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雪芳
摘 要:一個“告狀”電話打進來,“串聯”平時班級上課時的情狀,尋到了學生缺少管理自己的方法的源頭。幫助學生矯正不良行為,得讓他們從小學會通盤籌劃。指引學生從觀察和比較中找問題,在歸類和篩選中定課題,用編故事、做名片的方式構建統籌知識系統,以填表格、做流程圖的方式形成統籌思維模式,在運用中反思,在反思中改進,給好的習慣定型。
關鍵詞:統籌思想;研究性學習;自我管理
一、 “告狀”電話引發的串聯式思考
下午五點多,接到了一位家長的電話——孩子做值日太慢,結束得太遲,導致她在回家途中遇到下班高峰,堵得不能動。這位家長煩躁不已,便一個電話打來向我“告狀”。
這個“告狀”電話讓我一下子“串聯”到了平時去班級上課時的情狀:許多學生手忙腳亂,有的急著要去上廁所,有的在忙著準備學習用品……往往已經上課,我還得花時間整頓班級秩序,安撫學生情緒,教學生如何有序整理。還有的學生經常上學遲到、忘帶作業等。相似的問題一個接一個,我也是陀螺似的,每天疲于應付相似的問題,我也頭疼不已。這些問題的源頭在哪里?有沒有根治的方法呢?
我與家長溝通時,一個清晰的解決問題的思路形成了:學生缺少管理自己的方法,一直處于家長和老師的催促中,被動完成一個又一個小事件,導致生活、學習混亂。要想幫助他們形成良好的習慣,必須采取更為長遠和更為系統的方法和策略,得讓他們從小學會通盤籌劃。
二、 從多個問題中提煉一個課題
通盤籌劃,就是我們常說的“統籌”。這是華羅庚先生推薦的一種方法,建議我們巧妙利用時間和資源,合理安排,提高做事效率,從而實現結果最優化,效率最大化。由此,我決定利用綜合實踐課,引領學生系統學習、體會、感悟和實踐,建構完整系統的思維模式,學會用統籌法指導自己的言行,有效矯正不良行為,有序安排、組織自己的生活和學習。
(一) 從觀察和比較中找問題
問題的滋生環境是學生的真實生活,相似的問題累積越多,學生越容易產生“一探究竟”的好奇心。接到家長“告狀”電話的第二天,我在班里與大家交流了此事,順勢問學生:“你們覺得類似的問題在平時的學習生活中還有嗎?”學生頻頻點頭。于是,我讓他們學著自己去捕捉和搜集在學習生活中遇到的急需解決的問題。
果然,我在管理中發現的問題,如早上雖早起,但總感覺時間不夠,手忙腳亂導致上學遲到;課間十分鐘總是不夠用,連喝水的時間都沒有,連奔帶跑還容易發生危險;周日花了很長時間整理房間,卻仍然凌亂……學生都清清楚楚地列舉了出來。
如果課堂交流還只是淺層次的認識,無法激起學生的認同感,啟發他們采用觀察和比較的研究方法,去發現系列問題帶來的后果的嚴重性以及解決方法,就顯得尤為重要了。
于是,我和學生商量,根據不同的問題表現,選擇相應的研究方法:放學后到不同班級觀察值日情況,統計人員的安排情況,書面記錄后再進行比較;明晰完成值日的過程,用定時統計和不定時統計兩種方法;統計完成值日的總時間,和自己班級每天完成的時間進行比較。
隨著學生對問題研究的逐漸深入,他們的研究興趣也越來越濃厚,甚至催生了新的解決問題的方法。比如在值日這個問題上,有學生提出了比較的方法:比較自己班每周一和周五的時間;比較四年級各班每天完成值日的時間。
(二) 在歸類和篩選中定課題
大量的相似問題產生后,我和學生對這些問題進行了歸類和篩選。大家一直認為,在課堂上研究的“課題”,應該具有普遍性,既要方便研究,又要有共享價值。當相似的問題一目了然地呈現出來時,大家一致認為,自己每天都參與的值日具備研究的最大可行性,因此選定了“如何統籌安排值日”這個“課題”。
“課題”研究開啟之前,我發現了研究面臨的最大問題——周期較長,學生難以維持研究熱情,容易虎頭蛇尾。對此,我想到了目標激勵法。我認為,目標具有激勵作用,能把人的需要轉化為動機,再由動機支配行動從而達成目標;要讓學生對目標有高度的歸屬感,認為目標是自己需要且能達到的,才容易形成自我的主動行動。由此,我們為這項研究制定了“在研究過程中領會統籌思想”“在學習統籌的過程中形成系統思維模式”的目標,力求讓學生在研究過程中用統籌思想研究自我、改變自我。
三、 構建一個知識系統,形成一種思維模式
統籌思想是現代系統思維的核心內容,是用來解決問題的途徑。我們將這種思維融入“如何統籌安排值日”課題研究中,幫助學生構建統籌知識系統,形成統籌思維模式,讓學生感受到其中的樂趣。
(一) 用編故事、做名片的方式構建統籌知識系統
課堂上,我們以華羅庚的文章《統籌方法》為對象,讓學生邊學習邊填寫閱讀單。閱讀單的內容主要包括“創造者”“基本概念”“基本原則”“主要內容”“閱讀收獲”。閱讀單的使用,較好地幫助學生理清了解決問題的思路。
在此基礎上,我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向大家介紹統籌法,引領學生理解其思維過程,并采用編故事、做名片的方式學習統籌知識,構建屬于自己的知識系統。
