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燦
摘? 要:在我國教育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化過程中,義務教育階段的教學內容、教學目標等要素發生了較大的改變。如何做好教學工作、提高教學質量,是一所學校應該考慮的重要問題。通過推動教學聯盟開展教研合作,有利于增強各個教學單位之間的互動性,實現各學校的高質量、均衡發展。文章闡述了教育均衡發展的重要意義,分析了我國教育發展不均衡的形成原因及具體表現,揭示了教育聯盟的深刻內涵,并提出了教學聯盟的發展路徑。
關鍵詞:教學聯盟;教育均衡;教學協作
一、研究背景
(一)我國城鄉教育發展不均衡
教育均衡發展是我國教育改革的重要目標之一,在教育發展中,不同的領域和學校應該獲得平等的機會和投入,以保證教育發展的公平性和可持續性。教育均衡強調了教育發展應該均衡考慮不同的學習環境和學習方式,以使每個人都能充分發揮自己的潛力。教育均衡發展的目的是改善教育資源的分配不平衡現象,提高全民的教育水平,使每個人都能在更公平的環境下獲得良好的教育。
由于經濟發展、政府投入、師資水平和教育文化等諸多因素的影響,城鄉教育發展不均衡的問題一直存在。我國城鄉教育發展不均衡的原因是復雜的,解決這一問題,必須全面、深入地調整和完善我國的教育體制,實現城鄉教育的均衡發展。
我國城鄉教育發展不均衡的表現,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城鄉教育資源分配不公平。目前,我國城市和鄉村的教育資源分配不公平,城市教育資源集中,而鄉村教育資源匱乏,使得鄉村學校的教育質量較低、經費缺乏、普及率低,影響了鄉村學生的就業機會。二是城鄉教育投入差異大。我國城市政府對教育的投入比鄉村政府更多,國家政策也更有利于城市的發展,這使得城市的教育發展比鄉村更優越,鄉村教育的投入相對較少,教育質量也較低。三是城鄉教育人員配備差異大。城市的教育人員配備比鄉村更有優勢,一般鄉村學校的教師水平不高,而城市學校則有專業的師資和設備,使得城市教育比鄉村更有優勢。四是城鄉教育設施差異大,城市學校的設施比鄉村學校完善,而鄉村學校的設施相對落后,沒有專業的實驗室和設備,導致鄉村學校的教學質量不夠高。五是城鄉教育服務能力差異大。城市學校的教學服務比鄉村學校更先進,鄉村學校缺乏專業的教育服務機構,使得鄉村學校教育服務水平落后。
教育均衡發展是我國義務教育階段改革的重要要求。目前,我國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改革政策,以實現義務教育階段的均衡發展。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政府投入了大量資金,改善了城鄉教育資源配置,建立了城鄉一體化的教育體制,努力實現城鄉教育的公平。政府投入的資金主要集中在鄉村和偏遠地區,以實現教育資源的均衡配置;政府大力支持和鼓勵全民參與教育,通過開展公益性教育、普及鄉村教育等活動,進一步解決城鄉教育不均衡發展的問題;實施了一系列政策措施,聯合社會力量,以教育基金、社會救助、稅收優惠等方式,來補貼偏遠地區和貧困地區的教育,加大對城鄉教育不均衡發展的改善力度。這些措施使得義務教育發展不均衡的情況得到了顯著改善。
(二)新形勢下義務教育教學目標要求實現教育均衡
隨著新時代的發展,義務教育的教學目標也發生了變化,從單純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轉變為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其中包括自我探究、創新能力和國際視野等。確保教育均衡發展非常重要,因為教育是幫助人們開發潛力和實現夢想的關鍵因素,教育的均衡發展,有利于促進優質教育的均等化和社會公平。均衡的教育可以讓不同背景的人獲得教育資源,并為他們提供平等的發展機會,這對建設公平公正的社會至關重要。
