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星
(湖南生物機電職業技術學院,湖南 長沙 410127)
鄉村振興戰略是我國農村建設的核心動力,涵蓋農村的經濟、文化、社會發展,以及生態環境等領域。在此背景下,鄉村植物景觀的規劃與建設成為其中一項重要工作。研究和探討科學、有效的鄉村植物景觀營造策略顯得尤為重要。本文以湖南長沙市為例,深入剖析鄉村植物景觀營造的策略并運用于實際,旨在為鄉村振興提供理論支持和實踐參考。
長沙市的光明村、開慧村和梅田湖村是以旅游業為主導的鄉村,充分體現了植物景觀在鄉村建設中的重要性。光明村位于長沙市望城區白箬鋪鎮西北部,占地750 hm2,人口3872人。在黨和國家的政策支持下,光明村抓住美麗休閑鄉村建設的發展機遇,轉變鄉村發展模式,使一個原本閉塞、經濟發展滯后的山村轉變為如今生態休閑和鄉村旅游融合發展的新型鄉村。開慧村位于長沙縣北部,距長沙市區55 km,與京珠高速僅2 min車程。村莊占地1860 hm2,居民總數超過6800人。這里既有全國百家紅色旅游經典景區之一的楊開慧烈士故居,也是湖南省首批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開慧村現有16家已注冊的農業相關企業,是集休閑、旅游、紅色教育于一體的美麗鄉村[1]。梅田湖村位于湖南省長沙瀏陽市古港鎮北部,占地面積5260 hm2,共有1024戶,人口4896人。在鄉村振興的背景下,梅田湖村以鄉村旅游為主導,通過規劃沿渠道路,實現鄉村景觀的大幅提升,旅游業繁榮發展,年接待游客超過100萬人次。
筆者對這3個村莊的鄉村景觀植物的種類、植被成分、植物文化、種植方式、色彩搭配以及管護措施等方面進行深入調查和分析,梳理其植物景觀應用現狀,調查結果如表1所示。

表1 三村植物景觀調查結果
鄉村的植物景觀不僅是地區自然風貌的表現,還蘊含著鄉土文化與歷史的記憶。然而,長沙市近郊的光明村、開慧村以及梅田湖村的植物景觀表現出植物種類單一,且缺乏地域特色。無論是主體喬木,抑或是輔助的小喬木、灌木以及地被植物,均普遍選用城市綠化中常見的植物品種,例如香樟、柳樹、銀杏、桂花、杜英、雪松、白玉蘭、油松等。這種種植方式使鄉村景觀的獨特性大打折扣,游客難以在其間感受到鄉村自然、野趣的景觀氛圍[2]。調查顯示,鄉土樹種在所有樹種中的比例只有56.70%,外來樹種的比例高達44.30%(圖1)。

圖1 鄉土樹種與外來樹種占比情況
鄉土樹種具有強大的適應性,既能適應當地氣候、土壤等自然條件,又能抗病蟲,管理成本也較低。然而,其在鄉村景觀中的占比偏低,不僅不利于突出鄉村地域特色,形成獨特的植物景觀,還可能影響植物對氣候的適應,導致生長不佳、植物群落結構不穩定。此外,由于生物多樣性不足,單一種類的生態系統對環境壓力的適應力和抵抗力較弱,對鄉村的生態穩定性構成潛在威脅。
鄉村植物景觀是自然生態的體現,也是文化的傳承。光明村、開慧村和梅田湖村的植物景觀在挖掘和傳承文化內涵上存在明顯不足,主要表現在以下2個方面:一方面,植物景觀與鄉村歷史文化脫節。理想的植物景觀應是一個歷史的記憶,可以反映鄉村的歷史變遷和文化積淀,當前的植物景觀設計和建設中,忽視了歷史和文化因素,使得植物景觀無法與歷史文化形成有效連接,也無法充分傳承鄉村的歷史文化。另一方面,植物景觀與當地特色文化的結合不足。在鄉村振興過程中,不僅要展示美麗的鄉村形象,更重要的是體現鄉村的文化內涵,包括鄉村特色文化的保護和傳承。當前的植物景觀設計過于強調視覺效果,忽視了植物景觀與當地特色文化的結合,使植物景觀在地方特色和文化內涵方面表現得乏善可陳。
在鄉村景觀建設中,植物的色彩設計扮演著重要角色。色彩的多樣性能極大地提升植物景觀的視覺效果,進而提升鄉村的觀賞價值。合理的色彩搭配可以給人們帶來愉悅的視覺體驗,增強園林建設的藝術魅力,但光明村、開慧村、梅田湖村的植物景觀在色彩設計上過于單一,無論是花葉樹種、色葉樹種還是秋葉樹種,都只占少部分的比例。其中,花葉樹種的比例僅為1.3%,色葉樹種的比例為4.3%,秋葉樹種的比例為27%,剩余的67.4%的植物景觀以綠色為主(圖2)[3]。這種單一的色彩設計大大降低了鄉村植物景觀的視覺效果和觀賞價值,無法更好地發揮園林的功能。

