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嬌 唐果 岳蕾
女書文字,有著完整的使用體系,除了書寫本身,還可以唱誦,做女紅,在女書文字的書寫習慣中,可以看出女紅的痕跡;為了便于吟唱,部分女書詞匯產生了詞序調整[1]。 在后女書時代背景下,女書的文化價值大于使用價值,這對實現女書文化活態傳承提出了新的要求,我們需要挖掘女書文化的精神內核,了解女性在女書文學背后,積極生活,追逐天光的真實情感,用現代人的方法對女書文化進行新的表達,也為當代壓力與焦慮同行的人們提供新的生活良方。 然而,現今女書文化正處于瀕危狀態,由于女書文化的傳承具有心口相傳的特點,隨著其原生態傳承人的相繼離世,女書文化的保護和傳播開始面臨嚴峻的挑戰,如何對這一罕見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更好的保護與傳承,迎來歷史新機遇和挑戰。
女書是由生活在湖南省永州市江永縣的女性群體創造的文字,山嶺環繞的地理環境,使得女書文化在深山中獨自生長出屬于自己的特色。 早在道光年間,《永明縣志·文藝志》就記述了清人周洗怡《花山行》中的詩句: “巾扇年的逢五月,歌喉婉轉出山林。” 描述了當時女人們用 “女書” 到花山廟祭神的情形[2];2005 年,江永女書以最具性別文字之名入選吉尼斯世界紀錄;2006 年,女書習俗被列入我國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3];2008年,北京奧運會 “中國故事” 活動宣傳講解女書;2011 年,以女書文化為特色的電影《雪花秘扇》在中國上映;2015 年,女書國際編碼通過審核;2017 年,音樂家譚盾的《女書》微電影在世界各地巡演[4]。除了國家高度重視,近年來,江永縣委和縣政府也把發展女書文化作為文化強縣的重要戰略部署,對女書文化的保護與傳承、開發與運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我國,存在著如湖南江永女書、廣東珠江三角洲自梳女、福建惠安女等一些女性特色文化現象,這三種女性文化現象都是在封建禮教對女性的束縛下產生,這些女子都是來自社會底層的平凡女性,她們都具有相似的結拜姊妹的習俗[5]。 而極具特色的江永女書則是女性為了生存留下的宣言與吶喊,她們肯定自身價值,追求精神世界的自由與表達。
自女書被發現以來,就受到來自世界范圍內的關注,早在1987 年,著有《女書——中國的女性文字》的日本學者遠藤織枝就曾到江永考察,并于2004 年在日本成立中國女書研究會[6];2005 年,美國福特基金會設立女書保護專項;2012 年,美國婦女署收入女書作品《消除對婦女歧視宣言》;2016年,女書在法國和瑞士的中文語言日得到宣傳,同年,女書文化登上英國的愛丁堡戲劇節的舞臺;遠在澳大利亞還存在著一所華裔博士王開蘭設立的女書醫院[7],通過手書起到心理療愈的作用(圖1)。
圖1 女書在國際范圍內的影響分析圖(作者自繪)
湖南省永州市江永縣,古稱永明,秦時立縣,歷史悠久;江永縣浦尾村,四面瀟水環繞,風景秀麗,民風淳樸,是著名女書自然傳人高銀仙、胡慈珠、唐寶珍等的故居地,作為女書流傳的核心村落,被譽為 “女書復活島” 。 然而,隨著城市的發展,人口的遷出,使得當地大量房屋閑置,傳統建筑風貌保護力度不足,女書文旅發展動力缺失,同時這里還面臨老齡化和旅游資源形式單一等問題。 許多位于江永的女書特色空間,如女書大酒店等并未與女書文化生態村形成連貫性的區域,且文化體驗依托不夠深入。
