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提升農村經濟發展韌性,發揮好農業“穩定器”和“壓艙石”的基礎性作用,是當前我國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方向。研究發現,我國農村經濟韌性呈現不斷提升的趨勢,但各地發展差距在逐漸拉大。農村消費增長有利于提升農村經濟韌性,并且在東部省份更為明顯。金融支持、政策扶持、自身稟賦和城鄉一體化不僅可以提升農村經濟韌性,同時還能夠與消費規模增長形成一定的正向協同作用。要充分釋放農村消費潛能,在加快農村普惠金融發展的同時,還需提供一系列的政策支持,促進農村消費市場繁榮發展,提升農村經濟發展韌性。
[關鍵詞]農村消費;經濟韌性;鄉村振興;城鄉協同
[中圖分類號]F3[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2095-0292(2023)05-0084-05
[收稿日期]2023-07-20
[基金項目]福建省教育廳“一帶一路”戰略對福建與東盟機電產業的貿易效應 (JAS150851);福建省社科青年基金項目“基于生產性服務業與制造業融合視角的福建省產業結構升級研究”(FJ2016C142);福建省社科規劃項目“互聯網時代中國版權產業創新發展研究”(FJ2017B096)
[作者簡介]王蔚,集美大學誠毅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國際經濟與貿易、農村經濟。
一、引言
在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建設農業強國的關鍵節點,提升農村經濟的發展韌性,更好發揮農業“壓艙石”作用,是當前農村經濟建設的重要方向。例如2021年商務部等12部門印發《關于提振大宗消費重點消費促進釋放農村消費潛力若干措施的通知》,是政策層面促進農村消費回升和潛力釋放的有力體現,也是應對外部不利沖擊,提升經濟發展韌性的重要抓手。
農業產業鏈在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下處于重要的戰略基礎地位,提高農村產業和經濟的發展韌性,是我國面臨國內外復雜環境下做出的現實選擇。農村經濟韌性的提升,不僅有利于實現農業現代化發展,促進我國由農業大國向農業強國轉變,更為我國經濟更高質量發展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因此,本文將從消費視角出發,聚焦我國農村經濟韌性及其強化機制研究,旨在為改善我國農村經濟發展環境獻言建策。
二、文獻綜述
隨著鄉村振興發展戰略的持續推進,近年來學者們對農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開展了較多的研究工作。羅健等(2023)認為,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是目前制約我國農村經濟高質量發展的主要原因,這種不平衡的特征在我國西部省份更為明顯,其指出,改善農村地區的人力資本,有效調整改善產業結構能夠促進西部省份農村地區更高質量的發展[1](P128-134)。張東玲和焦宇新(2022)通過實證研究發現,農業保險是農村經濟要素的有益補充,在農業保險更健全的地區,農村家庭的經濟韌性和農業產業生產率更高[2](P89-97)。
隨著鄉村振興戰略推進到深水期,如何提高農村經濟的發展韌性、提升農村經濟自身發展的修復力,成為一個愈發重要的課題。江雪(2023)認為,當前我國農村消費經濟體系并不健全,商貿流通效率的改善能夠有效緩解農村經濟結構失衡的問題,促進農村第三產業的發展,帶動農村產業振興,進而提高農村經濟發展的內在彈性[3](P164-167)。陸代武(2023)認為,促進農村消費市場繁榮,不僅有利于促進農村經濟內循環,同時還有利于活躍農村經濟活力,提升農村經濟發展的內生動力。同時他也指出,在擴大農村消費的過程中,要加大金融支持、完善社保體系,免除農民消費的后顧之憂[4](P80-84)。
