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潁 郭翠華 何群
摘? 要:黨的二十大精神,是當下學校開展德育教育工作最有價值的學習主題與載體,可以充分開展以此為主題的教育教學科研及實踐活動。為了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進課堂的要求,本研究團隊主持申報了“依托美術教育宣傳黨的二十大精神策略研究”課題。“進課堂”是該課題的重要研究內容之一,以深入探究立德樹人視域下黨的二十大精神進課堂梯田式的建設策略。
關鍵詞:立德樹人;黨的二十大精神;梯田式;學習模式
一、黨的二十大精神進課堂研究背景
結合黨的二十大精神進課堂開展德育,目前還有待深入探索。2022年,中共中央印發《關于認真學習宣傳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的決定》,要求全體師生要認真學習,深刻領會黨的二十大精神,并以實際行動踐行,為實現中國式的現代化而奮斗。學校是立德樹人的主陣地,怎樣讓黨的二十大精神進課堂,怎樣聯合大中小學進行二十大精神的梯田式研究,讓學生愛聽樂聽、愛參與樂參與,值得教育工作者深入研究。
對此,本課題組對項目校師生進行了問卷調查、走訪談話,經研究分析得出,目前項目校對黨的二十大精神的宣傳與貫徹,多表現在德育實踐活動中,在思政課程、課程思政教學與研究中涉及不足,學校宣傳貫徹的氛圍不足,課程思政建設力度不夠,教科研引領不強,主題活動有待深化與強化,效果有待提升,形式有待創新,內涵有待深入。
二、立德樹人視域下黨的二十大精神進課堂梯田式建設的意義
本研究開展的“立德樹人視域下黨的二十大精神進課堂梯田式建設”,依托學校班團隊會主題活動和課程思政教學,結合地域資源開展黨的二十大精神主題教育研究活動,以提高項目校師生對黨的二十大精神的認同感。本課題豐富了項目學校立德樹人的教育理論,為同類學校學科教師和德育工作人員有效進行立德樹人教育提供了理論指導,有助于幫助項目學校創新課程思政理論建設,探索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背景下,如何求真務實地為大中小學生的德育提供新思路、新內容、新方法。本課題的研究能為安徽大中小學基于地域范疇開展黨的二十大精神主題教育的研究工作積累案例,推動學校德育與課程思政建設的有效發展,為同類學校提供可借鑒的方案,也能為教育扶貧和鄉村振興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撐。
三、立德樹人視域下黨的二十大精神進課堂梯田式建設策略
(一)將黨的二十大精神與各學科的課程目標相結合
當下,教育工作者要將黨的二十大精神作為重點項目融入各學科教學課程的目標中,并做好有效銜接。不同學科課程的教學目標也要求同存異,根據各自學科的特點找尋聯結點,進行課程思政建設。各學科領導班子在開展備課和教學活動時,一定要統籌考慮,引領各學科教師將黨的二十大精神有效融入學科教學中,了然于心。有了正確的方向,才能更好地開展教學;要進行學段的銜接,自上而下銜接相關教育人員,進行一體化教學。
(二)提高黨的二十大精神在大中小學整體課程中的地位
黨的二十大精神凝聚了黨的先進理念和發展精神,是當前各項工作的指導思想。中共中央專門提出了在全黨全國宣傳、學習黨的二十大精神的要求,各類學校、各級教育主管部門、各級黨委政府,都要高度重視黨的二十大精神宣傳、學習與落實工作,為黨的二十大精神進課堂保駕護航。因此學校要部署好黨的二十大精神進課堂活動,專人負責,提供人力、物力、財力的支持;制訂切實可行的實施方案,并與評優評先績效考核掛鉤;教師認真研究,結合學科教學內容,宣講好黨的二十大精神。要杜絕形式主義,不但要開起來,而且要開展好。在統籌好思想的前提下,拓展延伸學習活動,將黨的二十大精神融入各學段學科課程的思政建設中,加強教師對黨的二十大精神學習研究的能力,加強對教師的培訓。
(三)學校統一規劃黨的二十大精神學習內容建設
具體的學習內容既要體現學習要求,又要結合學生的身心特點,依標扣本,順學情,創新學習形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有效地達成目標。黨的二十大精神進課堂主題活動,除了要編寫學習讀本、編制專題測試和錄制專題片等主題活動外,還可以結合課堂教學開展主題教學教研活動;結合班團隊活動開展多種形式的主題實踐活動,結合思政與語文、歷史、音樂、美術等課程的跨學科學習情況,探索課程思政的路徑;還可以與學校的文藝演出、繪畫展覽等文體活動相結合。
(四)健全黨的二十大精神一體化學習模式
部分學校的學習模式,往往是以校為單位舉行主題活動,或以校年級組為單位,大多數是以班級為單位,通過主題班會的形式開展學習活動。學校、教研組和教師可以打破這個局面,創新黨的二十大精神進課堂學習模式,開展梯田式的“教”與“學”,將線上與線下相結合,校內與校外相結合,各學科相結合,并形成長效機制。如本課題組依托鄉村首席教師工作室網絡研修平臺,有效組織與開展黨的二十大精神一體化梯田式學習活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五)創建黨的二十大精神進課堂課程資源共享平臺
第一,學校可以將黨的二十大精神網絡教學資源,通過平臺進行共享,建設專門的網絡資源平臺,供師生學習、交流與探討;第二,學校共享針對黨的二十大精神開展的主題實踐活動資源;第三,學校圍繞黨的二十大精神主題進行學習與研究,加強項目校實驗教師之間的交流,包括教育教學、教育科研、集體備課和教學業務等;第四,學校建設線上與線下的研修平臺,定期與不定期組織開展主題研修活動,加強交流與溝通,形成定期交流機制。
既然是一體化,學校還要注意加強學段銜接和跨學科建設的問題,培養一批名師;成立一批一體化名師工作室,申報一批科研項目,讓更多的師生獲得提升,集眾校眾人之集體智慧,高效建設“黨的二十大精神進課堂”資源庫。
四、結語
學校是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主陣地。作為一線教師,期望通過本課題研究,探索將黨的二十大精神與教材、課堂、實踐活動相結合的有效路徑和策略,以美術教育為典型案例,帶著熱氣、靈氣、地氣進校園、進課堂、進頭腦,讓學生愛聽樂聽,愛參與樂參與,具有獨到的理論和實踐意義。
本課題的有效實施,將為一定范圍內不同區域、不同學段、不同特色的大中小學聯結在一起,猶如一塊塊層級分明、縱橫交錯、上下聯動的梯田,各校根據自身情況,立足自身的長處,認真落實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要義,持續深入研究學生,不斷探究教學藝術,以生為本,立德樹人,實施好本項目研究,為同類學校其他學科開展相關研究工作提供可資借鑒的方案,同時也為黨的二十大精神進課堂提供有力支撐。讓黨的二十大精神有效進入課堂,強化黨的二十大精神落地生根、萌發長枝、開花結果,為培養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接班人而不懈努力。
參考文獻:
[1]朱衍娟. “梯田式”導學案在數學教學中的應用策略[J]. 理科考試研究,2016,23(24):39.
[2]顧美丹. “梯田式層級”在數學教學中的實施策略[J]. 新教育,2014(24):17-18.
[3]楊昌華. 黨的二十大精神融入課堂教學的生活化路向[J]. 甘肅教育,2023(06):1.
(責任編輯:孫曉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