筆者以江永女書文化記憶收藏館的設計作為保護與傳承女書文化的創新實踐,其選址擬規劃于現有江永女書生態博物館附近,在空間功能上兩者可產生聯系與互動,形成女書文化宣傳集中點;在記錄坐歌堂、賀三朝、結拜姊妹等女書習俗的同時,與當地香姜、香柚等特色物產相結合,發展文化生態旅游,建設符合自然、社會的村莊文化歷史宣傳載體,以女書文化助推鄉村振興。
同時,筆者在對女書文化傳承與保護的創新與實踐過程中特別關注當地人的生活氛圍、感受和行為,用現代人喜聞樂見的方式表達和展示女書,打造一個具有趣味性的女書文化體驗空間。 同時,該空間可用于記錄村落文化,為當地學生和年輕人提供女書文化學習交流場所,并讓游客與地域文化產生更好的互動。 希望能通過女書文化展示空間的再設計創新女書文化交流活動形式,吸引年輕人了解和學習女書,為不同年齡階段的人群提供相應的女書文化體驗,給女書活態傳承帶來新的生機。 最終希望通過文化展示空間的再設計,以女書文化為契機,形成公共活動空間,彰顯地域特色,為游客以及當地居民提供新的活動場所。
“天光” 是女書作品中常會出現的詞匯,那是女書作者用女書追逐陽光,在困難中堅強樂觀地面對生活的真實寫照。 光是光明,亦是時光,本實踐研究采用 “予光” 作為主題,意指 “心有光亮,自予光芒” ,這正是女書文化所包含的精神所在。
傳統鄉村具有完整統一的環境體系,隨著城市化進程的推進,鄉村文化被忽視,因此,對于女書文化博物館的創新設計強調與當地實際情況相結合。由于女書文化宣傳在當地呈點狀分布,文化整體脈絡不夠清晰,筆者希望通過此設計創新,以點帶面,將分布在不同村莊內的女書文化集中進行梳理和記錄,為當地女書文化游覽做出引導,形成女書特色文旅路線。
首先,傳統民居建筑是我國人民對生活環境長期觀察與體驗所凝聚的智慧,設計需要汲取傳統建筑中的養分,對氣候和光照等自然因素進行思考。空間設計與山間自然光互動,捕捉陽光在不同時刻的傾角變化,把時光軌跡留在空間內,在此基礎上,加入燈光與多媒體交互裝置,通過設計將光與女書在空間內進行表達。
其次,結合周邊環境與江永女書文化博物館的生態環境形成空間互動,完善文旅資源,助力鄉村文化振興。 設計以光影為表達元素,通過創新,對女書文化進行適應時代發展的設計,使人產生共鳴。 鼓勵當地村民參與到女書文化建設中去,讓鄉村與游客形成良性互動。
最后,從當地的現實情況出發,本次對女書文化記憶收藏館的設計實踐,除了提供女書文化的傳統展覽形式外,還將著力于打造宣傳需求的功能場所空間,同時,充分考慮營造能滿足當地傳統的斗牛節、吹涼節等特色節日的傳統民俗活動空間。
1.空間形式
設計方案提煉當地民居建筑形態中的天井模式,單體建筑的屋檐相互聯動,屋頂呈現整體向內傾斜的狀態,和周邊環境圍合出建筑出入口以及庭院空間,將四季的變化引入建筑空間內。
避免大體量建筑在村落中的突兀感,將體塊拆分,采用與當地民居建筑相當的尺寸進行空間整合。 過去,女書老人們常隔著巷子交談,空間構造中建筑與建筑之間的窄道模擬了街巷場景,希望文化與場所記憶得以體現。
2.功能分區
女書文化記憶收藏館包括以實物、文字、圖片、音像等形式展示女書原件文獻、作品、工藝、書法、學術研究成果以及生活相關用品的展示空間和女書學堂。 筆者將整個空間分為了女書文化展覽區、女書文化體驗區、工作接待與休息區三大區域。 女書文化體驗區包含了女書資料閱覽室、女書文化交互展覽館、放映室與臨時展區、女書生活體驗館與特色文創售賣店等功能空間。 其中,女書生活體驗館在售賣當地特色物產以及手工藝傳統文創周邊產品的同時,可以定期舉辦女書文化交流活動,讓附近的村民,學生以及外來游客共同參與,豐富交流體驗,加深當地人的本土文化認同感。
3.設計效果
