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藝佳
浙江省樂清中學
近年來,各大內(nèi)容平臺個性化推薦的方式減少了用戶接觸不同觀點的機會,導致用戶接收到的信息趨向樣板化和同質(zhì)化,“信息繭房”一度成為熱詞。2020 年江蘇省高考作文便考查過考生對于該話題的理解。
基于《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信息保護法》的規(guī)定和消費者對個人信息保護的需求,上海市消費者權(quán)益保護委員會通過為期8 個月的專項測評,向大眾揭示了各大內(nèi)容平臺個性化推薦的手段,也再次讓大眾意識到身處“信息繭房”中,個體保持清醒思考的重要性。
“信息繭房”是哈佛大學教授凱斯·R.桑斯坦在《信息烏托邦——眾人如何生產(chǎn)知識》一書中提出的概念。簡單來說,“信息繭房”就是指在信息傳播中,一個人只關(guān)注自己選擇的領(lǐng)域,或只關(guān)注使自己愉悅舒服的東西。久而久之,人便會像蠶一樣,將自己封閉在自我編織的繭房之中。而“清醒思考”是對抗“信息繭房”的最佳方式。
關(guān)于“清醒思考”,我們可以從以下三方面來認識:一是接納不同的觀點,保持反思,克服自我偏見;二是面對蕪雜的信息與觀點,個體要保持獨立思考的能力,不輕信,不盲從;三是懂得區(qū)分自己的欲望、情緒與理智,學會理性思考和辨析,避免陷入“情緒化表達”或是“娛樂至死”的牢籠。
1“戈培爾效應”:謊言重復一百遍就會變成真理
“戈培爾效應”來自納粹德國時期的宣傳部長戈培爾。戈培爾有一句臭名昭著的名言:“謊言重復一百遍就會變成真理。”他的演講極具煽動性,被稱為“宣傳的天才”。“戈培爾效應”最初是指由于對權(quán)威人士的崇拜,人們在記憶中搜索信息時,首先會選擇接受權(quán)威人士的觀點和信念,即使這些觀點和信念與人們的實際感知和理解不符。應用到傳播學領(lǐng)域,“戈培爾效應”是指當媒體以重復、多樣化的方式向個體發(fā)送信息時,個體會無意識地認為該信息為真。目前的一些網(wǎng)絡(luò)謠言有很大的傳播市場,原因就在于其被重復傳播后帶來的“戈培爾效應”。
適用話題:①獨立思考;②拒絕盲從;③多角度看問題
2 光的“波粒二象性”:光學界“世紀之爭”鑄就的財富
光的“波動說”是由荷蘭物理學家、數(shù)學家惠更斯最早提出的。牛頓一開始也認同“波動說”,但后來他以符合力學規(guī)律的粒子行為來描述光學現(xiàn)象,提出了光的“微粒說”,該學說在當時占統(tǒng)治地位。雖然如此,牛頓本人卻沒有完全否定“波動說”,他指出光粒子可能在以太中激起周期性振蕩,“波動說”有一定的合理性。到了20 世紀,愛因斯坦結(jié)合“波動說”和“微粒說”兩派的爭論,指出光既具有波動特性,又具有粒子特性,從而提出光的“波粒二象性”理論,終結(jié)了光學界的這場“世紀之爭”,也讓今人獲得了對光學更全面的認知。
適用話題:①打破認知局限;②保持反思;③多角度思考
3 以賽亞·伯林:一位善于聽取建議的智者
以賽亞·伯林是英國著名的哲學家。他在牛津大學講席教授就職典禮的演講上首次區(qū)分了“積極自由”與“消極自由”兩種不同的自由概念,引起了較大的轟動。但是哲學家威廉·詹姆士卻公開指出,以賽亞·伯林的“積極自由”理論高估了人性的“天然自制”,還存在漏洞。以賽亞·伯林聽取了詹姆士的建議,完善了自己的理論,寫成《兩種自由概念》一文,該論文對西方哲學界關(guān)于“自由”和“平等”的討論產(chǎn)生了較大的影響。