隨著數字經濟的發展,學者們開始將重點放在數字經濟如何影響農村經濟韌性上。何珮珺和譚詞(2023)基于“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政策,證實了農村電子商務的發展有利于改善鄉村經濟韌性,產業多元化、基礎設施的完善以及流通效率的改善被認為是重要的作用機制[5](P97-103)。趙巍和徐筱雯(2023)從空間視角檢驗了數字經濟對農村經濟韌性的影響,研究結果表明,數字經濟的發展對農村經濟韌性具有顯著的正向空間溢出效應,產業結構的優化是重要的作用機制[6](P87-96)。趙巍等(2023)認為數字普惠金融的發展有利于加快農村產業融合,是賦能農業經濟韌性的重要手段,能夠為農村產業和生態的發展提供持續不斷的金融支持[7](P1-14)。
縱觀學者已有的研究成果可以發現,現有的學者開始逐漸關注我國農村經濟發展的韌性,但在討論農村消費對經濟韌性的影響上,并沒有太多成果,現有的研究更多的是以定性分析或簡單的線性回歸分析,無法有效闡述二者之間的關聯性。因此,本文將重點聚焦在農村消費市場對農村經濟韌性的影響及其強化機制上,試圖在解釋這種關聯關系的同時,得出更具可操作性的政策建議以供參考。
三、我國鄉村經濟發展韌性評價
(一)我國鄉村經濟發展韌性指標選取
鄉村經濟韌性是指在面臨經濟周期、地緣政治以及其它強外部沖擊條件下,鄉村地區經濟發展抵御風險的能力。目前學界主要從生態、產業、生產和治理等多個角度構建相關指標,來衡量我國農村地區經濟發展的韌性水平?;趯W者已有的研究成果,本文構建如表1所示的指標體系,具體衡量我國農村經濟發展韌性。
(二)數據說明與處理方法
本文選擇2013-2022年我國30個省級行政單位的經濟社會數據,定量評估我國農村經濟韌性,表1所示的指標數據主要來源于歷年《中國統計年鑒》、《中國農村統計年鑒》、中國統計信息網以及各省市統計年鑒和統計信息網。
在具體的數據處理方法上,本文參考霍松濤(2023)的做法,采用變異系數和相對化有機融合處理的方法,來測算我國各省份農村經濟的發展韌性[8](P1-17)。首先,通過相對化數據處理方法得到各個指標的實際表現值,進而得出各個指標實際值與標準值之間的差異情況;其次,采用變異系數法,計算出表1各個指標的權重。最后,基于已有的權重來獲取樣本省份各個年份各個指標的評價值及其最終得分。
(三)我國鄉村經濟韌性的整體評價
本文以我國30個省份為研究對象,剔除統計數據缺失嚴重的港澳臺以及西藏自治區,以2012-2022共計11年作為研究周期。表2為研究期內我國鄉村經濟韌性的一個整體評價,從評價結果來看,研究期內我國鄉村經濟的發展韌性呈現不斷遞增的趨勢,但各個地區的表現差異較大,體現在極差指標和標準差指標呈現同步上升的趨勢,這說明我國農村地區經濟韌性發展不平衡問題在持續加劇。一個可能的解釋是,我國東部農村地區消費市場相對繁榮,近年來農村經濟的韌性持續提升。而西部省份受限于地理條件和社會經濟因素,農村消費市場發展相對滯后。
四、消費增長對我國農村經濟韌性的影響
(一)研究思路與方法
當前制約我國農村地區經濟發展的因素主要包括高素質人才短缺、商品流通體系不健全、產業結構不合理、金融滲透力不足等,此外,消費市場的長期閉塞也制約了各地的經濟文化交流,不利于提升各地的經濟韌性[9](P63-73)。本文認為,消費市場的繁榮一方面有利于促進各類經濟要素的流動,帶動農村商品經濟的發展,另一方面,消費市場也能夠同步帶動生產市場和流通市場的升級換代,促進農村產業形態和結構的優化調整。因此,本文將以各省份農村消費市場發展水平作為核心解釋變量,各省份農村經濟韌性作為被解釋變量,實證檢驗兩者之間的關聯性,具體的計量模型如下:
Ecoit=α0+α1Consit+λiXit+υi+ut+ε(1)
在式1中,i表示個體,t表示時間。為本文的被解釋變量,表示各個省份農村經濟的發展韌性水平。Eco為本文的核心解釋變量,表示各個省份消費市場的發展水平,本文以各省縣域人均消費規模來表示。X為本文的控制變量的集合,具體包括:(1)經濟發展水平,以人均GDP來表示;(2)交通通達度,以人均公路里程數表示;(3)產業結構,以農村地區第三產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來表示;(4)人口流動,以縣域戶籍人口占常住人口的比重來表示;(5)金融發展水平,以涉農貸款規模來表示。
