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霞
“老師,我常常感覺到很焦慮:拼命刷題,月考成績還是不理想;被老師叫去談話,很難過;和媽媽因為學習起爭執,大吵一架;我從小跟奶奶長大,她最近身體不好,我很擔心……”
芳琳是一名初二學生,面對生活中頻發的負性事件,難以應對,情緒消極,能動性降低。
“芳琳,人生漫長,充滿了不確定性,總會有各種預期之外的情況發生,我們可能生氣、焦慮、急躁、憤怒、懷疑等,從心理學角度來講,這些都是應對現實情況的正常反應。”
“可是遭遇這些情緒很難受呀!”
“是的,負面的情緒讓我們感覺不舒服,同時它又不可避免。每一種情緒都有意義,負面情緒也在向我們傳遞信息。每個人擁有的對自身情緒的控制遠比我們所意識到的要多,通過充分發揮積極情緒的力量,能幫助我們掌控和駕馭自己的生活。”
“可是老師,我感覺到積極情緒的時間很有限。”
“情緒是由內在、外在刺激引發的生理反應、主觀感受、認知評價和行為反應四種成分交互而成。因此積極情緒是可以被激發的。”
中國積極心理學的奠基人彭凱平教授提出了“五施”原則,是指言施、身施、眼施、顏施和心施,幫助我們有效地控制消極情緒,激發積極情緒,找到真正有意義的快樂。
言施要我們多進行積極的表達、溝通和交流,使用積極、樂觀、具有正能量的話語。
身施是通過觸摸、接觸自己的身體產生幸福感。比如勝利時的歡呼,開心時與他人擁抱、擊掌等。
眼施是我們用自己的慧眼關注生活中美好的事物。比如親人和朋友的優點,自己做得好的事,慢下來去發現生活的美好。
顏施是在生活中多體驗“迪香式微笑”,即同時嘴角肌上揚、顴骨肌上提和眼角肌收縮的一種特別有感染力的微笑。
心施是提醒我們要用心去感受生活,培養自己用心感受生活的能力,無論發生什么,都是我們生活的一部分,去體驗、去感受。
“彭教授的方法幫助我們發現生活的美好,提醒我們以‘五施為線索,在平時的生活中,在自己熟悉的環境中,認真去找一找、看一看,有哪些被我們忽視的事物、美好的細節。只要我們仔細去觀察,去發現,就一定會有新的領悟和感動。”
“我好像有一點明白了。雖然月考成績不理想,但備考刷題的過程很充實;老師找我談話是因為對我寄予厚望;和媽媽吵架了,但我并不是真的生氣,只是那會兒情緒到那兒了;奶奶最近身體不好,我放假就回去陪陪她。”
“嗯,這么聽起來,事情好像沒那么糟糕。”
芳琳害羞地笑了笑,說:“好像是呢。積極地看那些事,也有好的一面,有些事情的發生確實無法控制,坦然地去體會就好。”
“是的,每件事都有多面性,解讀的角度會影響我們的情緒感受。用‘五施積極的視角來重新看自己的生活,會有新的體驗。在生活中創造機會,激發積極情緒,制造愉快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