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山東省飼料行業協會

2022 年全國養殖業飼料消耗量為4.54 億噸,其中,豆粕用量6580 萬噸,占比14.5%。山東省作為動物養殖和飼料生產大省,飼用豆粕年需求量在500 萬噸左右,占到全國用量的7.6%。我國每年進口大豆約1 億噸,進口大豆經提取植物油后的豆粕,主要為飼用,飼料行業對進口豆粕的依賴度連續8 年超過80%。更為重要的是,近幾年進口大豆的來源地越來越集中于美國、巴西、阿根廷等,這種情況下如果疊加地緣政治風險或者極端氣候災害,進口豆粕的供給會成為重大“瓶頸”,甚至被“卡脖子”,嚴重影響我國畜產品的供給安全。
2023 年5 月農業農村部印發了《飼用豆粕減量替代三年行動方案》,提出了飼用豆粕用量占比要持續下降、蛋白飼料資源開發利用能力要持續增強的行動目標。如何推進和實現飼用豆粕的減量使用,已成為減緩糧食安全壓力、保障動物產品供給的重要舉措。
實現飼用豆粕減量是一項系統性很強的工作,不僅要開展豆粕減量的技術研發與應用,而且要推進新技術、新工藝的示范與推廣,還涉及到農業種植結構的調整。為此,山東省大型飼料企業做了積極有效的試驗和探索。
實現飼用豆粕減量,首先要降低飼料中的粗蛋白質含量。一是廣泛應用工業合成氨基酸,降低對豆粕的用量需求。山東安池集團開發出了低蛋白高氨基酸型蛋雞預混料,在賴氨酸、蛋氨酸、蘇氨酸、色氨酸、亮氨酸、異亮氨酸、纈氨酸和精氨酸等必需氨基酸水平上進行精準平衡,減少蛋白質的浪費,豆粕的使用量由常規的24%~26%降低至20%~22%。該系列產品近5 年累積銷量30 多萬噸,可配制600 多萬噸配合飼料,合計節省豆粕用量30 多萬噸。山東和美集團使用棉籽粕、花生粕、玉米蛋白粉、酒糟、水解羽毛粉和非食用陳化糧替代豆粕,利用合成氨基酸平衡技術,從2022 年1 月份到2023 年3 月份,肉鴨配合飼料中豆粕使用量由3.3% 到0,降幅100% ;生豬配合飼料中豆粕使用量由13.2% 到8.5%,降幅35.6%;肉雞配合飼料中豆粕使用量由18.95%到13.7%,降幅27.7% ;蛋雞配合飼料中豆粕使用量由19.2% 到17%,降幅11.5%。二是開展功能性酶制劑研發,提高蛋白質的轉化率。山東蔚藍生物基于單胃動物(豬、雞、鴨)仿生消化系統,創建了飼用酶制劑精準定制平臺,大幅提高了飼料蛋白轉化率和利用率,促進了飼用豆粕的減量。山東隆科特酶制劑有限公司開發的新蛋白酶產品,使用后能提升飼料蛋白質消化率2~3 個百分點。三是積極應用發酵、膨化、脫毒、包被等飼料原料預處理技術,提升蛋白質利用率。天普陽光集團通過花生粕、花生餅、DDGS、米糠等組合配比,采用生物發酵、高溫延時熟化等預處理技術,研發出的發酵飼料在飼糧中添加8%,在保持營養水平及生長性能不變的情況下,可降低5%的豆粕用量。山東益客集團通過獨有的生物發酵技術,提高飼料中蛋白質的利用效率,降低豆粕使用量8%~10%,年節約豆粕10 多萬噸。
一是充分利用現有動植物源性蛋白飼料資源。據粗略估算,山東省食用農產品下腳料的利用率達到80% 以上,小麥、玉米等谷物蛋白粉和花生、大豆、芝麻、綠豆等餅粕蛋白的利用率近100%,畜禽屠宰加工的肉、皮、毛、血液等95% 以上轉化為了蛋白飼料原料,作物秸稈的利用率達到80%以上,尾菜、果渣的利用率達到60%以上。濱州中裕食品公司將面粉加工的副產品麩皮、酒糟與玉米帶棒粉碎發酵后的濕料飼喂生豬,豬場的養殖廢棄物通過發酵轉化成沼氣、沼液和沼渣用于還田肥田,真正實現了種養高效循環。二是大力開發其他可利用的蛋白質資源。山東百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創新低溫高速乳化發酵生產工藝,利用畜禽屠宰廢棄物生產動物源性小肽,廣泛用于動物飼養。高密市對每年3000 多噸家禽屠宰羽毛實現了全量收集和飼料化利用,在開發動物源性蛋白的高效利用上探索出了新路子。目前,菌體蛋白、藻類蛋白、昆蟲蛋白、糟渣發酵副產物等可利用蛋白質資源,也陸續進入動物飼料的利用范圍,是新型飼用蛋白質資源新的增長點。
