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勇 李龍
(長沙理工大學體育學院 湖南長沙 410015)
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體育事業得到了迅速的發展,國家體育綜合實力與人民群眾的體育意識也不斷強化。但是,應當意識到,國人體質尚未真正符合體育強國的要求,以人民為中心的體育運動發展尚未有效貫徹落實,體育的人文關懷十分薄弱,同時,全國各地依然存在體育發展失衡的問題,這也是我國還要不斷建設體育強國的原因。
1.1.1 我國體育系統機構數
中國還有各種其他體育協會和組織,以及學校、俱樂部和訓練中心等機構,用于培養和發展各種體育項目,例如國家體育總局、中國奧林匹克委員會,各省、自治區、直轄市的體育局或體育部門,以及中國足球協會、中國籃球協會、中國排球協會、中國羽毛球協會等協會組織。本文統計了近年來我國體育系統機構數,如表1所示。根據表1可知,從2015年到2021年,中國的體育系統機構數大致呈現出逐年減少的趨勢,這與政府改革和優化體育系統管理結構有關。

表1 我國體育系統機構數
1.1.2 我國體育系統人員數
中國的體育系統涉及大量的從業人員,包括運動員、教練、體育管理人員、醫療保健人員、裁判員、志愿者等。由于體育系統龐大且分散,人員數量也會因時間和地區而異。本文統計了近年來我國體育系統人員數,見表2。

表2 我國體育系統人員數
根據表2可知,從2015年到2021年,中國的體育系統人員數有所波動,但總體呈增加趨勢。
1.2.1 問卷設計
本次調查隨機抽選我國各城市的6 000 名居民進行問卷調查,具體項目包括體育人口和鍛煉需求等。本次調查共發放6 000份問卷,回收5 892份,有效問卷5 863 份,有效率99.51%。根據科學統計要求,每周鍛煉超過3次,每次鍛煉達到30 min,即可作為體育人口。
1.2.2 樣本基本情況
本文分析了樣本基本情況,如表3所示。

表3 樣本基本情況
1.2.3 體育人口調查情況
本文統計了體育人口鍛煉情況,如表4所示。

表4 體育人口鍛煉情況
根據表4可知,大多數人每周至少進行1~2次的鍛煉,而相對較少的人不鍛煉或每周進行3 次以上的鍛煉??偟膩碚f,大部分人每周都會進行一定頻次的鍛煉,但鍛煉時間主要集中在不到30 min 的范圍內。調查樣本中的體育人口僅占18.34%。
1.2.4 鍛煉需求
本文統計了人們的鍛煉需求,如圖1所示。

