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子彥
小小的音叉,只需達到一定的頻率,就能擊碎防彈玻璃;一篇復雜的文章,經過條理分析,便能清晰地展現在我們眼前。萬物皆有來由,面對迷茫與困難,只要耐心分析復雜形勢,由表及里、去偽存真,看清事物的本質和規律,定能找到突破口,豁然開朗。
東漢鄭玄“舉一綱而萬目張,解一卷而眾篇明”,面對復雜事物,若只是著眼于其龐大堅硬的外殼,我們往往望而卻步,不知從何下手,縱使擁有再大的力量,也難以攻破。然而,再堅強不可撼動的事物,也有自己脆弱的地方,只要細細觀察,仔細梳理和分解,化為條目,就會脈絡可見、淺顯易懂。正如“音叉效應”,找到恰當的頻率,共振的能量將會展現奇妙的物理現象,又何嘗不是解決問題的突破口呢?
破解難題,需以分析為源。由全面到細節,形成整體的認識,為之后的行動打下堅實基礎。庖丁的“解?!敝g,不僅是解剖牛體,更是在心中刻下了“解牛圖”,牛已非牛,而是經過分解、整合、標記的牛體。庖丁得以“以神遇而不以目視”輕松破解,正是掌握了牛體的本質,解剖其內在,化解了難題。分析是以認識事物的基礎為先導,幫助我們更好地綜合認識事物,正如“解一?!币约吧朴凇芭e一綱”“解一卷”都是必不可少的環節,倘若缺失了“分析”這一重要步驟,即使認清了事物,也可能僅停留于表面,無法挖掘其內在的本質。
破解難題,須以突破為泉。找準“頻率”,有了關鍵的突破口,才能實現質的飛躍。有了“解牛圖”的幫助還遠遠不夠,庖丁精準落刀,游刃于筋骨聚結之處,輕松解一牛,且不傷及筋骨,刀刃也毫發無損,真正實現了游刃有余。在平鋪的分析圖中,找到關鍵則是最重要的步驟,沒有突破關鍵,認識也只能陷入僵局,無法進一步向前發展。善于舉一反三,將眾多看似無關的東西進行聯系,尋找內在的規律,使問題與方法之間產生一系列“共振”,問題便能迎刃而解。正是這個突破口,促成了事物的全面進展,真正實現化繁為簡。
破解難題,以分析為先導,以突破作節點,在困難面前,不輕言放棄,不輕易讓步,細細分析,抓住突破口,引源為泉,定能在問題盡頭看到“柳暗花明又一村”!
(指導老師:朱 ?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