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淼
日落時分,玫紅色的霞光溫柔地鋪滿廚房。與好聽的碗筷碰撞聲一起傳來的,還有蔬菜爆炒和湯汁熬煮時釋放的濃香。當光影一寸寸挪過窗欞,廚房門被“吱呀”一聲推開時,母親便解開身上套著的圍裙,將盛在白瓷小碗里的面片湯端到桌前,笑著看我們狼吞虎咽。
母親的面片湯并無固定做法,她會隨著季節的變換來選擇食材。多年的經驗,讓母親早已熟知每一種蔬果的生長規律,青的菜、綠的芽、黃的果、白的菇……當植物浸滿了陽光和雨水,在泥土地里鉚足了勁長成后,便都會乖乖躺在它們最終的歸宿——母親的菜籃子里,成為我們餐桌上的美味佳肴。
暮春時節,小院屋后的菜園子里薺菜青青,母親折了些沾滿露水的嫩綠葉子,混合著蔥花、香菜,切成小半碗,再將牛肉同樣切成丁狀,蔥姜熗鍋,煸炒蔬菜、肉丁,再加水,下入提前備好的面片,煙火繚繞里,熱氣騰騰。
母親用綴滿青花的白瓷小碗盛上來,湯面上散著碧綠的蒜苗,幾粒牛肉丁隱約其間,似桃紅柳綠。且不說爽滑勁道的面片,單是湯汁濃郁、色澤如藕,就已經讓人垂涎欲滴了。
夏秋的蔬果會更多些,大棚里滴溜圓的番茄,藤架上清脆爽口的黃瓜,田間鮮嫩多汁的西葫蘆,都是面片湯上好的佐料。
母親還經常腌制些食物當作配菜。每年秋意深濃時,霜結千草,母親便挖下最后一茬生長的蘿卜和甘藍,掛在屋檐下晾曬至半干——經年累月的風吹過曠野,吹黃麥苗,也讓食物變得更加緊致。我最喜歡看母親在菜板上小心地將它們切成大小均勻的細長條,然后摞成一座座小山。然后把切好的蘿卜和甘藍裝進玻璃罐子里,再用辣椒絲、白醋、芝麻油和各種香料塞得滿滿當當——時間的發酵讓腌菜變得酸辣可口,配上面片湯的醇厚,我能吃下整整兩大碗。
隆冬時,百草枯,萬物藏,但照樣難不倒母親。冬天廚房里安上了取暖的大鐵爐,母親便用那只古銅色的砂鍋變著花樣給我們熬煮食物。她用臘肉和面粉和成肉丸的形狀,在面片湯里下入紫菜、蝦米和黃澄澄的雞蛋碎——蛋花簇擁一處,像一樹盛開的梨花,三色交織,春意滿腹,喚起呼之欲出的食欲。
母親用白瓷小碗盛住四季的流轉,也盛滿了我年少時光里最純真的溫暖。
寫作 小紙條
這篇文章寫于疫情結束的那個春天。久病初愈,面對琳瑯滿目的菜品絲毫提不起一點兒興趣,卻分外懷念母親做的一碗面片湯。
身在異鄉,一碗面片湯承載的便是兒時的回憶,以及對于母親、對于故鄉的眷戀。
這篇文章主要以時間變化為順序,將四季流轉作為基本的發展脈絡,使得文章結構嚴謹。同時將“面片湯”作為文章主題,從生活中取材,將耳熟能詳的事物化為創作源泉。在文章中善于運用修辭手法,能夠增添文章美感,使得字里行間充滿詩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