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 琛,王子杰,關丁銘,賈 婧
(甘肅省靖遠縣畜牧獸醫技術服務中心,甘肅 靖遠 730600)
導致羊口瘡的病原為傳染性膿皰皮炎病毒,屬痘病毒科副痘病毒屬。在電子顯微鏡下,傳染性膿皰皮炎病毒為橢圓形,少數病毒是梭形。病毒的長度在255~280 nm 范圍內,寬度在175~200 nm 范圍內,表面有囊膜包被。病毒為“8”字型螺旋結構,這種特殊的結構可以作為傳染性膿皰皮炎病毒與其他痘病毒區分的依據。
傳染性膿皰皮炎病毒環境適應能力比較強,在室溫條件下,病毒可以長期存活,具備感染性長達15 年,干燥環境下,病毒也能夠存活數月。夏日高溫條件下,存在羊口瘡痂皮中的傳染性膿皰皮炎病毒可以存活10~30 d。在潮濕條件下,隨著時間的推移,病毒毒力會有所下降。冬季,傳染性膿皰皮炎病毒可以藏匿在地表中安全越冬,開春后,隨著地溫上升,病毒會重新“蘇醒”,恢復傳染能力。這也是羊傳染性膿皰病能夠在養殖場中周期傳播的重要原因。
傳染性膿皰皮炎病毒對高溫較為敏感,在60 ℃環境下僅能存活30 min,在100 ℃條件下只能存活3 min。病毒對酸堿環境適應性強,在pH 4.2-10.9范圍內可以長期存活,但對甲苯、乙醚等敏感性較強。除此之外,傳染性膿皰皮炎病毒對常用的消毒劑也比較敏感,比如2%~5%的熱氫氧化鈉溶液、10%的生石灰乳等均能在短時間內殺滅病毒。
2.1 傳染源與傳播途徑 病羊與帶毒羊是主要傳染源,病毒會污染飼養工具、飼料、水源,進而引起羊發病。如果羊存在傷口組織感染,口腔黏膜損傷,傳染性膿皰皮炎病毒會趁虛而入,引起發病。
2.2 易感動物 羊口瘡易感動物除各品種的羊以外,牛、紅鹿等也是易感動物。在羊中,綿羊、山羊對羊口瘡的易感性最強。不同年齡的羊都會感染羊口瘡。相較于成年羊,羔羊更易感染該病,且癥狀也比較嚴重,尤其是3~6月齡的羔羊最易感染,且死亡率較高。受外部應激因素影響,如斷尾、去勢、打耳標等,會增加羊口瘡的易感性。
2.3 流行特點 羊口瘡一年四季均可發病,以春季、秋季發病較多。養殖過程中,一旦發生羊口瘡,后續如不對羊舍進行徹底全面的清洗消毒,羊還會繼續發病。
3.1 唇型 唇形是最為常見的一種表現。若羊口唇感染比較輕,一般不會影響采食,其發病2周左右,口唇部位形成的水皰會結痂,痂皮自然干燥、脫落后,口唇傷口痊愈。如果口唇感染嚴重,口唇部位形成的水皰較多,潰爛較嚴重,則羊正常采食受影響,一些羊還會出現發熱癥狀,且病情反復。
病初羊的口唇周圍以及鼻鏡出現紅色的斑點。斑點隨著時間的推移會不斷擴散,并發展成為較硬的丘疹。丘疹繼續發展形成水皰或膿皰并破潰。膿皰破潰后流出大量膿液,膿液中含有大量病毒粒子,潰爛傷口在愈合過程中形成硬痂,痂皮可自動脫落。感染嚴重時,上述癥狀會反復出現,病變部位不斷擴大,然后波及整個口唇周圍,有時還會蔓延至眼瞼和耳廓等部位,形成大面積龜裂、易出血的污穢痂垢。在痂垢下,伴隨著肉芽組織增生,痂皮會不斷增厚,當增厚到一定程度時,羊的嘴唇腫大、外翻,呈桑葚狀隆起,導致羊無法正常采食。如果治療不及時,羊可因營養攝入不足,虛弱,感染其他細菌、病毒,如壞死桿菌、化膿性病菌等,進一步損害口唇病變區域,導致深部組織化膿、壞死。病變可蔓延至喉、肺以及真胃,增加羊的病死率。
3.2 蹄型 該型綿羊比較常見,如果養殖環境不佳,山羊也會出現該類癥狀。
蹄型羊多見一肢患病,后續蔓延至多肢。病羊蹄叉、蹄冠等部位出現水皰、膿皰。水皰、膿皰破潰后,形成膿液覆蓋的潰瘍。潰瘍會引起繼發感染,造成蹄部化膿、壞死。潰瘍可蔓延至羊蹄基部、蹄骨,嚴重時會對羊的肌腱或關節造成影響,引發更加嚴重的腐蹄病。水皰、膿皰破潰后會引起嚴重的疼痛反應,導致病羊出現跛行。如羊多蹄感染時失去行走能力,長期臥地。有時羊口瘡還會波及肺臟、肝臟,出現轉移性病灶,導致敗血癥或者衰竭死亡。
