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復興
Part 1.
年年中秋節,都是母親自己做月餅。說老實話,她老人家的月餅是不僅遠遠趕不上致美齋或稻香村的味道,就連我家門口小店里的月餅的味道也趕不上。但母親做月餅總是能夠給全家帶來快樂,節日的氣氛,就是這樣從母親開始著手做月餅彌漫開來的。
母親總是把餅用搟面棍搟得很薄……而店里賣的月餅,都是厚厚的,就像京戲里武生或老生腳底下踩著厚厚的高底靴,那才叫角兒,那才叫做月餅嘛。
便總覺得沒有外面店里賣的月餅好……其實,母親親手做的月餅,是外面絕對買不到的月餅。當然,明白這一點,是在我長大以后,小時候,孩子都是不大懂事的。
好多年前,母親還在世的時候,中秋節時,我別出心裁請母親動手再做做月餅給全家吃,其實,是為了給兒子吃……月餅做得了,兒子咬了兩口就扔下了。他還是愿意到外面去買商店里的月餅吃,特別要吃雙黃蓮蓉。
如今,誰還會在家里自己動手做月餅?誰又會愿意吃這樣的月餅呢?都說歲月流逝,其實,流逝的豈止是歲月?
名篇賞析
這篇文章語言質樸,但讀來卻能讓人感受到作者充沛而真摯的情感。
作者寫母親做的月餅,不是一開始便贊揚,而是先說母親的月餅比不上外頭的好,再筆鋒一轉,表明即便如此,母親的月餅也是中秋里無比珍貴的記憶。這種先抑后揚、由貶到褒的寫法,讓行文前后形成了鮮明對比,文章有起伏,給讀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作者小時候不是很珍視母親的月餅,而自己的兒子也一樣,通過這樣的情節重復、前后呼應,能夠強化作者所要表達的“孩子都是不大懂事的”這一感悟。同時,兒子不肯吃母親做的月餅,要吃更“高級”的,由此自然地引出了對時代變遷的感慨;三個層層遞進的問句,不但傳遞出作者強烈的情感,更能啟發讀者的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