進一步,本文將從金融支持、政策扶持、自身稟賦和城鄉一體化四個路徑出發,研究如何強化農村消費增長的邊際作用,構建如式2所示的交互項模型,在式2中,Tec為機制變量,Consit*Tecit為交互項變量,若α3的回歸系數顯著,則說明作用機制成立。
Econit=α0+α1Consit+α2Tecit+α3Consit*Tecit+λiXit+νi+ut+ε(2)
(二)基準回歸結果
表3為本文的基準回歸結果,從核心變量的估計結果來看,消費規模的增加有利于帶動農村經濟韌性的提升,以各省縣域消費總規模替代人均消費規模后,該結果仍然穩健。本文認為,農村消費需求的增加會給農村經濟發展帶來諸多便利條件,首先,農村消費市場的發展能夠直接帶動城鄉商貿流通效率的提升,在促進工業品下行的同時,利于農產品上行,帶動經濟要素在城鄉之間的高效流通,以此提升農村經濟發展韌性。例如電子商務在農村地區的普及即是農村消費市場繁榮的一個重要體現,電子商務的出現能夠進一步延長農村的產業經濟鏈,提升農村經濟抵御市場風險的能力。其次,農村消費市場的繁榮發展能夠帶動社會公共服務體系的持續完善。隨著消費能力的改善,農民對社會公共服務的需求愈發強烈,例如對教育、醫療和保險的需求會吸引非民間資本的投入,補齊我國農村公共服務參與主體多元化的短板。最后,農村消費規模的增加也會進一步促進農村企業的科技創新,使其提供更符合市場需求的個性化農產品,進而提升農村經濟發展的韌性。
本文進一步將樣本拆分為東部省份和中西部省份樣本,結果發現,農村消費市場的發展對東部省份農村經濟發展韌性的正向影響更大。本文認為,目前我國東部省份農村商品經濟的發展更快,消費市場對生產市場和流通市場的反哺效果更大,而中西部省份農村消費市場規模相對偏低,各地受地理條件和社會經濟因素影響,農村消費市場的發展基礎相對較差,因此對經濟韌性的邊際作用尚未實現最大化。
在其它控制變量中,交通通達度有利于提升農村經濟韌性,本文認為,交通通達度的提升有利于改善城鄉商貿流通效率,更好實現以工代農、以城帶鄉發展格局的形成。例如城市居民對鄉村旅游的向往,會帶動農村生態保護意識的提升,提高農村的生態韌性。經濟發展水平和產業結構變量與農村經濟發展韌性顯著正相關,這是因為經濟的增長為農村經濟韌性的提升帶來了物質基礎,而產業結構的完善則進一步夯實了農村經濟增長的基礎。人口流動變量的估計系數顯著為負,人口的外流不利于提升經濟發展韌性,一個可能的解釋是,目前我國人口的城鄉流動主要以年輕人從農村向城市轉移為主,由此帶來了嚴重的人口空心化問題,降低了農村經濟的發展韌性。金融發展則被證實有利于提升農村經濟的發展韌性,因此在鄉村振興戰略中,需要充分發揮農村金融的普惠價值。
(三)進一步分析
本文將重點放在如何強化消費市場賦能農村經濟韌性上。從金融支持角度,本文認為,“金融歧視”問題長期以來影響著農村經濟、產業和消費市場的發展,隨著普惠金融在農村地區的發展,這一問題可能得到了有效緩解。金融支持不僅可以直接為農村消費提供短時的資金支持,促進農村消費市場的繁榮,同時也能夠為農村產業、生態的發展帶來啟動資金,帶動消費市場和產業市場的更高效融合,進一步夯實農村經濟韌性的發展基礎。因此,本文以農村普惠金融發展水平變量作為機制變量,進行交互項模型的回歸,結果見表4第1列。結果顯示,普惠金融有利于提高農村經濟發展的韌性,交互項變量的估計系數為正,且通過了1%水平上的顯著性檢驗,這說明普惠金融能夠與消費規模之間形成明顯的正向協同效應,更大化地發揮農村消費市場對農村經濟韌性的賦能效果。
政策扶持是我國鄉村經濟韌性發展的有力抓手。本文以各省涉農財政投入的規模來衡量各地對農業發展的政策支持力度,結果顯示,政策支持力度越大,農村經濟發展的韌性越高,越有利于與消費市場之間產生正向聯動效果。本文認為,政府的關注和支持對我國農村經濟韌性的提升是全方位的。隨著鄉村振興發展戰略的持續推進,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和生活富裕成為一系列政策支持的重點,這有利于從生態、生產、產業和公共服務上提升鄉村經濟的發展韌性。
本文以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作為自身稟賦的代理變量,結果表示,農村居民收入的增長會提升農村經濟的發展韌性,能夠與消費市場的發展形成良性互動。本文認為,農民收入的增長會提升其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生態保護意識更強,同時對公共服務的需求更大,會間接提升農村的生態水平和社會保障水平。而農民收入的提升是保障農村消費市場繁榮的物質基礎,因此能夠與消費規模變量產生協同效應。
