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社會科學院辦公室副主任 陳小強
文化興則國運興,文化強則民族強。繁榮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是滿足人民群眾精神文化需求、保障人民群眾文化權益的基本方式。黨的十八大以來,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科學指引下,我國文化事業發展成就斐然,文化產業發展形勢喜人,人民群眾精神文化需求得到不斷滿足。習近平總書記在對宣傳思想文化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時,鮮明提出了“七個著力”的重大要求,其中之一是“著力推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繁榮發展”。2023年10月7日至8日召開的全國宣傳思想文化工作會議強調:“促進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繁榮發展,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保護傳承。”我們要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和全國宣傳思想文化工作會議精神,充分認識著力推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繁榮發展的重大現實意義和實踐要求,以堅定的文化自信、高度的文化自覺、深厚的文化情懷,更好擔負起新時代新的文化使命,進一步繁榮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高質量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多樣化、多層次、高品質的精神文化需求。
文化建設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五位一體”總體布局的重要組成部分。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繁榮發展,事關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的成效,事關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成色。
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中國式現代化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物質富足、精神富有是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根本要求。物質貧困不是社會主義,精神貧乏也不是社會主義。”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繁榮發展既是高質量發展的題中之義,也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文化建設要求。新時代新征程,只有把文化建設擺在更加突出位置,深刻把握文化建設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中的重要作用,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發展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不斷促進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繁榮發展,大力夯實高質量發展的文化基礎,才能實現到2035年建成文化強國、國家文化軟實力顯著增強的目標任務,才能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豐富的文化支撐和深厚的思想滋養。
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我們黨的奮斗目標。黨的十八大以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在全國各族人民的團結奮斗下,我國經濟實力實現歷史性躍升,經濟總量穩居世界第二位,物質基礎更加雄厚。同時,人民對美好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更趨多元多樣多變,對精神文化產品和服務表現出更高的期待,而城鄉之間、區域之間公共文化服務不充分、不平衡現象仍然存在。新時代新征程,只有積極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大力弘揚革命文化,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促進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繁榮發展,不斷推進城鄉和區域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化、均等化,大力培育新型文化業態和文化消費模式,創造生產多姿多彩的精神文化產品,提供更多個性化、層次化、數字化的優質文化服務,才能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
國家之魂,文以化之;民族之魄,文以鑄之;人民之智,文以育之。強國建設、民族復興,既需要雄厚的物質保障,也需要強大的精神力量。文化自信自強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強大精神動力。中國革命、建設、改革的偉大實踐證明,不斷激發的精神力量可以轉化為改天換地的物質力量。黨的十八大以來,黨和國家事業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經受住了來自政治、經濟、意識形態、自然界等方面的風險挑戰考驗,我國邁上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靠的就是全黨全國各族人民自信自強、團結奮進的強大精神力量。習近平總書記對宣傳思想文化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強調:“新時代新征程,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入關鍵時期,戰略機遇和風險挑戰并存,宣傳思想文化工作面臨新形勢新任務,必須要有新氣象新作為。”新時代新征程,只有聚焦用黨的創新理論武裝全黨、教育人民這個首要政治任務,不斷鞏固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鞏固全黨全國人民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推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人民日常生活深度融合,不斷繁榮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更好凝聚56個民族團結奮斗的磅礴力量,大力提振14億多人民自信自強的精氣神,不斷增強志氣、骨氣、底氣,才能經受住前進道路上風高浪急甚至驚濤駭浪的重大考驗,從而不斷攻堅克難、從勝利走向勝利。
