弋偉偉 王慶國
摘? 要:樞紐經濟作為優化經濟要素時空配置、重塑產業空間分工體系、全面提升城市能級的經濟發展新模式,是暢通經濟循環、融入新發展格局的重要舉措。河南省多次明確提出推動交通區位優勢向樞紐經濟優勢轉變,把發展樞紐經濟作為實施優勢再造戰略的關鍵環節。本文在分析河南省樞紐經濟現狀特點及問題短板的基礎上,圍繞建設樞紐經濟示范區的關鍵點和著力點,針對性地提出加快建設完善集疏網絡、高效物流、關聯產業互動融合、協同發展的樞紐經濟體系等對策建議,助力加快建設河南省樞紐經濟示范區。
關鍵詞:樞紐經濟? ? ?優勢再造? ? ?先行示范區
近年來,國家高度重視樞紐經濟發展,樞紐經濟已經成為經濟轉型升級培育發展新動能的突破口、融入全球經濟體系提升城市競爭力的新抓手、推進交通與經濟深度融合發展的發力點,對于區域經濟發展具有重要的引領和帶動作用。河南省地處中原、暢聯東西、連貫南北,積極構建現代綜合交通樞紐,推動交通與物流、樞紐與產業深度融合,已成為全國最具潛力和最有優勢建設樞紐經濟示范區的區域之一。然而,目前河南省的樞紐集疏功能不高,“引流”“駐流”能力不足,“過而不留”“流而不聚”問題凸顯,亟需優化區域資源要素和生產力空間配置,培育具有較強集聚輻射能力的產業集群,推進交通、產業、城市跨界融合發展,重塑發展新優勢,提升在全國發展大局中的地位和競爭力,助力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河南實踐。
一、河南省建設樞紐經濟先行示范區的現實基礎
(一)發展現狀
1.綜合交通樞紐體系初步建立
交通樞紐城市綜合服務能力顯著提升,更加協調的多中心格局加速形成,“1+3+4+N”多層次一體化綜合交通樞紐體系初步建立。截至2022年底,鄭州被確定為國際性綜合交通樞紐城市、國際鐵路樞紐、國際航空貨運樞紐、全球性國際郵政快遞樞紐,入選首批國家綜合貨運樞紐補鏈強鏈城市,鄭州新鄭國際機場客貨運規模2017-2020年連續4年保持中部地區“雙第一”,是全國航空電子貨運項目唯一試點機場。鄭州、洛陽、商丘、南陽和安陽入選國家物流樞紐建設名單。洛陽、商丘、南陽被確定為全國性綜合交通樞紐城市。周口港被確定為全國內河主要港口,臨港經濟快速發展。
2.綜合交通樞紐地位持續鞏固
鄭州機場2022年貨郵吞吐量增速位居全國第6名,電子貨運、“空空中轉”和海外貨站三大“國字號”航空貨運創新試點取得重大突破,經驗在全國復制推廣。高標準建設鄭州國際陸港新址,推動中歐班列“五統一”規范化、常態化開行,新開3條以上國際班列線路,年開行量突破3000班次。周口港是“海上絲綢之路”的河南省起點,現已開通至淮安港、上海港、南京港等7條國內集裝箱航線,開辟至美國長灘港、加納TEMA港、泰國曼谷港等8條國際集裝箱航線,實現了港通四方、箱達世界和貨運全球。
3.樞紐綜合集聚能力不斷提升
鄭州空港型、洛陽生產服務型、商丘商貿服務型、安陽陸港型等6個國家物流樞紐綜合服務功能持續完善。運輸服務覆蓋面持續擴大,以鄭州市為中心,實現公路5小時內覆蓋全國4.7億人口和30%的經濟總量,鐵路3小時內覆蓋我國7.9億人口和60%的經濟總量,航空2小時內覆蓋我國12.3億人口和90%的經濟總量。現代物流、現代服務、商貿流通等樞紐偏好型產業加速集聚,空港航空港實驗區智能終端產業、高鐵鄭州東站現代商務及周口港、信陽港倉儲物流產業等發展持續壯大。
4.綜合運輸通道布局更加優化
“米+井”綜合運輸通道基本建成。截至2022年底,全省高速公路通車里程達到8009公里,建成“6縱11橫5條放射線”覆蓋省內縣域高速公路網。濟鄭高鐵濮鄭段正式開通,在全國率先建成“米”字形高速鐵路網,形成了以鄭州為中心,1小時覆蓋全省省轄市,2小時連通周邊省會城市及京津冀,4-6小時通達長三角、粵港澳、成渝等國內主要經濟區的高鐵通聯圈。陸海空絲綢之路通道加快建設。鄭州新鄭國際機場先后開通以“鄭州至盧森堡”空中絲路為代表的51條貨運航線,國際航空貨運能力居全國前列。“陸上絲綢之路”建設穩中有進,中歐班列(鄭州)綜合運營能力居全國第一方陣,輻射30多個國家和130多個城市,鄭州成為全國五個中歐班列集結中心之一。“海上絲綢之路”發展步伐加快,開通9條至沿海主要港口海鐵聯運班列線路,周口港、漯河港、信陽港等河海聯運開通運營。基本形成“陸、海、空、網”四條“絲綢之路”建設格局,在國內率先創新“四路協同”發展的“一帶一路”互聯互通新模式。
