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里,對兵力有夸張的描寫,袁紹官渡之戰集結了七十萬大軍,劉備伐吳也出動大軍七十萬,曹操赤壁之戰更是集結了驚人的八十三萬。這是對三國人口規模明顯的誤解。真實的三國人口處于中古時期的大低谷,根本支撐不起這么大規模的軍隊數量。那么,史料中統計的三國人口數量,就一定是準確的嗎?
總人口僅800萬?
三國人口以其出乎常理的少,在歷朝歷代都出了名。據《三國志》《晉書》等記載,蜀漢滅亡時(263年)有戶28萬,口94萬,軍隊10.2萬,官吏4萬,把軍隊、官吏加入戶口共約108.2萬人。孫吳滅亡時(280年)有戶52.3萬,口230萬,吏3.2萬,軍隊23萬,后宮0.5萬,總計約256.7萬人。再加上曹魏的443萬人,共約807萬人。當然,這并不是最權威的計算方法,有的研究者認為,各國的軍隊數量和官吏、后宮數量本身就包含在總人數中,所以,唐朝人杜佑編纂的《通典》將三國人口數記為7672881人。
采取什么計算方法對三國總人口影響并不大,哪怕是800萬人,也是中國古代人口史上一個觸目驚心的大低谷。自秦漢至唐朝,幾個最為繁盛的朝代人口峰值差不多,西漢平帝元始二年(2年)時人口達到1223萬戶、5959萬人。東漢的人口峰值出現在桓帝永壽三年(157年),共約5648萬人。隋煬帝時約4601萬人,唐玄宗時5291萬人。總人口突破6000萬要到明太祖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才實現,注籍戶口達到6069萬人。
在這樣少的人口基礎上,三國軍隊絕無可能動輒70萬、80萬,赤壁之戰曹操兵力大約僅有20多萬,諸葛亮北伐的最大值也不會超過10萬人。《三國演義》只不過是藝術化的夸張罷了。各地實力派們對日見稀少的人力資源都非常重視,打仗掠取資財的同時,對敵國、敵對勢力的人口進行掠奪成為重要內容。例如,孫權創業過程中,攻打廬江太守李術于皖城,破城后“徙其部曲三萬人”;打黃祖破江夏郡,打了兩次每次都掠奪數萬人口而還。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曹魏,街亭失利退兵,慌亂之中仍不忘把西縣千余家老百姓全都帶到漢中,千余家大概5000余人,諸葛亮也不舍得放棄,可見對人力資源的重視程度。
統計方法有問題
為什么人口會出現這么劇烈的下降呢?自東漢桓靈天下大亂,到三國對峙局面形成,中間經歷了極為混亂的局面,論其烈度沒有哪個時代能比。主要原因是東漢皇帝權威徹底喪失后,各地以州為單位,幾乎所有地理單元都出現了割據自雄的實力派,舉其大者,如譙郡曹操、河北袁紹、荊州劉表、江淮袁術、江東孫策、南陽張繡、漢中張魯、益州劉璋、遼東公孫康、徐州陶謙、隴西馬騰、交州士燮等。如此混亂程度,東晉十六國、五代十國都無法與之相比,十六國時期至少南方的東晉是完整的,五代十國的中原地區也是相對完整的,都沒有出現漢末以州為單位互相對抗廝殺的高度混亂局面。
但是以動亂來解釋人口大量消失,似乎也不夠充分,畢竟軍閥們也不會滅絕人性地一殺到底,對自己治下的老百姓會正常地統治和管理。三國人口下降相當一部分來源于賬面上的因素,即統計方法和統計程度問題。眾所周知,在清朝雍正年間真正實現攤丁入畝以前,中國古代無論哪朝統計人口都比實際人口偏低,這是利益驅動使然,貧窮無依之人隱匿到富戶、豪強門下,只為地主提供利潤,地主自然會不遺余力地使他們在國家戶口中“消失”。尤其到了亂世,拿鋤頭的農夫加以武裝,就是可以割地自雄的資本。漢獻帝曾下令讓徐州陶謙解散部曲僮客,但陶謙始終拒絕,他賴以割據徐州的就是他手下那幾萬人。