在當前的新形勢下,如何強化教學管理,建立起一套完善的教學管理體系,以更好地指導教師的教學工作;如何提高教師的專業能力,不斷提升教師的教學技能;如何創新教學方法,把握住教育技術發展的脈搏,珍惜教學變革的機遇,不斷改進教學方法,采用新的教學模式,把課堂教學與實踐教學、現代信息技術等有機結合起來;如何加強教學評價,不斷改進評價方式,科學、有效地考核教師的教學質量,及時發現問題、采取有效的措施,是未來義務教育改革中亟須攻克的重要難題。
教學聯盟為解決上述難題提供了一個切實可行的思路。通過組織教學聯盟,建立一套完善的小學教學聯盟機制,讓各小學自主組建小學教學聯盟,能夠加強不同小學之間的交流和協作,形成良性互動。通過小學教學聯盟,教師可以借鑒和共享彼此的經驗教訓,搭建互助互利、共同進步的平臺;還可以讓不同小學攜手共建教育資源共享體系,如建立教育資源共享數據庫,讓不同小學共享教學資源,這不僅提高了教育資源的使用效率,還提高了教育質量;也可以組織各小學教師參加專題講座、培訓等活動,以提升教師的教學能力,推動教育教學的改革發展,提高教育的質量和創新能力。教學聯盟為實現全社會中小學的優質均衡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有助于實現我國義務教育改革的目標。
二、教學聯盟的深刻內涵
教學聯盟是一種形式上的聯盟,旨在促進學校之間的教學協作,建立一種和諧、共贏的教育合作環境,提高學校的教育質量。通過建立有效的教育聯盟,能夠促進學校之間的學術交流,實現學校間的資源共享,以及提高學校的教育教學水平。教學聯盟通過建立教師培訓平臺開展各種教育研討活動,能夠促進教師的專業發展。此外,教學聯盟可以為學校建立一個更加和諧、積極的教育生態環境,通過開展教育改革提高學校的教學管理水平。
在教學實踐中,教育工作者可以認識到教學聯盟的深刻內涵,其是一種形式上的聯盟,能夠促進學校之間的教學協作,提高學校教育質量,促進教師的專業發展,開展教育改革,以實現教育資源的共享、提高學校的教育質量。
學校教學聯盟的共同目標是為學生提供高質量的學習體驗,提升學校的教學質量,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能力,支持學校的教學改革,推動學校的科研教學合作,增強學生的學術實踐能力,提升學校的教育影響力。
教學聯盟的理念價值包含兩個方面:一是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二是增進學校之間的交流與合作。首先,聯盟成員學校可以共享教學資源,如網絡課程等,從而提供更多的學習選擇,增強學生的學習能力,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聯盟成員學校可以分享教育經驗,如授課方式、課程設置以及教學材料等,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知識和技能,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其次,聯盟成員學校可以通過聯盟活動相互交流教學信息,互相學習先進的教學理念和方法,以提升教學質量;也可以分享教育資源,如聯合研究、聯合舉辦教育活動等,從而加強學校之間的合作,促進教育的發展。教學聯盟有著共同的奮斗目標和理念價值,為促進教育均衡、推動學科教育的發展提供了堅實引領。
三、教學聯盟促進教育均衡的發展路徑
(一)提高教學單位參與教學聯盟的積極性
小學教學聯盟是以優秀小學為龍頭,與相對薄弱的學校形成的教育教學教研聯合體,它不是強制性的組織架構,而是一種互利共贏的合作模式。它通過定期開展教學研究、交流活動、教學培訓等來提高教育教學水平,增加雙方之間的交流合作,提升每一所學校的服務能力,從而達到促進教育教學發展的目的。教研聯盟成員校之間是友好協作單位,它們有責任相互尊重和支持,共同推動優質教育的發展;是相互平等、互相尊重的角色,聯盟成立的最初目標是促進彼此的合作,以實現共同的教育目標。
參與聯盟的成員校有責任保證教育的公平性、有效性和可持續性,以及確保所有學生接受最佳的教育服務。此外,成員校還負責發揮自身的優勢,幫助其他成員校發展,并倡導共同建設和分享學習資源,以及提高教育質量。
(二)促進聯盟單位教學研究改革的多樣性
