高黃河流域生態保護、文物保護與文化研究的技術與標準化水平。
深入挖掘黃河文化內涵,推動黃河文化產業化發展
要想保護傳承弘揚黃河文化,推動黃河文化產業化發展是重要的路徑。而黃河文化產業化發展的前提是深入挖掘黃河文化的內涵,充分發揮其時代價值。
我們可以通過歷史文獻研究、田野調查、文化考古和口述歷史等方式,對黃河文化的歷史、人物、事件、傳統工藝等進行更深層次的調研,深入挖掘黃河文化的代表性元素,比如黃河文化相關的杰出人物、歷史事件、文化藝術作品中的水波紋符號等,這些元素具有代表性且能夠引起人們的情感共鳴。在此基礎上,可以將這些代表性元素與文化產品創新相結合,賦予文化產品更深的文化內涵,如開發黃河文化教育課程、設計黃河文化藝術品、策劃黃河文化演出等,吸引消費者進行消費,進而促進黃河文化產業的發展,使黃河文化更好地發揮時代價值。
構建黃河文化旅游帶,大力發展文旅產業
黃河流域有很多歷史遺跡、古老村落、藝術品和文物。政府和社會組織可以共同努力,推動黃河流域文化遺產的修復、保護和維護工作,確保這些寶貴的資源不受破壞。在此基礎上,可以利用黃河流域的生態資源,打造黃河文化旅游帶,吸引人們到黃河流域旅游的同時,推動黃河文化的保護傳承弘揚工作。比如,可以沿著黃河的河道,規劃“幾”字形的黃河文化旅游帶格局,將黃河文化旅游帶中現有的古代歷史遺跡和近代重要水利工程相融合,賦予水利工程文化內涵的同時,也使歷史遺跡更好地發揮時代價值。
此外,還應維系好保護傳承弘揚黃河文化與地區經濟發展之間的平衡??梢酝ㄟ^挖掘黃河流域非物質文化遺產,如服飾、音樂、風俗等,打造多樣化的旅游產品體系;規劃精品文化主題旅游線路,開發符合人們需求的手工藝品等,吸引游客到黃河流域進行消費,帶動黃河流域食宿、娛樂、交通等產業的發展,使黃河文化保護傳承弘揚工作能夠為當地帶來可觀、可持續的經濟收入。
線上與線下結合,提高黃河文化的影響力
要保護傳承弘揚黃河文化,提高黃河文化的影響力是必要途徑。要充分利用各種媒體,創新傳播方式,使黃河文化可以滲透到社會的方方面面,潛移默化地提高人們對黃河文化的興趣,增進人們對黃河文化的了解,進而使更多人熱愛并投入黃河文化保護傳承弘揚事業中。
一方面,可以利用抖音、快手、微信公眾號、今日頭條等新媒體平臺發布黃河文化相關內容,使黃河文化深入人心。比如,可以拍攝黃河流域風光的短視頻,發布在抖音、快手等短視頻平臺上;也可以在微信公眾號上發布黃河文化旅游線路推薦文章等,吸引游客到黃河流域旅游,深入實地了解黃河文化,促進黃河流域文旅產業發展的同時,推動黃河文化的保護傳承弘揚工作。
另一方面,政府、黃河文化研究機構及黃河流域各地的社區可以通過開展線下活動,推動黃河文化保護傳承弘揚工作。黃河文化研究機構可以策劃舉辦學術論文交流活動,與高校合作開辦黃河文化課堂等,宣傳黃河文化相關的研究成果,在學生群體中普及黃河文化的內涵與價值;政府相關部門可以通過與當地的博物館、文化館等機構合作,舉辦黃河文化精品展、召開黃河文化主題論壇等,促進黃河文化的傳播;黃河流域各地社區可以通過開展培訓、志愿活動等方式,豐富社區活動、滿足社區居民精神需求的同時,支持黃河文化保護傳承弘揚工作。
本文選自:“《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課程建設及創新發展路徑研究”一般課題(編號:GS[2023]GHB1478)甘肅省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2023年度課題立項。
(作者單位? 蘭州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