首先,“編故事”敘述統籌知識。借助統籌這一知識概念,讓學生認識自己習慣形成過程中的條件等要素,了解自身的獨特性,找到適合自身的方法,從而在生活實踐中有意識地去改變,是解決問題的前提。我發動學生編故事,模仿課文《早上的故事》,編寫自己放學后的故事、課間十分鐘的故事、午餐排隊的故事等,展現自己真實的生活與學習狀態。模仿也是遷移知識的一種方式,有助于學生主動鞏固知識,構建自己的知識系統。例如,模仿課文《早上的故事》的表述方法,學生編出了如下故事:
周日到了,這次我房間整理得又快又好!媽媽豎起拇指表揚我的同時,驚訝我一瞬間的長大!我不無自豪地說:“我有法寶!”我一五一十地向媽媽介紹了學習統籌法的經過和收獲。整理房間最關鍵的要素是要安排好先后順序:一是收拾床鋪和桌面,二是清理桌面、窗臺等的灰塵,三是拖地板。順序對了,時間就節省了。
從這個故事可以看出,學生對統籌方法已經形成了初步認知。
其次,“做名片”重溫統籌知識。我讓學生以做名片的方式呈現自己親手所做、親眼所見的活動。學生根據閱讀單羅列的要素再次重溫統籌方法。關于華羅庚的生平,學生設計了人物名片;關于統籌法的定義和原理,學生設計了知識名片。課后學生根據自己的特長尋找學習伙伴,相互展示學習收獲,樂在其中。
在做名片的活動中,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思考,主動將知識轉化為自己的思想,使得學到的知識及時得以運用,又在運用中將知識納入了自己的知識結構中。
(二) 以填表格、做流程圖的方式形成統籌思維模式
所學的知識理應成為學生分析和推理的助力,然后以此持續體驗和認知,并在行動中矯正或改變原有的不良行為?!叭绾谓y籌安排值日”課題研究中,我還引導學生以填表格、做流程圖的方式,學習運用統籌方法解決實際問題,進而形成統籌思維模式。
首先,以“填表格”的方式羅列因素。做值日這件看起來很小的事,對學生來說還是有難度的,牽涉的問題很多,如做值日的技巧、和別人的合作、準確理解分工等。將相關因素羅列得越細致,越容易解決問題。按照統籌法的步驟,我先讓學生用表格的形式羅列產生問題的因素,以及完成的時間??吹搅谐龅南嚓P因素,學生都驚呆了。他們發現,原本只需要3分鐘就能完成的掃地,自己平時做起來起碼要花8分鐘。同時,他們不約而同地發現了做值日的關鍵因素是掃地。接下來,我讓學生根據事情的輕重緩急、完成時間等,安排做值日的步驟。我還和學生采用搭積木的方式,將因素做成細目,并讓學生分組合作排列順序。由此,學生列出了“值日清單”:組長分工要細致,不能遺漏環節;組員認領任務,要依據自身實際情況;彼此之間要有合作意識;要主動認領累活、忙活……由于有親身經歷和感悟,學生的“清單”周到細致。
其次,以做“流程圖”的形式明晰問題解決流程。有了做事順序,設計值日流程就顯得簡單多了。以“每天值日的人員”為單位,大家共同完成了值日流程圖,對小組成員分別做什么、誰來做、按照哪些流程做、要做成什么樣等做了清晰規劃。
流程圖的完成,意味著一種重新分工,提示大家理解并接受彼此的生活與學習態度;意味著一種模擬,指引學生將學習提前介入生活,使理解更深刻,使思維模式建構更有效。
四、 在運用中反思,在反思中改進
習慣能讓人形成條件反射,用于應付各類活動和事件?!皩W后必有新行為”,創設機會讓學生將習得的知識及時轉化到現實生活的行為中,在現實生活的人與環境互動中鞏固“思維模式”,比較容易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矯正原有的不良習慣,同時給好的習慣定型。
(一) 在運用中反思
在每個小組完成流程圖的設計后,我讓學生及時結合自己每天的值日,反思自己的工作是否合理,和其他同學的配合是否默契;同時,要找到背后的原因,為改進做好準備。學生反思梳理,有的認為是分工不精準,導致有踢皮球的現象;有的認為是小組成員不團結,各做各的,缺少合作,小事也無法完成;大多數認為是組員不積極、不主動的態度,讓值日變成了“老大難”。
獲得實踐經驗,才能形成整體認識,才能有效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將這種能力舉一反三,形成條件反射,相似的問題才能自然而然地運用已有思維方式去解決。這個反思環節是關鍵,反思越深刻,越容易改變思維定式,重新構架新的思維模式。
(二) 在反思中改進
在每個人反思的基礎上,小組再次修改自己的值日流程,共同為高質量、迅速完成值日達成共識。比如,針對分工不合理的反思,學生共同設計了值日分工精細圖;針對態度不積極、不主動的問題,學生設計了小組成員自主“組閣”的過程;針對值日的質量問題,學生設計了編制值日各個流程的口訣。
之后,我們還通過探究、服務、制作、體驗等方式,讓學生和其他班級的學生分享自己的研究成果,不斷重溫統籌思維模式,給自己好的行為習慣定型。每個學生都在反思中改進,相互影響,有意識地去改善和優化自己的生活學習習慣。而且,這種建立在反思基礎上的改進,更能讓學生保持對學習生活的積極態度,對生活充滿希望。
“小值日·大智慧”研究性學習活動突出一個“研”字,將研究的基本方法和內容融入每一次研究過程中,在活動中運用知識,在運用過程中指引學生建構自己的知識體系,讓學生充分感受到了思考的樂趣、研究的樂趣,在成功和愉悅中不知不覺養成了好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