女書文化交互展覽館通過曲線流動的空間,將女書人的一生沿時間軸展開,分 “少女—婚嫁—婚后及晚年生活” 三個板塊,生動闡述女書文化在時光流轉中的變化,也讓處于不同年齡階段的參觀者結合自身產生更多的思考。
入口處裝置通過提取女書文字字體變化和含義進行設計。 在女書文字中, “女” 字與 “娘” 字非常相像,正如我們的生命由母親孕育,一代代成長的女性,又隨著生命旅程成為母親。 文字的樣式,讓我們對時間長河中的生命與傳承進行思考。 通過裝置的運轉設計,以一天為時間區間進行轉動變化,如同一趟傳承的時間之旅。
女書文化展示體驗區空間布局以弧線為主,通過鋪裝,用流動的線條對空間氛圍進行塑造,優美曲線展現了女書文字的娟秀;工作接待與休息區則采用直線布局,展現工作所需的嚴謹風格,建筑與室內鋪裝從直線到曲線的轉變,也體現了空間功能的轉化。
演講空間中的燈光裝飾,以女字中的 “女” 和 “文” 進行組合,在女書中, “女” 字和 “文” 字擁有相同的筆畫,把 “女” 字的筆畫稍稍轉動,即可得到 “文” 字,裝置內懸掛女書文字,意指 “女書文化,文化瑰寶” ,強化空間的主旨與趣味性。
此外,在整個展示空間中,筆者將當地傳統石板和青瓦進行靈活設計,在傳遞地域氣息的同時,置入新材料新工藝的運用;通透材質將自然光引入室內,不銹鋼材質的點綴,讓光線通過鏡面反射更顯層次;白色大理石與微水泥材質的結合,給人以簡約與清新淡雅的感受;橙黃色鋪裝材質的融入,在黑白灰色調中增添了一份靈動,與山間活潑的陽光呼應,正像是女書在過去無數昏暗時光中帶給女書人的希望之光。 玻璃材質的運用,增加了空間通透和光感。 天然光、室內照明與透明和半透明材料的折射,讓光影效果賦予空間靈動的變化。 女書文化交互展覽館中 “少女—婚嫁—婚后及晚年生活” 三個主題板塊之間以透明玻璃、磨砂玻璃等不同程度的透光材質串聯,營造由明亮至昏黃的空間色調,像一天之中的時光流淌,也像女人一生的不同時節。
江永女書文化博物館設計方案通過對女書文化精神的解讀提煉出 “予光” 的主題,通過提取女書文化的文字符號、內在精神、地域特色并將其融入博物館空間設計,使女書文化內蘊與空間設計美學相結合,增添文化的故事性,賦予傳統文化新的表現形式;讓人們在參觀與互動中體驗女書文化的獨特魅力,激發情感共鳴,提升觀者審美能力,從而實現女書文化的轉化和創新,拓展了女書文化的傳承路徑。
女書是一種文字,更是一種精神,一種情感,而女書文化記憶收藏館則是保護和傳播女書文化最為重要的場所與窗口,本文從女書文化展示環境活化的角度出發,基于非遺傳承的視角,通過對文化原生環境的呼應,巧妙運用各種當地地域及建筑特點,結合女書文化呼喊的天光之意蘊,對女書文化的展示空間進行創新設計。 在現有江永女書文化博物館的基礎上,深入挖掘女書文化內涵,融入地域特色,完善豐富女書文化體驗,讓女書文化順應時代潮流,促進女書非遺的活態傳承。
筆者通過對女書文化展示傳承空間的探討與設計實踐,得出非遺文化保護與傳承的空間設計策略:第一,提煉非遺文化的精髓,從空間的動能流動性來詮釋受眾的體驗感;第二,提取非遺文化的特色圖案或文字等為設計元素,將代表性文化元素在空間中立體化,增強文化的傳播性;第三,定位于文化所屬地的本土環境特色,在尊重自然環境和傳統文脈的基礎上將文化與有形的環境空間相結合,更加突出文化傳承之效果;第四,活用當地材料,強調設計本土化,在保護與傳承非遺文化的同時推動文化所屬地的發展,文化與地域的結合將更有利于文化遺產遺產的傳承與傳播。 在現今我國大力堅定文化自信的背景下,保護與傳承我們自有的特色非遺文化,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