此外,本文認為提升農村經濟的發展韌性,離不開高質量的城鄉一體化。城鄉一體化能夠加速城鄉資源的雙向流動,實現以城帶鄉的同時,豐富農村的產業形態。因此,本文以農村和城市之間人均衛生機構床位數的比值作為城鄉一體化的代理變量。結果顯示,城鄉一體化有利于提升農村經濟的發展韌性,且可以和消費規模變量產生正向協同作用。
五、研究結論與對策建議
本文定量評估了我國各省份農村經濟的發展韌性,并實證檢驗了農村消費市場繁榮發展對農村經濟韌性的影響。研究結果表明:(1)我國農村經濟韌性雖然呈現持續提升的趨勢,但各地之間的差距在逐漸拉大。(2)農村消費規模的增加有利于提升農村經濟的發展韌性,并且在東部省份的邊際影響更大。(3)金融支持、政策扶持、自身稟賦和城鄉一體化不僅可以提升農村經濟韌性,同時還能夠與消費規模增長形成一定的正向協同作用?;谝陨涎芯拷Y論,為進一步提升我國農村經濟的發展韌性,本文現提出以下政策建議以供參考。
首先,要充分釋放我國農村地區的消費潛能。從當前整體來看,我國農村消費市場的潛能還未完全釋放,因此要因地施策,充分釋放我國農村地區的消費潛能以帶動農村消費市場的繁榮發展。一方面,要不斷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免除農民消費的后顧之憂,另一方面,也要多措并舉提升農村的收入,增強農村消費市場繁榮的物質基礎。此外,也要充分利用電子商務的發展契機,創新農村消費新模式,提升農村消費的便利程度。
其次,加快農村普惠金融的發展。一方面,提升農村金融發展的深度,給予農村更便利的消費貸款,直接提升農村居民的即時消費能力,以此帶動農村消費市場的發展。另一方面,在產業發展、生態建設和公共基礎設施投入等領域,提供更多的低息貸款,滿足農村產業發展、生態發展和社會發展的基本要求,以此在促進農村消費市場繁榮的同時,帶動農村經濟發展韌性的提升。
最后,要加大政策支持的力度。一方面,要強化農業基礎設施建設,補齊農業基礎設施和農村地區公共服務的短板,不斷提升農村地區抗風險的能力。針對我國各地區的資源稟賦和現實情況,提供差異化的政策解決方案。另一方面,以綠色、生態、低碳為方向,對農村產業的發展提供技術、人才和資金支持,以各類支持下保護政策為支撐,帶動農村產業結構的改善,反哺農村消費市場,提升農業發展韌性。
[參考文獻]
[1]羅健,牛飛亮.人力資本、產業結構變動及其耦合對西部地區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影響分析[J].時代經貿,2023,20(6).
[2]張東玲,焦宇新.農業保險、農業全要素生產率與農戶家庭經濟韌性[J].華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2,21(2).
[3]江雪.商貿流通業效率對農業經濟發展韌性的影響[J].商業經濟研究,2023(13).
[4]陸代武.我國農民消費增長對農村經濟韌性的影響研究[J].商業經濟研究,2023(12).
[5]何珮珺,譚詞.電子商務與鄉村經濟韌性——基于“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政策的經驗證據[J].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學報,2023(1).
[6]趙巍,徐筱雯.數字經濟對農業經濟韌性的影響效應與作用機制[J].華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3,22(2).
[7]趙巍,趙恬婧,馬婧.數字普惠金融、農村產業融合與農業經濟韌性[J].農林經濟管理學報,2023(7).
[8]霍松濤.中國鄉村經濟韌性測度及時空演變特征研究[J].云南財經大學學報,2023,39(6).
[9]梁坤麗,劉維奇.農村產業結構升級對農村經濟韌性的影響[J].經濟與管理,2023,37(3).
[責任編輯孫蘭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