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姚雨
秋高氣爽的十月,又迎來了中國傳統佳節——重陽節。
爸媽準備帶你去看望爺爺奶奶,出發前卻發生了爭執。老爸認為,給老人包個大紅包最實在,他們想買啥就買啥:老媽則認為,給老人買營養品或其他適宜的禮物更合適。老爸擔心買的東西不合老人心意,造成浪費;老媽覺得紅包過于直白、缺少溫情……雙方爭執不下,這時你該如何建議呢?
這個問題的實質就是:孝敬長輩是送錢好,還是送物好?我先說結論:根據經濟學的觀點,一般情況下,孝敬長輩送物比送錢要好。
我們發紅包表達心意,是希望長輩用紅包去購買自己心儀的物品。可如果長輩偏不買呢?如果他們僅僅把紅包捏在手上,這紅包還“香”嗎?
中國是一個高儲蓄率的國家,特別是爺爺奶奶這輩人,通常有著更強烈的儲蓄傾向。哪怕給他們很多錢,他們也舍不得花。我們希望通過金錢幫爺爺奶奶提升生活質量,他們卻很可能把紅包存進銀行,享受了個“寂寞”。在傳統觀念里,儲蓄是一種美德;但在經濟學上,儲蓄也叫作“漏出”,表示這筆錢不再參與市場循環,不消費、不投資了,從社會上漏了出去。
國民儲蓄率一旦過高,反而會影響社會的發展。究其本質,是因為儲蓄將貨幣的流動性封印了,不消費的紅包,就是幾張紙而已,沒有實際價值。我們嘲笑巴爾扎克筆下的葛朗臺,是因為他只知守住滿滿的財富,卻根本不會享受財富流動的美好。
面對愛儲蓄的長輩,直接送禮物會比給錢的效果更好,這就相當于我們把貨幣的流動性真正送到了他們手上。比如:給長輩送去平時他們舍不得吃的營養品就能實打實地促進老人的健康;帶老人出去旅行游玩,就能實打實地讓他們感受大千世界,不再一直蝸居在小小的村子里。
當然,要做到這一點,不是說舍得為他們花錢、大手大腳花錢就夠了,更重要的是我們要在平時多觀察、多慰問,關注長輩的生活起居、所思所想,才能有針對性地為他們準備合心合意的禮物,不會造成浪費。要不然老人明明腿腳不好,你偏要帶他們長途遠行,這不就適得其反了嗎?所以,功夫在平時,這可比平時不聞不問,到了節日就用一個所謂的大紅包來“表達孝心”要合理得多。
不過,如果你的爺爺奶奶很懂生活,很會消費,那么發紅包也未嘗不可,因為流動性到了他們手上,也很難被封印。
最后再贈送一個“殺手锏”:如果爸媽還在為“發不發紅包”爭論不休,干脆換你挺身而出,用一次絕佳的考試成績或真誠的問候,讓爺爺奶奶喜笑顏開吧!這大概比任何紅包都值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