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0-31日,中央金融工作會議在北京舉行。作為我國金融領域最高規格的會議,中央金融工作會議為我國未來金融市場的發展釋放出很多重要信息,尤其是建設金融強國的目標,成為此次會議最值得關注的亮點。
從1997年以來,我國開始召開全國金融工作會議,基本上每隔五年召開一次,確定未來幾年金融工作的重點和任務,今年是歷史上第六次會議。按照以前的時間表,原本應該在2022年召開,最終延期到今年,會議名稱也從“全國金融工作會議”改名為“中央金融工作會議”。
今年的中央金融工作會議,首先肯定了十八大以來金融領域取得的成績,同時也直面當前金融系統還存在的各種問題和不足,提出了當前金融領域的主要任務,“以加快建設金融強國為目標,以推進金融高質量發展為主題,以深化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金融隊伍的純潔性、專業性、戰斗力為重要支撐,以全面加強監管、防范化解風險為重點”。
在上述幾大任務當中,最引人關注的無疑是“建設金融強國”這個目標。從1997年首次召開全國金融工作會議以來,我國金融工作會議的總體目標不斷提升。到了今年,中央金融工作會議提出,“金融是國民經濟的血脈,是國家核心競爭力的重要組成部分,要加快建設金融強國”。這是我國首次提出以建設金融強國為目標,意味著我國的金融發展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
我國目前已經是一個金融大國,以規模來看,我國是全球第一大銀行市場、第二大保險市場,股票市場的總市值在全球也位居前列。但是僅有規模還遠遠不夠,如果以金融市場的深度來看,我國當前的金融市場與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的地位還不匹配。
如果想要實現金融市場從大國向強國升級,還有很多方面需要提升。對內來看,最需要提升的是股票市場;而從對外來看,就是提升人民幣的國際化地位。
從股市來看,一個發達的股票市場,可以解決經濟領域存在的很多深層次矛盾。股票由于缺乏長期穩定的回報機制,其實已經在很多方面對我國的經濟社會改革形成制約。
對于普通民眾而言,股市一直以來“牛短熊長”,民眾難以從股市獲得可靠的財產性收入,甚至多年的積蓄被股市吞噬,這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民眾的消費信心,拖累中國經濟的消費能力。
股票市場不能形成長期牛市,還會增加實體經濟的融資成本。一直以來,我國中小企業面臨融資難和融資貴的問題,即使現在我國的利率已經降到史上最低,很多小企業的融資成本依然偏高。企業的投資熱情難以提升,其中很重要的原因之一,就在于股市沒有為小企業提供足夠的融資渠道,很多中小企業依然要依靠銀行貸款等間接融資渠道,這就導致融資成本始終難以下降。在當前中國經濟增長放緩的背景下,亟須提升企業尤其是中小企業的投資積極性,而A股市場無法有效向中小企業“輸血”,已成為中國經濟的一大短板。
股市缺乏穩定的回報,還會影響我國的養老問題。在我國人口老齡化程度越來越重的背景下,養老金壓力問題會越來越凸顯。去年以來,我國開始推出個人養老金業務,希望搭建起養老市場的第三支柱。但是,由于股票市場不景氣,很多個人養老金賬戶都出現了虧損,導致民眾對個人養老金業務的信心下降,在原本不多的個人養老金賬戶當中,實際繳費的比例只有三成。以這樣的趨勢走下去,我國距離建立起“養老三支柱”的目標還有相當長的距離。隨著我國加速進入老齡化社會,單一養老體系的壓力會越來越大。
從更高層面來看,我國如果想要成為金融強國,強大的人民幣也是必不可少的。對于中國而言,雖然已經是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但是人民幣的全球地位還無法與經濟地位相匹配。
從支付手段來看,人民幣在全球支付中占比接近4%,排名第五位;從外匯儲備來看,人民幣在全球外匯儲備中的占比接近3%,在主要儲備貨幣中也排名第五。人民幣在當前全球金融市場的地位,如果和過去作縱向對比,無疑已經有了很大提升,但是如果和其他貨幣尤其是美元作對比,人民幣的國際地位顯然還有待提升。
美國之所以成為全球金融強國,很大程度上就是得益于美元的強勢地位。美元的強勢,不僅在很大程度上幫助美國實體經濟提升了其全球地位,同時也對其他很多國家帶來了巨大沖擊。由于美元是全球最主要的儲備和結算貨幣,很多國家的貨幣都以美元為錨,而這些國家的經濟周期和美國并不一樣,被迫跟隨美國的貨幣周期,就失去了貨幣政策的獨立性。
對于中國而言,想要減輕美元霸權的影響,就必須提升人民幣的國際地位,唯有如此才能真正成為一個金融強國。想要實現這一目標,既需要中國經濟的實力繼續提升,也需要人民幣進一步擴大開放。
(摘自《三聯生活周刊》謝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