(二)存在問題
1.綜合交通樞紐組織銜接能力有待提升
綜合交通樞紐地位與組織銜接能力不匹配,樞紐集疏運系統不夠完善。一是從省內到東部沿海港口的集裝箱運輸仍然以公路運輸為主,鐵海聯運、鐵水聯運等有待挖掘提升。二是大型物流服務集成商不足,在吸引大型網絡型物流企業布局上,不但與“四極七樞紐”城市差距大,而且落后于周邊的武漢、西安等城市。三是綜合貨運樞紐數量少、規模小,全省500畝以上的貨運樞紐不足20個,其中具有多式聯運功能的物流園區不到一半。四是多式聯運銜接不足,高鐵與航空聯動尚處于起步階段,高鐵與公路之間銜接還存在脫節情況,與實現多種運輸方式的“無縫銜接”和“零距離”換乘目標還有較大差距。
2.綜合交通樞紐要素組織功能仍需加強
樞紐型經濟區要素支撐能力不足,產業發展配套、居民生活配套設施匱乏,區域內醫療教育等公共服務設施建設滯后,放寬市場準入、促進公平競爭等軟環境亟待改善,制約資金、技術、人才等要素自由流動的壁壘有待清除。綜合交通樞紐地位與組織功能和網絡銜接匹配不強,國內國際資源要素組織能力偏弱,鄭州鐵路樞紐地方貨物運輸量占比僅10%,中歐班列省內貨源比例僅占25%左右,全省A級以上物流企業不足全國的3%,缺乏具備供應鏈整合和平臺組織能力的“鏈主型”龍頭企業。
3.樞紐偏好型產業發展緩慢
樞紐偏好型產業集群化、規模化發展水平不高,尤其是臨空產業與臨港產業基礎弱、規模小、層次低,尚未形成完整的產業鏈條,高附加值產品、高品質服務供給不足。一是臨空產業結構過于單一。智能終端產業“獨霸”格局難以突破,增加值占港區“規上工業”的90%以上,多數企業處于初級產品加工階段,相比廣州、南京和成都臨空經濟示范區,高端制造業、高新技術產業規模偏小,生物醫藥、精密機械等產業發展明顯滯后。二是高鐵經濟拉動效應仍需提升。全省除鄭州東站商務區初具規模以外,其他高鐵樞紐商務區尚在規劃或建設中。新興服務業規模較小,信息技術、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業的比重不足5%。三是臨港經濟產業鏈條較短。周口港和信陽港臨港經濟以倉儲物流產業為主,對產業鏈上下游及關聯配套產業延伸和吸引不夠,集聚效應尚未形成。
二、河南省建設樞紐經濟先行示范區的思路與對策
積極融入經濟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突出綜合交通樞紐和國際商貿物流中心定位,以綜合交通樞紐和交通強國建設試點為依托,構建多層級立體化的現代化綜合交通體系,推動交通樞紐與高端制造、現代服務、農業等產業跨界融合和質變發展,打造布局合理、功能互補、協調聯動的樞紐經濟示范區,推動由交通區位優勢向樞紐經濟優勢轉變,形成樞紐城市和產業融合發展、帶有鮮明河南特征的樞紐經濟品牌。
(一)以物流拉動為先導,提升經濟拉動力
堅持把現代物流業作為樞紐經濟的核心進行重點培育,盡快形成一批功能復合、高效聯通的物流設施群和物流活動組織中心。圍繞增強物流樞紐一體化運作、網絡化經營、專業化服務能力,強化與物流通道、末端配送等功能設施對接,完善機場、港口、鐵路站等樞紐集疏運體系。開展龍頭企業引育行動。培育壯大本土物流骨干企業,引進一批國內外知名物流企業在豫設立區域性和功能性總部;健全物流豫企全流程、管家式服務體系,加快打造出一批從河南省走出去的全國性物流龍頭企業。開展物流企業制造業融合行動。鼓勵供應鏈核心企業發起成立物流業制造業深度融合創新發展聯盟,開展流程優化、信息共享、技術共創和業務協同等創新。探索聯合采購、共享倉儲等供應鏈協同共建模式,培育創建一批物流業制造業融合創新發展標桿企業,打造一批產業物流融合創新服務品牌。
(二)以樞紐產業為核心,培育增長新動力
根據鐵路、機場、港口等交通樞紐特征,因地制宜選擇適宜樞紐偏好型產業。依托鄭州新鄭國際、洛陽北郊等機場發展航空維修、航空制造等航空核心產業,建設國內重要的航空航材維修基地;積極發展電子信息、智能制造等高端產業,以及航空物流、離岸金融、外貿綜合服務等現代服務業。依托綜保區、國際陸港、口岸等平臺,做強跨境電商、國際貿易、國際運郵等外向型產業集群,重點支撐電子信息、新能源汽車、生物醫藥等產業發展。依托周口、信陽等主要內河港口,發展特色裝備、大宗商品、糧食、化工等產業,做強臨港制造業。依托高鐵樞紐,鼓勵以建筑業、現代服務業為主的大企業、大集團設立全資子公司、區域分公司,壯大甲級辦公、電子商務、金融服務、法律服務等業態,打造總部經濟、樓宇經濟產業集群。