適用話題:①理性思考;②接納他人觀點;③保持謙遜
4“思想鋼印”:關(guān)于“價值觀固化”的生動比喻
在劉慈欣的《三體》一書中,英國物理學家比爾·希恩斯在自己的研究中發(fā)現(xiàn),通過刺激腦神經(jīng),可以實現(xiàn)把某個具體的思想植入人的大腦,讓大腦在接收到這個信息的時候不用加以任何判斷和處理,就可以直接判斷該信息為真,無條件相信。于是,他們通過“思想鋼印”設(shè)備將自己信奉的信條植入到人類的大腦,以達成自己的目標。但是,當植入的信條被修改的時候,這也引起了人類的集體反叛。
適用話題:①獨立思考;②拒絕盲從;③保持反思
1.兼聽則明,偏信則暗。
——[唐]魏征
2.一個人,無論多么新鮮的生命,如果在一個生存點上擱置太久,就會褪色、發(fā)餿、變質(zhì)。感情就會疲倦,思想和呼吸即遭到壓迫,反應遲鈍,目光呆滯,想象力如衰草般一天天矮下去……
——王開嶺
3.一個錯誤而凝固的觀點,它比一個無知狀態(tài)可能離真理更遠。
——劉擎
4.讀書不是為了雄辯和駁斥,也不是為了輕信和盲從,而是為了思考和權(quán)衡。
——[英]弗蘭西斯·培根
5.世界上最大的監(jiān)獄,是人的思維意識。
——[德]叔本華
6.你之所以看見的,正是因為你想看見。
——[法]薩特
7.人類其實一直生活在后真相時代:在信息不發(fā)達的時代被蒙蔽,在信息爆炸的時代只相信符合自己價值觀的事實。
——[以色列]尤瓦爾·赫拉利
選段一:
劉擎說:“一個錯誤而凝固的觀點,它比一個無知狀態(tài)可能離真理更遠?!碧幵凇笆孢m圈”中的人們很難看到這種狀態(tài)下的弊端。如果不嘗試打破成見,去尋找自己的認知之外,甚至與自己的認知相悖的例子,人就不會更新思維模式,學習到更與時俱進的生活方式。主動將自我納入“信息繭房”中,所營造的不過是一種掩耳盜鈴式的“自信”與“正確”?!度w》中的人被打上了“思想鋼印”,使其堅信信條,然而信條的內(nèi)容被篡改,引發(fā)了人類的集體絕望與反叛。一味地看重自我正確性,而不去吸納更多可能,無異于自取滅亡。
(節(jié)選自作文《未必需要“正確”》)
(本段分析了“信息繭房”所帶來的后果。首先引用劉擎的話,點明“成見”的危險性,指出這是“掩耳盜鈴式的‘自信’與‘正確’”,然后通過《三體》的例子,強化“信息繭房”的危險性,引出下文正確的做法。)
選段二:
更進一步看,在“開張圣聽”中自我否定才是內(nèi)心想法進步的必然前提。我們借助不符合自己想法的信息打開多元視角,于換位思考中解鎖“管中窺豹”式的認知局限。以賽亞·伯林提出了獨特的自由觀,在人類思想的豐碑上刻下對自由的注腳,哲學家詹姆士卻敏銳地指出伯林奉行的積極自由主義過于夸大高估了人性的“天然自制”。伯林吸取其觀點,并完善了對自由主義的論證。由此可見,想法需要兼聽則明,我們應以海納百川的胸懷擁抱不符合自己想法的信息。(節(jié)選自作文《海納百川,矢志不移》)
(本段給出了正確的做法,其分論點是“面對‘信息繭房’,要在‘開張圣聽’中自我否定”,包含“打開多元視角”“解鎖認知局限”兩個步驟。通過以賽亞·伯林聽取詹姆士的觀點,完善自己的論證的例子,強調(diào)了“兼聽則明”的觀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