聯盟建設的過程是各校自我發展的過程,是學校之間合作共贏的過程,是學校之間建立聯系的過程,也是學校之間學術交流的過程。針對聯盟中不同的教學單位,聯盟可以通過積極組織開展與教育相關的學術研討會、學術報告會、學術交流會等方式,促進學術交流。在小學聯盟的教研活動中,要設置分級組織,以保證教學活動的順利進行;應組成領導團隊與管理團隊,設置中心教研組,主要負責組織開展教研活動,制訂教研方案,監督、指導各聯盟單位的教研活動,協調各地的教研工作,并給予必要的技術支持。各聯盟單位設置教研分中心,由學校負責人和學科帶頭人組成,負責指導本校的教研工作,收集教研成果,反饋教學實際,及時匯報教研成果。
(三)組織聯盟單位積極開展教師培訓交流活動
教師培訓對教師的成長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它可以幫助教師從多方面提升教學素養、教學水平和教學能力,更新教師的教學理念,提升教師的教學技能,使教師更具創新精神,促進教師的思想發展等,從而有助于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改善學校的教學管理,為學校的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教學聯盟應依據本聯盟教師的特點,組織多樣化的教學研討活動,以提升教師的教學能力。教學聯盟可把握教師的專業特點,組織技術性的研討活動,如組織教師共同探討教學理論、教學方法、教學技巧等;組織討論性的研討活動,如就學生的學習習慣、學習方法、學習心理等問題進行討論,提出一些有效的策略;組織實踐性的研討活動,如組織教師實施案例研討,以交流教學經驗、分享教學成果;組織多樣化的研討活動,如組織教師參加外部培訓、學術論壇、學術講座等;組織創造性的研討活動,如組織教師開展課堂改革活動、創新性教學活動,以提升教師的教學能力。通過豐富多彩的培訓活動,能夠提升教學水平、改善學校的教學質量。
(四)推進聯盟單位教學制度的規范化
教學聯盟本身是一個松散的教學研究團體,如果沒有規范的制度,這個聯盟就會變得毫無意義。為了促進聯盟的發展,應該制訂一些規則,以便成員能夠更好地協作、交流和分享知識。先進的教學聯盟應該具有完善的聯盟章程,對聯盟的組織、管理、活動等方面進行明確規定,確保聯盟的發展有序進行;還要具有一套完善的制度機制,包括組織結構、權限分配、財務管理等,以確保聯盟的正常運作;需要擴大聯盟的影響力,聯盟的發展離不開會員的努力,要加強聯盟的組織性和凝聚力。為了推動聯盟的發展,聯盟要積極組織成員開展教學研究和分享活動,如研討會、講座、交流會等,加深成員間的交流與合作,讓成員有機會探討教學理念、分享經驗,同時為其他教學研究者提供信息支持。
四、結語
教學聯盟模式為各教學單位帶來了積極、開放、靈活的校際協作機制,推進了教育教學的改革與研究,并為提升教育教學質量提供了一條新思路、新途徑。在教學聯盟中,各校可根據實際情況,以支持教育教學改革、提高教學質量、改善教學管理、拓展專業發展等為宗旨,簽訂校際協作協議,形成校際合作機制。教學聯盟是一個充滿活力的合作機制,各單位應攜手探索教育的未來,讓教育更科學、更先進,讓學生的學習更有趣、豐富多彩。相信隨著機制的優化,教學聯盟將產生更大的優勢,共創教育的美好未來。
參考文獻:
[1]曾欣. 構建教育共同體推動鄉村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探析[J]. 河南農業,2022(21):11-12+15.
[2]左國華,謝鴿. “教育共同體”視閾下湖北城鄉義務教育學校師資均衡發展問題及路徑選擇[J]. 福建茶葉,2019,41(09):263-264.
[3]馬紅梅,崔心梅. 基于任務驅動的校際教育共同體 助推薄弱區域和學校教育高質量發展[J]. 中小學校長,2023(01):23-25.
[4]孫興洋,高春津,吳芳,等. 產教聯合體:職業教育體系構建的核心載體——來自全國開發區職業教育聯盟校的思考與探索[J]. 江蘇高職教育,2023,23(03):17-25.
[5]趙承,吳松,齊緒天,等. 農村小學藝體樹人校本化實踐推動義務教育學校聯盟式發展的探索[J]. 黑龍江教育:教育與教學,2023(05):87-92.
[6]陳國民. 片區科研聯盟:中小學教育科研方式轉型的區域實踐[J]. 中小學教師培訓,2023(02):8-12.
(責任編輯:汪旦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