圖2 村鎮花葉、色葉及秋葉樹種占比情況
植物景觀管理不僅需要投入物質資源,還需要改進管理模式和技術方法。光明村、開慧村和梅田湖村植物景觀的管理方式粗放,缺乏科學專業的方法和持續的投入。一方面,理想的植物景觀管理需具備植物生態、病害以及保護等領域的專業知識并掌握一定管理技能。現行的植物景觀管理制度過于簡略,缺乏必要的專業知識和技術支持,導致植物景觀的質量無法得到有效的保障。另一方面,理想的植物景觀管理應是一個持續且長期的過程,需定期監測和維護,確保植物景觀的健康和美麗。目前的管理方式缺乏長期且持續的投入,難以保障植物景觀的健康狀況。
要構建具有地域特色的植物景觀,需細致規劃并長期堅持;每個地區的村莊都有其獨特風貌,應在植物景觀設計中體現。植物的選擇和配置不僅注重觀賞性,還需考慮植物與環境的關系及其在本地的生長條件。(1)在了解每個地域的自然條件(如氣候、土壤、水源)的基礎上,深入研究植物種類,尋找既能在本地茁壯成長又能展現地域特色的植物。例如,在湖南地區種植廣玉蘭、雪松等,能夠體現地域特色。(2)確定植物種類后,便可以進行植物種植規劃和設計。根據植物的生長習性、觀賞效果及季節變化,將不同的植物配置在不同區域,形成獨特的景觀效果。設計過程中也需考慮植物景觀的動態變化,確保四季之間充滿活力。(3)在實際種植中,除注意植物種植技術外,還要提高群眾的參與意識,如通過種植大賽、展示會等方式引導群眾參與,增強群眾對地域特色植物的了解和喜愛。(4)設立專門機構或工作人員負責植物景觀的維護和管理。定期對植物進行修剪、施肥、病蟲害防治等,保持植物景觀的良好狀態。對難以生存和生長的植物,要及時更換和調整,防止植物景觀衰敗退化[4]。
營造富含文化內涵的植物景觀,不僅涉及植物選擇,還需理解和尊重地方文化及歷史脈絡。通過植物景觀的營造,可以在保護并傳承發展鄉村文化的同時,反映當地的風土人情和鄉村文化的深厚底蘊。我國各地擁有許多與地方文化緊密相關的景觀設計元素,如長沙市開慧村的松柏類植物,象征革命烈士的堅韌不屈;廣東地區常見的榕樹,寓意長壽、吉祥如意。因此,規劃和設計植物景觀時,需細心考慮特定意義的植物選擇和與周圍環境的關系。植物景觀應與建筑、雕塑、道路、公共藝術等城市元素相協調,體現地方特色文化。同時,可以通過舉辦植物節日、植物展覽、園藝課程等活動,吸引公眾對植物和自然環境的關注,增強其環保意識,弘揚和傳承地方優秀文化。在維護和管理植物景觀的過程中,也可邀請志愿者參與,增強其對社區的歸屬感和對自然環境的敬畏感。
在營造豐富的空間植物景觀時,應首先考慮空間層次性的構建,一方面,可以通過豐富植物的種類來實現,具體而言,這些植物組合可以包括有各種顏色的葉子、不同形態的葉子和花朵的植物,形成層次豐富、色彩各異的植物群落。例如,使用大型喬木作為主干樹,配以小喬木、灌木和地被植物,形成多樣的景觀層次,提升鄉村景觀的觀賞效果;另一方面,可以通過空間布局和路徑設計的合理規劃實現,例如通過合理規劃游客的步行路徑,使其在不同的空間場景中獲得不同的體驗。在此過程中,應尊重植物的生態需求,充分利用植物的自然美感和形態美,以創造出富有鄉村風情的植物景觀。
在植物景觀設計中,選擇和配置植物至關重要,使植物在不同季節都能展現出各自的特色,例如,春天開花,夏天茂盛,秋天落葉,冬天儲藏,季節變化使得植物景觀在四季之間都有獨特的景觀,從而增強了鄉村景區的吸引力。長沙市的3個村莊可按照湖南鄉村觀葉、觀花植物景觀的需求進行精心的植物選擇和配置。例如,紅葉石楠是觀葉植物的首選,適合春季;烏桕、銀杏、爬山虎、黃山欒、栓皮櫟等則是秋季首選。這樣的選擇和配置,使得植物景觀在四季之間呈現出不同的風貌,同時也體現了自然生長的美感[5]。季相變化不僅體現在植物的選擇和配置上,還體現在景觀的設計和管理上。在設計階段,應根據植物在各季節的生長特性以及對光照、溫度、濕度等環境條件的需求,合理規劃種植位置和數量;在管理階段,應根據植物的生長周期有計劃地進行修剪和養護,確保每個季節都能展示出最佳的景觀效果。
本文調研了長沙市光明村、開慧村和梅田湖村的鄉村植物景觀現狀,分析3個村莊在鄉村植物景觀建設方面存在的問題并提出相應的建設建議。未來,鄉村植物景觀需發揚地域特色,增強生態穩定性,并以此傳承鄉村歷史文化,使得植物景觀不僅有視覺美,更具文化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