習近平文化思想是此次全國宣傳思想文化工作會議最重要的成果。著力推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繁榮發展,最根本的就是要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文化思想,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關于文化建設的戰略部署,堅定文化自信,秉持開放包容,堅持守正創新,深刻把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規律,進一步明確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的重點任務,深入推動各項工作措施落地見效,奮力開創新征程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發展新局面、鑄就社會主義文化新輝煌,更好滿足廣大人民群眾高品質精神文化生活需求。
作為社會歷史的創造者,人民既是歷史的“劇作者”,也是歷史的“劇中人”。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文藝是時代前進的號角,最能代表一個時代的風貌,最能引領一個時代的風氣”,“文藝創作方法有一百條、一千條,但最根本、最關鍵、最牢靠的辦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新時代新征程,廣大文藝工作者要站穩人民立場,深刻把握文藝“為什么人”的問題,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堅持文藝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的“二為”方向和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雙百”方針,大力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持續構建文藝創作從“高原”向“高峰”邁進的良好生態;要心懷“國之大者”,堅守藝術理想,踐行群眾路線,錘煉深厚文化修養,練就過硬藝術本領,自覺肩負文藝引領時代風氣的光榮使命,努力在追求德藝雙馨中成就人生價值;要觀照人民生活,滿腔熱忱為人民抒寫、為人民抒情、為人民抒懷,認真書寫新時代的偉大變革,如實記錄人民奮斗奮進的精彩華章;要精益求精、潛心磨礪,以傳世之心打造傳世之作,創作更多有筋骨、有道德、有溫度的文藝作品,發揮文藝感召人鼓舞人的積極作用。
文化文藝人才是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繁榮發展的關鍵。我們要加大文化文藝人才培養力度,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把文化育人理念融入專業理論教學和藝術實踐教學全過程,努力造就一支高素質、高層次的文化文藝人才隊伍;要營造文化文藝人才創作的良好環境,發揮各類人才培養工程、創作扶持計劃、專項基金扶持、全國性文藝評獎推優等平臺載體作用,不斷助力文化文藝人才成長進步。
文化產品既有商品屬性、經濟屬性,又有意識形態屬性。堅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是社會主義國家文化企業發展的內在要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衡量文化產業發展質量和水平,最重要的不是看經濟效益,而是看能不能提供更多既能滿足人民文化需求、又能增強人民精神力量的文化產品。”2015 年9 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推動國有文化企業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實現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的指導意見》指出:“文化企業提供精神產品,傳播思想信息,擔負文化傳承使命,必須始終堅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實現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我們要努力優化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的環境,健全完善相關體制機制和配套政策措施,引導文化企業建立健全具有文化特色的現代企業制度,不斷創新生產經營管理機制,提升創作生產的內容質量和文化內涵,全力打造知名文化企業和文化品牌。

2023年5月14日,北京的瞭倉數字藏品博物館,觀眾在一間以永定河生態為主題,展示動態畫作、實景照片和人工智能生成畫作的展廳里參觀。圖:陳鐘昊/新華社
作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是文化強國建設的必由之路,是推進文化領域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關鍵一招。我們要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前進方向,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著力加強制度機制創新,始終確保文化體制改革方向不走偏;要深入總結文化體制改革的有益經驗,增強推動文化體制改革工作的自覺性、主動性、創造性,注重文化體制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要聚焦制約文化發展的痛點、難點、堵點問題,著力破解深層次體制機制障礙,不斷激發文化創新活力,全面釋放文化生產力和創造力。
文化經濟政策是確保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培育規范文化市場的基本保障。我們要不斷完善文化經濟政策和法規體系,加大財政支持力度,完善稅收優惠政策,引導文化企業自覺追求社會效益最大化、實現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
當前,數字技術的賦能,使文化綻放華彩。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順應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發展趨勢,加快發展新型文化業態,改造提升傳統文化業態,提高質量效益和核心競爭力。”為此,我們要深入落實2022年5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推進實施國家文化數字化戰略的意見》提出的八項重點任務,確保到“十四五”時期末,基本建成文化數字化基礎設施和服務平臺,形成線上線下融合互動、立體覆蓋的文化服務供給體系;到2035 年,建成物理分布、邏輯關聯、快速鏈接、高效搜索、全面共享、重點集成的國家文化大數據體系,中華文化全景呈現,中華文化數字化成果全民共享。
