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青橪
那段沉默刷題的時光,那些被擊潰卻咬牙不屈服的瞬間,如同一塊磨刀石,將我的少年心性狠狠地磨滅了大半,讓我學會了竭盡全力去做一件事。
我第一次讀高三,是18歲。那時我正意氣風發,感覺世界正等著我去征服,理想的學府已經向我敞開懷抱。
直到上了戰場,我才知道自己錯得一塌糊涂。離收卷還有一個小時,我卻一直在發呆。筆尖無意識地在草稿紙上亂滑,我的手邊是大片空白的答題卡。
這些,就是我對第一次高考僅存的印象。
成績一出來,意料之中,數學只有40多分。父親恨鐵不成鋼,在困難時期,咬咬牙,仍東拼西湊了一萬多讓我去復讀。
如果說家人的沉默讓我愧疚不已,那同齡人陸續傳來的好消息,就將我沒由來的驕傲一寸寸碾碎,讓我不得不承認,其實我并沒有想象中的那么厲害,我只是個普通人。
8月,沒接到錄取通知書,我告別一切,沒回頭,拖著行李箱,孑然去了一所軍事化管理的私立高中復讀。
再次坐在高三的教室,我格外認真。在教室、飯堂和宿舍三點一線的來回奔波里,我磨平了一身的棱角,變成一顆鵝卵石——我已經浪費了一次高三,青春有限,容不得我再折騰。
知道自己是不聰明,那就用勤奮來彌補。在學霸們的幫助下,我根據自身的情況制定了詳細的計劃,精確提分。如最弱科數學,有一定基礎,但不多,腦子轉不快,只能搞題海戰術——結合歷年高考真題,針對基礎題、填空題和大題3大類進行方向性刷題,總結出一套答題模板。同時,將每次的錯題,剪下題目,分類貼在錯題本,重做一次,找原因,再總結與反思。而各種模擬考試卷,就收集起來,梳理考點。其余科目有一定的基礎,就用練習和試卷一遍遍來梳理知識點,建立自己的知識體系。
繁重的學習壓得人喘不過氣來,偶爾停下,凝視著窗外的黃花風鈴樹,我會陷入一陣恍惚。紅磚上的日光、秋葉和草叢的花,我都想去觸碰。可下一秒,腦海就會浮現出家人隱忍不發的責備、同齡人的意氣風發、三姑六婆知道我落榜的討論……我又連忙晃掉那些虛無縹緲的念頭,再度埋首題海,任由筆尖在紙上嘶啞。
我暗暗告誡自己,學不進去也得往死里學,我沒有后路了,沒法再存檔重開,這是我唯一的機會,我必須把握住。學習是第一,除此之外,一切都是浮云。
于是,滿血復活,繼續與時間賽跑。小跑去飯堂,匆匆淋下就算是洗澡,排隊也在背政治考點。天未大曉,我就起床,在教學樓下,借來一束昏黃色的燈光,站著背單詞或古詩文。沒有一點兒時間是浪費的,也沒有時間能夠浪費,想要殺出一條陽關大道,就必須用行動說話。
話雖如此,可有些時候,人的情緒仍是不可控的。隨著分數的波動起伏,我深埋的負面情緒紛紛從土里探出頭來,凝成一條黑狗,死死贅在我身后,讓人驚懼交加又焦躁不安。我別無他法,只能自救,或在夜間熄燈后,趁生活老師不注意,來個夜談會;或攜三兩好友,去操場跑幾圈;或晚飯后,去大操場看《新聞聯播》。更多時候,我選擇將自己的心路感想,在課間匆匆埋入日記本,擱筆,封存起來,希冀它們在暗無天日里成為佳釀。
秉承著堅持就是勝利的信念,復讀的那一年,兩個學期,我徹底被題目淹沒。任由樓下的雛菊開了又謝,日子在乏味與充實間匆匆翻頁。
到了一決勝負的時刻,仰起頭,天空依舊是澄澈的藍,像第一次高考的藍。深呼吸,我踏進了考場。原以為會緊張到手腳發抖,奇怪的是,拿到試卷的那一刻,我卻如釋重負,仿佛一直懸在頭頂的達摩克利斯之劍,終于緩緩落下。
不久,高考分數公布。數學仍是不理想,但我坦然接受現實,因為在我力所能及的范圍之內,我已經竭盡全力了。
回想起兩次讀高三的經歷,我都為自己感到驕傲。雖然第一次高三的年少輕狂讓我栽了個大跟頭,但慶幸的是,我還能擁有一次重來的機會。復讀這一年,縱使辛苦壓抑,但那段沉默刷題的時光,那些被擊潰卻咬牙不屈服的瞬間,林林總總,如同一塊磨刀石,將我的少年心性狠狠地磨滅了大半,讓我學會了堅持,學會竭盡全力去做一件事。面對別人的詢問,我也能坦蕩地回一句:“對,我讀過兩次高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