三國人口減少,相當程度來自于戶口隱附。所謂戶口隱附,就是本來該納入國家統一戶口中的百姓,轉入豪強、貴族、大地主名下,由他們支配和管理,不再向國家承擔賦稅和徭役。曹魏大將李典的宗族部曲多達三千余家,曹仁、曹洪、許禇、閻柔、田疇等都有多少不等的私兵部曲;蜀漢糜蘭有僮客萬人;東吳豪強擁有的部曲更加驚人,周瑜、魯肅、陸遜都是擁有大量部曲的豪強,魏將鄧艾分析東吳形勢說:“吳名宗大族,皆有部曲,阻兵仗勢,足以建命。”東晉葛洪《抱樸子》亦云:“僮仆成軍,閉門為市,牛羊掩原隰,田池布千里。”豪強擁有的私人武裝和物質力量已經強大到威脅吳主統治的地步。
三國的君主們并不是不想把這些隱附入豪強大族手里的老百姓解放出來,但曹操、劉備、孫權自己就是靠這個起家的,不可能也不敢過于得罪豪強們,只能有限斗爭、有限解放部分戶口,魏、蜀做得相對較好,孫吳一直無法有效解決部曲問題,所以,鄧艾才有所謂“足以建命”之語。這也不獨是三國時代的難題,歷朝歷代大多實行的是人頭稅,只要按人征稅,總會有人鉆空子藏戶口。只不過,天下太平、朝廷征稅少時隱藏得少;天下大亂、苛捐雜稅重壓之下隱藏得多一些而已。
真實的人口數量
隨著近世對三國時代研究的深入,以及社會學、自然科學等多領域的發展,人們掌握了更多探究歷史真相的工具,逐漸發現古史對三國人口的記載存在很大誤區。
依據最基本的社會規律和常識,以700多萬人供養三國總計80多萬軍隊以及數十萬完全脫產的貴族、官吏,不到9個人供養1個脫產者,在那樣低水平的社會生產力條件下是不可能的,我們可以從蜀漢的軍民數字對比中看出不對勁。
相對民戶來說,軍隊數字員額相對固定,也方便統計,蜀漢亡國時向曹魏呈報的冊籍中說明軍隊數量為10.2萬人。試想,94萬人供養10萬人馬,還有數萬官吏,維持基本生存都已屬難能,怎么還能支撐得起連年征戰?蜀漢必然有大量能夠生產糧食但不納入國家戶口的老百姓。《晉書·地理志》的一條記載便有端倪,劉備章武元年(221年)有戶20萬、口90萬。這個數字與42年后蜀漢滅亡時基本相同,只有4萬人的差距。然而這42年間,除了北部漢中、隴西一帶發生戰事,以及遙遠的南中發生戰爭外,漢中和蜀中內部基本保持穩定,諸葛亮治蜀又頗有成就,而且還大量強制遷移南中百姓到蜀中納入官方戶口,人口理應出現較大幅的正增長,何以42年間幾乎停滯呢?蜀漢一定也有相當數量人口隱附在豪強地主家,以及大量的軍屯、民屯戶,都未納入國家編戶。諸葛亮最后一次北伐,因屢屢受困于糧草不繼,便在渭南分兵屯田,可為明證。
那么如果擠掉各種水分,把各種未納入國家編戶的人口都算上,三國人口大約有多少呢?目前受制于史料奇缺,尤其是《三國志》只有本紀、列傳,而沒有食貨、地理、州郡一類的志,沒有關于人口的直接記錄,要準確地統計出三國人口數,尤其精確到幾百、幾十甚至個位數,根本無法做到,只能根據各類旁證材料,作出大致的估算。目前學界對三國人口的共識是,三國人口谷底出現在曹劉孫三家形成對峙局面之時;三足鼎立基本穩定后,人口便恢復了自然增長,雖達不到治世盛世的程度,但至少是在增長。那么大約有多少人呢?
王育民所著《中國人口史》的推論最具有代表性,該書以隱附戶口、兵戶、屯田戶、吏戶等未計入國家編戶的人口,以及大量逃亡人口等,作為切入點作了歸納統計,以戶均口數大約五六人估算,推斷漢末三國人口最低值約475.2萬戶、2653.9萬口,西晉統一前夕達到最高值,約3798.8萬口。葛劍雄所著《中國人口史》大致也認同這種統計方法,但作了進一步修正和補充,認為王育民的推論過高,真實的谷底數字大約在2224-2361萬,三國末期約3000萬。真實數據湮沒無存,能作出這樣的估算是目前的史料條件下的極限了。
(摘自《北京晚報》東郡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