作為一項重要的民心工程,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是保障人民文化權益、改善民生福祉、促進城鄉文化服務協調發展的基本保障。健全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要堅持政府主導、社會參與、共建共享,著眼多元多樣多變的文化需求,不斷拓展服務內容,大力創新服務形式,努力提升服務品質;要穩步提高城鄉基本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水平,加大公共文化設施建設、管理和服務力度,提升基層公共文化服務數字化水平,切實保障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文化權益。
文化惠民工程是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的重要舉措。創新實施文化惠民工程,需要著眼基層群眾文化需求,深化公共文化服務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高標準建設城鄉全覆蓋的文化惠民設施,精心打造基層公共文化空間,不斷推出文化惠民特色品牌,大力提升基層群眾的文化獲得感,切實以高質量文化服務滿足基層群眾美好生活新期待。
現代文化產業體系和市場體系既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滿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的基本支撐。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推動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健全現代文化產業體系和市場體系,推動各類文化市場主體發展壯大,培育新型文化業態和文化消費模式,以高質量文化供給增強人們的文化獲得感、幸福感。”新時代,我國文化產業規模不斷壯大,文化產業體系和市場體系持續健全完善,既刺激了國民經濟,也有力帶動了社會發展。2022 年12 月,國家統計局發布數據顯示,2021 年全國文化及相關產業增加值為52385 億元,比上年增長16.6%(未扣除價格因素),占國內生產總值(GDP)的比重為4.56%,比上年提高0.13個百分點。分行業看,2021年,文化服務業增加值為33508 億元,占文化及相關產業增加值的比重為64.0%,比上年下降0.2 個百分點;文化制造業增加值為13687 億元,占比為26.1%,與上年持平;文化批發和零售業增加值為5190億元,占比為9.9%,比上年提高0.2 個百分點。分領域看,2021 年,文化核心領域增加值為36717億元,占文化及相關產業增加值的比重為70.1%;文化相關領域增加值為15668億元,占比為29.9%。2023年1月30日,國家統計局發布數據顯示,2022年,全國6.9萬家規模以上文化及相關產業企業實現營業收入121805 億元,比上年增長0.9%。需要指出的是,與西方發達國家相比,我國文化產業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仍然偏低。新時代新征程,我們要加強文化產業鏈和跨行業融合體系建設,發展壯大各類文化市場主體,推動文化內容創作向精細化、品質化、場景化、數字化方向發展;要不斷優化文化產業結構布局,抓緊抓實重大文化產業項目,切實提升文化產業整體實力,促進城鄉居民文化消費動能持續擴大;要推進“上云用數賦智”行動,持續推動文化產業轉型升級,改造提升傳統文化業態,提升文化產業的科技創新能力;要推動5G、人工智能、虛擬現實等數字技術在文化產業各環節的應用,培育壯大數字出版、娛樂用智能無人飛行器制造、互聯網文化娛樂平臺、可穿戴智能文化設備制造等文化新業態行業,不斷提高文化產業規模化、集約化、專業化水平;要健全完善文化投融資體系和文化市場準入機制,注重對文化資本市場的監管引導,推動現代文化產業體系和市場體系高質量發展。
中國文化源遠流長,中華文明博大精深。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歷史文化遺產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寶貴資源,要始終把保護放在第一位。”為此,我們要認真貫徹落實“保護第一、加強管理、挖掘價值、有效利用、讓文物活起來”的新時代文物工作方針,不斷加強文物保護法治建設,加大革命文物保護力度,注重文物保護利用的協調聯動,形成全社會保護文物和文化遺產的強大工作合力,全面提升文物保護利用和文化遺產保護傳承水平,更好地為人民群眾提供豐富的歷史文化滋養。
歷史文化是城市的靈魂和鄉村的根脈,是人民群眾鄉愁記憶的留存印記。我們要進一步挖掘城鄉歷史文化資源,把歷史文化保護傳承工作有效融入城鄉建設全過程,統籌開展城市有機更新和傳統村落保護工作,積極探索城鄉歷史文化保護利用新路徑新模式,切實保護城鄉歷史文化遺產,守住城鄉歷史文脈。

圖為江西省九江市的琵琶亭。因白居易名作《琵琶行》得名的琵琶亭是長江國家文化公園九江城區段內的文化地標。圖:萬象/新華社
國家文化公園具有承載中華民族深層文化記憶的功能,建設國家文化公園是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守護中華民族精神命脈的重要措施。我們要因地制宜,立足文物和文化遺產資源稟賦現狀,整合盤活文旅資源,加大創意策劃力度,突出國家文化公園的文化內涵;要統籌推進長城、大運河、長征、黃河、長江五大國家文化公園建設,使其有機融入人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充分發揮國家文化公園留存文化記憶、堅定文化自信、增強文化自覺的作用。
文化是旅游的靈魂,旅游是文化的載體,融合發展是文化和旅游的共同需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文化產業和旅游產業密不可分,要堅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動文化和旅游融合發展,讓人們在領略自然之美中感悟文化之美、陶冶心靈之美。”2023年中秋節、國慶節假期,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成為亮點。中國聯通監測數據顯示,9 月28 日18 時至10 月6 日6 時,243 個國家級夜間文化和旅游消費集聚區夜間客流量1.12 億人次,平均每個集聚區每夜5.76萬人次,較2022年國慶節假期增長68.7%。我們要把握文旅產業融合化、智慧化趨勢,系統研究文旅產業發展規律,深化文旅產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文化和旅游在更廣范圍、更深層次、更高水平上深度融合;要創新發展“文化+”“旅游+”業態,用文化豐富旅游內涵,以旅游帶動文化傳播,實現文化和旅游產業不斷雙向賦能;要洞察文旅消費新需求,著力于數字化表達,強化沉浸式體驗,提升文旅消費場景感、獲得感,不斷用創意策劃聚人氣、引流量;要圍繞不同文化主題,設計精品旅游線路,打造爆款文創產品,完善文化旅游基本公共服務,豐富人民群眾在旅行過程中的文化體驗。
1.著力推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繁榮發展有何重大意義?
2.結合實際,談談如何著力推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繁榮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