圖1 鍛煉需求
根據圖1 可知,67.92%的樣本具有中高水平的鍛煉需求,這表明鍛煉在他們的生活中具有一定的重要性。針對不同需求水平的人,可以制定相關的健康和鍛煉推廣策略,以滿足他們的需求,激勵更多人參與鍛煉并維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體育經濟的基礎是體育產業市場,是有效融合民眾體育生活與相關經濟活動,進一步制作體育器械、舉辦體育賽事的特殊型產業[1]??梢姡w育經濟是與體育產業緊密相關的獨特經濟形態,在體育產業發展的過程中體現出隱藏的價值,體育市場也為社會經濟發展奠定了基礎。因此,體育經濟的發展帶有巨大的現實意義。
第一,人們對健康精神生活的向往及健康項目消費的增加,勢必使市場經濟消費持續擴大,從而推動社會經濟發展與經濟價值升高。第二,可以改善產業結構。體育經濟緊密聯系著第三產業,如體育經濟與旅游行業高度融合,建立了十分廣泛的市場服務體系;一些休閑體育項目如登山、滑冰、攀巖等的推廣應用,提高了體育經濟消費水平,增加了社會經濟收益??傊?,體育經濟的價值表現在通過擴大體育消費規模、升級體育產業結構等促進社會經濟的健康發展[2]。
在中國近現代體育史上,不管是革命階段,還是新中國成立以后,國家領導人均把以人民為核心的體育事業作為重要政治工作。體育事業把“體育是社會發展和人類進步的重要標志和衡量一個國家綜合國力和社會文明程度的重要標準”作為核心理念,相應提高了體育強國建設的水平。針對全新的矛盾需求,要圍繞人民推進體育事業的發展,積極轉變體育大國的身份,令其變成體育強國,把金牌大國轉化為健康中國,由學校體育過渡至終身體育,從而提高整個民族的健康水平[3]。
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到,黨的政治建設位于核心位置,一個國家未來發展的道路決定著國家與民族的興衰。而世界把體育當作通用語言,其在塑造國家形象、推動國家交流等方面發揮了較大的作用。因此,應堅持黨的領導核心,通過體育推動國際交流,建設新時代體育強國,為實現體育強國夢奠定基礎[4]。
人類文明孕育了體育,體育推動了人類文明。體育這項活動充滿復雜性,對人類生產、生活的發展發揮了關鍵作用。中國自古便有“貴人重生”的文化理念,探索體育對人的巨大影響。柏拉圖強調在身體教育與知識教育間應保持一種平衡,體育對健壯體魄的塑造起到了關鍵作用。結合體育文化影響民族精神的情況,體育文化已經演變為衡量經濟發展水平的指標,并代表著民族的文明風貌,受到越來越多人的重視。20世紀中國的“女排精神”至今依然激勵國人奮發圖強,煥發出全新的時代活力[5]。
中國體育強國建設離不開文化擔當。在體育強國建設中不僅要傳承體育文化,還要積極創新文化載體。體育文化發展密切聯系著文化強國理念,并且牽涉到民生福祉??梢姡w育強國建設對中華文化實現了弘揚,支撐了體育強國夢。
全面健康才能實現全面小康。人立身的根本是健康,這也是國之根基。全民族身體素養與健康水平是健康中國的實質,健康中國始終是人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中華民族瑰寶中的醫學強調治未病,而體育是治未病最佳的方式。因此,體育強國建設是社會建設中最堅實的民生根基[6]。
全民健身與全民健康應全方位融合才能建成健康中國。尤其是疫情以后,人們對健康的認識更加客觀與全面。近年來,國家也在積極發展體育事業,如提高公共體育設施的服務質量,通過體育彩票公益事業建設城鄉體育設施。
體育強國建設堅持“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基本理念。體育強國建設體現出人民性、社會性與國家性,因此,發展生態體育的意義就是為人們爭取社會、經濟福祉。生態體育有效集中了實然性與應然性。生態體育是根據生態思想改進生態和諧的思維理念,借此促進國民經濟社會發展的體育實踐新理念。
體育生態是人、社會與自然之間帶有目的性的物質、時間與空間的交互過程。首先是人民的美好生活中體育所需數量前提。現今,中國體育人口達到5億,并且每年持續增加。其次是體育組織逐年擴大規模。再次是體育環境積極改善,人們對綠水青山的渴望迫切,體育的自然環境持續得到美化。最后是隨著國家持續投入體育事業,體育社會環境發展水平逐步提高,不管是數量還是質量,都在明顯提高。2022年,中國成功舉辦的北京冬奧會和冬殘奧會,表明中國的體育環境建設質量已達到較高的水平;在體育方法上,大眾體育、競技體育和民族體育各放異彩。
在社會經濟發展的過程中,體育發揮了巨大作用;同時,經濟的發展為體育發展提供了巨大動力。結合國家對外公布的體育數據可知,我國在2025年體育產業達到7 萬億的發展規模,可見體育產業市場規模很大,是我國經濟發展的磐石。體育產業發展不僅符合人民群眾的各種體育需求,改善了民生,還積極擴大內需,提高了就業率,更加廣泛地傳播民族精神,強化國家文化實力。
在強調國家為體育事業進行財政撥款的基礎上,集結地方政府、企事業單位、民間社會資本等各方力量,依據體育強國建設理念全方位發展體育競技,根據自身需求全面提高體育消費。另外,根據本身優勢挖掘產業發展能力,集中精力開發體育產業,多方籌集產業發展資本,推行多樣化的體育經營,從而更好地服務于社會,提高自我發展水平,突破區域、部門之間的限制,鼓勵社會各方投資體育產業。
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建設體育強國的統一盼望,寄托著人們的厚望。體育在世界范圍內屬于一種特殊的通用語言,在中外體育互動的過程中實現有效交流。因此,提高體育事業政治地位,爭取世界體育話語權,是我國實現體育強國夢的實際需要。體育事業不僅解決了歷史留下的問題,還與發達國家更為接近,這也是體育在改革開放后高速發展的前提。
基于新時期的歷史位置和社會基礎矛盾,積極完善體育事業發展體制,有針對性地發展體育法治環境建設與營商環境建設。盡快完善配套法律規定,保證體育事業依法開展。條件允許時,可在法律范圍內加入公民享受的體育資源,保障公民的合法權利。完善體育發展條件,激發市場主體活力,憑借與政府對應的體育市場服務完成全程監督。依法完善體育行業規范制定、企業經營行為標準、體育糾紛處理原則、體育道德條款等,促使體育事業有法可依。
中華民族數千年的歷史孕育了億萬人民的夢想,文化體現出中華民族的發展特征,引導著國家與民族發展進步的靈魂,因此,強化體育文化軟實力,應培養體育文化信心,進一步助力國家與民族屹立不倒。
體育強國建設文化引導具體是通過傳統體育文化與現代體育精神共同實現的。中華民族有著悠久的歷史文化,民族傳統體育特點顯著,傳承、保護民族傳統體育文化是體育強國文化建設的核心。傳承與保護民族傳統體育強調實事求是,既要因地制宜地發展體育事業,還要保證體育建設滿足人民的要求。近年來,中國的部分發展在全球范圍內帶來很大的影響,很多獨具特點的傳統體育項目逐步邁入世界舞臺,為體育界增添光彩。
體育強國是中華民族近百年來不懈追求的夢想。從中華體育協會到中國奧運第一人,全都說明世界體育文明歷史中無法忽略中國的加入。體育強國建設是國家的重要戰略,也是強國夢的實現途徑。體育強國建設推動了經濟的一體化發展,全面提高了人民健康水平,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事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