3.3 外陰型 該型比較少見,病變部位常見于羊外陰部位,母羊與公羊都會出現發病癥狀,以哺乳期的母羊更易出現發病癥狀。
母羊表現為外陰出現黏性或膿性分泌物,陰唇腫脹,嚴重時發生潰瘍。此外,病羔羊吸吮會導致母羊的乳房、乳頭出現膿皰、爛斑、痂垢等。病公羊表現為陰囊、陰莖腫脹,出現膿皰、潰瘍等,嚴重影響正常交配。
病羊口腔腫脹、發紺,口唇部位的皮膚與黏膜有大量的膿皰、潰瘍,有的已經結成疣狀厚痂。少部分厚痂裂開,露出肌肉組織,伴有出血情況。病羊胃內積有少量未消化的食物,胃黏膜易剝離,小腸空虛,含有少量的氣體,腎臟、心臟、肝臟等均無明顯病理變化。
5.1 鏡檢 取病羊口瘡處硬痂皮漂洗、剪碎、研磨、稀釋、凍融、離心等處理,再用1%的磷鎢酸負染后,在電鏡下進行觀察。如果發現病毒粒子為橢圓形,有“8”字型螺旋結構,可以確診為羊口瘡,但應注意其與副痘病毒屬的偽牛痘病毒等的鑒別。
采用這種診斷檢測方法,對樣本的清潔度有著較高的要求,否則容易遭受其他雜質顆粒的干擾。
免疫電鏡檢測有較強的敏感性,本質上是將免疫學技術與病毒形態學結合在一起。實際檢測中,通過特異性抗體與病毒特異性結合,促使病毒凝聚,用于區分羊口瘡病毒和其他病毒顆粒,以此提升檢測的準確性。
5.2 中和實驗 采用這種方法用于羊口瘡檢測時,如果血清中和滴度≥8,可以判斷為陽性,否則為疑似或陰性。
5.3 補體結合實驗 病毒抗原與特異性抗體結合后,會形成免疫復合物,這種復合物可以結合補體。在抗體抗原反應體系內,如果加入一定量的補體,則加入的補體能夠與復合物特異性結合,其他游離狀態的補體也會消失。在此基礎上,如果在該反應體系內,加入另一種抗體-抗原系統:溶血素綿羊紅細胞,則會因缺少處于游離狀態的補體而無法參與溶血反應,出現不溶血現象。因此可以利用這一現象檢測羊口瘡病毒,當血清滴度≥20時,可判斷為陽性。
6.1 西醫治療 常規治療可先將口瘡部位的痂皮清除掉(因為痂皮內含有大量的病毒,會造成反復感染),再用0.1%高錳酸鉀溶液清洗創面。病羊每1 kg 飼料中用10%阿莫西林粉0.5 g、增免康1 g、清瘟敗毒散1 g,飼喂5~7 d。
對癥治療,對蹄型病羊,清創前將羊蹄浸入5%福爾馬林溶液中浸泡至少5 min,每天浸泡3次,每次間隔6 h,確保藥液能夠作用到病灶深處。隨后用3%龍膽紫溶液涂抹患部,并用防水紗布包裹保護蹄部。外陰型、唇型病羊需要對痂皮進行集中清理,然后再用0.1%高錳酸鉀溶液沖洗創面,并用5%碘甘油涂擦創面,促進創面愈合,每天涂抹3次,直到創口愈合。
6.2 中醫治療
6.2.1 黃芪10 g,山梔10 g,連翹10 g,木通10 g,生地10 g,桔梗7 g,黃連5 g,加水煎煮60 min 左右,藥渣拌入飼料喂,藥液一次性灌服。上述方劑用量為50 kg左右病羊的治療劑量,每天用藥1次,連用5~7 d。
6.2.2 兒茶10 g,金銀花10 g,黃連10 g,黃芪5 g,研磨成粉,拌入凡士林制成藥膏后均勻涂抹在口唇等創面部位,每天涂抹3次,直到創面愈合。
7.1 自繁自養 堅持自繁自養,不從疫區購買種羊。確需從外地購進種羊的,除加強檢疫以外,還應對購入的種羊進行隔離觀察,觀察時間不少于1個月,期間注意做好檢查,確保羊不帶毒后再混群飼養。
7.2 加強飼養管理 保證羊營養均衡,飼喂全價飼料,提升其免疫力。硬質飼料軟化處理,保護羊口腔、唇部皮膚黏膜,避免病毒感染。喂前將飼料中的堅硬雜物篩選出來。加喂舔塊及微量元素等,防羊啃土啃墻,保護羊的口腔黏膜。
7.3 加強衛生管理 做好日常衛生,采用3%的火堿溶液對羊舍進行全面噴灑消毒,消毒標準為地面濕透、墻壁掛水,消毒藥作用時間不少于30 min。消毒后用甲醛和高錳酸鉀進行終末熏蒸,甲醛用量為每立方米30 mL,高錳酸鉀用量為12~15 g,消毒作用時間不少于24 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