大力實施“糧改飼”,推進青貯玉米、苜蓿、燕麥、黑小麥等優質飼草種植,充分利用其蛋白質資源。東營市河口區奶牛存欄量4 萬頭,發展糧改飼10 萬畝、全株青貯玉米30 萬噸,每年減少豆粕用量近萬噸。目前,山東省實施“糧改飼”的項目縣達到115 個,基本實現了農業縣(市、區)全覆蓋;全省規模奶牛場全株青貯玉米使用率100%,規模肉牛場、肉羊場全株青貯玉米使用率分別達到50%、30%;糧改飼面積穩定在260 萬畝,生產飼草750 萬噸,每年可減少豆粕用量20 萬噸。
山東省通過實施飼用豆粕減量行動,生豬飼料豆粕用量降幅較大,肉鴨飼料和牛羊飼料基本實現了無豆粕添加,肉雞飼料和蛋禽飼料豆粕減量還有一定空間。2020、2021、2022 年全省飼用豆粕占飼料總量的比重分別為13.1%、11.8%、12.4%,均低于全國平均水平,三年減少豆粕使用200 多萬噸,折合大豆270 萬噸。
飼用豆粕具有適口性好、蛋白質含量高、易消化吸收等特點,在現階段飼料企業生產和規模化養殖中還難以完全替代。同時,飼用豆粕的使用最根本的還是受到市場價格的影響,在飼用豆粕存量少、價格上行時,飼料生產企業和養殖場(戶)就會主動減量使用,同時擴大其他蛋白質飼料原料的使用。反之亦然。
近幾年,政府層面通過出臺政策、加大示范推廣力度,持續推動飼用豆粕的減量,總體上看效果比較明顯。但在基層調研中也看到,不少中小規模養殖場(戶),受傳統認知水平和經驗判斷的影響,仍誤認為飼料中粗蛋白質的含量越高,畜禽生長就會越快,對低蛋白日糧技術應用效果的認可與接受度仍然不高。
目前,針對飼用豆粕減量的基礎研究、核心技術研發等仍處于起步階段,尤其是對非常規蛋白飼料資源的基礎營養研究以及其準確性、科學性和適用性,有待進一步完善和提升。同時,非常規蛋白飼料資源多數來源較雜,標準化程度差,新開發的蛋白產品質量不穩定,安全性和可靠性都有待驗證。
下一步,應聚焦飼用豆粕減量的關鍵技術和重點環節,組織開展多種形式的培訓和交流活動,引導飼料生產者和養殖使用者的廣泛參與,共同推進飼用豆粕減量的應用實施。
集成非常規蛋白質飼料資源開發、飼料精準配方、飼料精細加工等關鍵技術,圍繞提高蛋白質的轉化率和利用率,形成主要畜禽豆粕減量使用的技術方案,持續促進豆粕的減量。
協助做好農業農村部安排山東省的餐桌剩余食物和毛皮動物屠體飼料化使用試點工作,探索病死動物無害化處理飼料化利用,多渠道、多方式開發新蛋白質飼料資源。
每年推出一批以低蛋白氨基酸平衡飼料為主的 “提效減量節糧”示范產品,提高養殖場(戶)使用的積極性和覆蓋面,打通推廣應用的“最后一公里”。
飼用豆粕減量替代的技術要求高,需要破解的技術難題多,必須持續強化技術研發。建議科研院校,強化產學研結合,深化機制創新,全力培育高產大豆,加強研發基礎數據庫,加大實用技術研究,加快技術集成配套,加速應用技術推廣。
建議農業部門,進一步增加大豆種植補貼,推廣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模式。挖掘山東省鹽堿地土地資源潛力,開展飼用大豆鹽堿地適用性試驗。深入推動種養結合,鼓勵作物養殖利用,實施糞肥就近還田,實現農牧雙向增效。
建議海關部門,從國別上擴大進口渠道,從粕類上增大進口種類,從關稅上降低進口稅率。另外,根據國內需求及時調整進口政策。
開展高產大豆育種,推動豆粕減量、實施“糧改飼”、試種耐鹽堿大豆等,都需要推出更多鼓勵性的政策和措施。建議相關部門,在科研、項目、資金、稅收、用地等各方面給予必要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