(三)以平臺經濟為關鍵,提高要素聚合力
構建“通道+樞紐+網絡”現代物流體系,形成一批具有競爭力的物流龍頭企業。依托樞紐構建大物流、大平臺、大通道、全鏈條網絡,更大范圍吸引集聚資金、土地、人才等高端要素,在傳統優勢領域開辟更多優質賽道,培育一批領先產業、領先技術,形成先發態勢,不斷增強高端要素鏈接優勢。依托國家物流樞紐節點城市,打造一批先進制造業、物流、文旅為特色的樞紐經濟區。加快推進樞紐承載設施建設,持續拓展樞紐經濟承載平臺功能,推動貨物資源由“過路”向“集結”轉變,增強樞紐開發區對要素的集疏和粘性,持續提升樞紐示范區能級,增強產業鏈、供應鏈耦合組織能力,銜接國內國際“雙循環”。優化公共服務供給,完善學校、醫院、商貿等服務設施,提高對企業、人才的吸引力,打造高端要素強磁場,形成雙循環流動空間的勢能高地。
(四)以消費升級為抓手,強化樞紐帶動能力
充分發揮樞紐功能,打造多層級消費中心,是河南省實現樞紐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獨特優勢和必然要求。增強鄭州國家中心城市龍頭引領,打造輻射全國、聯接世界的交易中心、快件分撥中心及航空、鐵路境內境外物流集疏中心和全球消費品集散中心;支持具備條件的樞紐城市打造全國性或區域性消費中心,挖掘城市文化元素,加快提升中心城區商業能級,創建培育一批國家級、省級文化和旅游消費試點(示范)城市、信息消費示范城市、體育消費試點(示范)城市,構建區域消費中心體系。積極擴大文旅休閑消費、促進豐富體育消費、拓展展會節會服務,提升多領域服務消費能級;聚焦消費服務重點領域,拓展新型消費服務市場供給、培育零售新業態、點亮城市夜間經濟,豐富時尚消費服務供給。
(五)以基礎設施為支撐,鞏固樞紐硬實力
積極謀劃與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等區域的高鐵項目,提升與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和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四極”的互聯互通水平,深度融入國家綜合立體交通網和國家重大發展戰略。聚焦完善國家高速路網,謀劃實施一批加密擴容、貫通暢聯的高速公路項目,推動全省高速公路里程和路網密度提升進位。規劃建設“空中絲綢之路”綜合開放試驗區,加快鄭州國際航空貨運樞紐建設,加大航線開辟力度,開拓新的國際貨運航線,加密歐美、中亞線路,拓寬RCEP成員國的國際航線通道。高標準打造周口港、信陽港2個主要港口,規劃建設鄭州、洛陽、南陽、漯河等8個地區性港口,構建2+8分層次港口布局,暢通面向東南開放的水路大動脈。
(六)以營造發展環境為保障,增強發展軟實力
深入開展樞紐經濟發展的頂層設計研究,因地制宜制定各地樞紐經濟發展規劃指導城市發展。完善“樞紐+政策”制度有效供給,制定出臺樞紐經濟扶持政策,建立推動樞紐經濟發展的政策保障機制,破除樞紐經濟發展的制度壁壘。聚焦平臺企業發展實際需求,加快5G、大數據、區塊鏈等信息技術的應用,以更加完善的基礎設施、更加先進的技術和更加優質的服務,激發樞紐經濟的發展潛力。
參考文獻:
[1]黃群慧,嚴波.鄭州發展樞紐經濟研究[M].經濟管理出版社,2019.
[2]安偉.奏響創新發展主旋律加快鄭州國家中心城市建設新征程[N].鄭州日報,2022-04-30.
[3]仝新順.劉珂.樞紐經濟區域經濟發展新動能[M].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22.
[4]王承哲.完世偉.河南經濟發展報告精準發力穩經濟[M].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22.
[5]張奕.鄭州建設國家中心城市的優勢和短板[J].中共鄭州市委黨校學報,2020,(2).
(作者單位:河南省發展戰略和產業創新研究院)
責任編輯:康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