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宸瑜 常江濤
隨著時代的發展,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日益增長,豐富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成為當下文化發展的重要任務。 如今,國家、社會、政府和相關部門都越來越重視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挖掘。 2006年, “威風鑼鼓” 被列為首批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 “非物質文化遺產” 是一種 “繼承和保護” ,而 “繼承和發展” 則是傳承工作的先決條件[1]。 鑼鼓是民族特色的一種,既是民族歷史的見證,也是民族文化的主要表現形式,更是民族獨特的精神風貌和思維方式。 深入發掘鑼鼓文化的文化意蘊,對民間優秀文化傳統的傳承與發展,促進民族團結與文化自信,推動我國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發展,都具有重大而深刻的意義。 然而,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威風鑼鼓文化已失去了生存的土壤,人們已漸漸淡忘了其自身的文化內涵,對威風鑼鼓文化的關注也越來越少,這使得威風鑼鼓文化的傳承、傳播和發展舉步維艱。 在 “文化強國” 和 “文化自信” 的戰略背景下,對威風鑼鼓進行深度發掘和保護,進行整體視閾下的文化生態環境保護,使人民樹立文化自信,滿足人民精神需求,提升區域文化軟實力的一個必要的先決條件。
楊家天鼓是冀南鼓樂的一種,產生于清道光十三年(1833),專用于一年一度祭祀天神,不參與一般的民俗活動。 關于 “楊家天鼓” 的屬性,袁靜芳先生將其定義為鼓鈸系樂種,又細化為河北鑼鼓樂中的訝鼓樂,先生在其著作《中國樂種學》中提到: “訝鼓樂主要流傳于河北省南部磁縣一帶。 樂隊組合可大可小,一般是8 ~18 人之間,所用樂器有訝鼓(8)、大鈸(8)、小鈸(2)、馬鑼(1)。 主要曲目傳有14 套,如《大得勝》《小得勝》《張飛闖轅門》《捶布鼓》《免子撂蹶》《抽老婆上吊》《二龍戲珠》《烏鴉打老鴰》《八叉子》《行路鼓》等。”[2]在冀南地區一帶,楊家天鼓也叫威風鑼鼓。
歷史上,鼓吹樂可分為鼓吹細樂和鼓吹大樂兩種,楊家鼓樂屬于鼓吹大樂類型,因側重于儀仗用樂,本文稱之為儀仗鼓吹大樂。 自秦漢開始,鼓吹大樂主要用于軍樂和儀仗用樂場合,其功能是開路導迎和威儀警嚴。 南北朝時期以降,儀仗鼓吹大樂表演者都是在籍官署樂人,宮廷乃至各地方官府的樂人們雅俗兼顧,由此形成了一個全國范圍內龐大的樂人群體[3]。 清末封建制度解體后,原來的中央和各級地方(府州縣、衛所)官署樂工群體下移至民間社會,由為官服務逐漸轉化為為民服務,從此形成了 “官樂民存” 的現象。
關于儀仗鼓吹大樂的最早記載,見于《晉書》 “樂志” : “李延年因胡曲更造新聲二十八解,乘輿以為武樂。 后漢以給邊將,和帝時,萬人將軍得用之。”[4]其中詳細記錄了儀仗鼓吹大樂用于皇帝與官僚出行的場合。 隋唐時期, “天子出,車駕次第,謂之鹵簿。” 皇帝出行天地大禮等最重要場合所用的儀仗鼓吹用樂亦稱 “鹵簿” ,是規模最為宏大,樂器配置最為完備的形式。 南宋時期,鼓吹樂與大樂合流, “今大祀,車駕所在,則鼓吹與武嚴之樂陳于門而更奏之,以備警嚴。 大朝會則鼓吹列于宮架之外,其器既異先代之器,而施設概與正樂不同。”[5]原本為鼓吹樂之屬的大樂向世俗化發生轉變。 而后,元代的鹵簿儀仗鼓吹大樂汲取了大量世俗元素,深受世俗音樂的影響。 “雅樂以禮神,鼓吹嚴警以戒眾”[6],在明代,儀仗鼓吹大樂應用廣泛,幾乎所有禮制儀式之中都可用到,且分工明確,即雅樂承擔禮制儀式部分,儀仗鼓吹大樂用于警示和開路,以彰顯天子威儀。 清承明制,在乾隆年間,皇帝專門制定了燕饗、朝會、郊廟、祭祀等禮制儀式所用樂章,儀仗鼓吹大樂到達頂峰時期。
在儀仗鼓吹大樂的歷史演變中,明清時期應用最為廣泛,使用樂器前部多為聲響巨大之打擊和吹奏樂器,如畫角、銅角等,后部是典型的大樂樂器組合,其目的主要是警嚴和開路。 以明萬歷皇帝《出警入蹕圖》為例(如圖1 所示)[7]166,可以得知明代中期皇帝在出行時儀仗鼓吹大樂的樂器組合形式。
圖1 明萬歷年間《出警入蹕圖》中儀仗鼓吹組合
據顧炎武《日知錄》載: “鼓吹,軍中之樂也,非統軍之官不用,今則文官用之,士底人用之,借道用之,金革之器,遍于國中。”[8]由此可知,儀仗鼓吹大樂在明早期僅作為軍中用樂,非軍禮儀式場合不能使用,直到明代后期,儀仗鼓吹大樂才應用于多種民間禮俗場合,遍及各地。 清雍正以降,全國上下的軍事訓練逐漸規范,駐守八旗和綠迎兵的軍中信號樂器應用廣泛,以吹打類樂器為主,其使用情況反映出清代綠營軍中用樂實踐的鼎盛時期(如表1)。
表1 清代綠營軍中所用樂器分類
綜上所述,明清時期的儀仗鼓吹大樂以吹打樂為主要形式,使用的樂器有鼓、喇叭、鑼鈸等銅器。楊家天鼓也是多器合奏的形式,主要樂器由鼓、鑼、鐃、鈸(镲)以及 “三眼槍” 等組成,以鼓為主, “三眼槍” 下達出發命令,鑼、鐃、鈸(镲)配合奏樂,其中鑼為 “小馬鑼” ,鐃、鈸、镲又有大、中、小之分。 楊家天鼓的樂器種類與明清時期的儀仗鼓吹大樂樂器組合有著高度相似,楊家天鼓的鼓譜,如《行路鼓》《得勝鼓》這樣的章節也保留了軍中用樂的特點。 由此可見,楊家天鼓是由軍隊流傳到民間,為典型的 “官樂民存” 現象。
磁州位居中原腹地,西行太行,北靠古趙,東臨鄴城,南接殷墟,為晉、冀、魯、豫四省通衢。 近代縣志云: “在鐵路(指京漢鐵路)未筑以前,所有官廳公文之傳遞、仕宦之往還,悉經此道。” 《磁州志》中繪有該官道的詳圖,而車騎關就位于賀蘭山東端山岡上,扼南北要塞。 如此可見,明朝的磁州在交通及商業方面極為發達,經濟上占有重要地位。 據《大明一統志》卷二十八彰德府載: “公署彰德衛在府城內東南隅。 洪武七年建守御林縣中千戶所在縣治東南。 洪武二十八年建隸彰德衛守御磁州千戶所在州治東北。 洪武中建隸山西路州衛。” 衛所制度為明朝最主要的軍事制度,在洪武年間,磁州實行的衛所制度體現了當地重要的軍事地位。 《明史》載: “軍屯則領之衛所。 邊地,三分守城,七分屯種。內地,二分守城,八分屯種。”[9]明朝軍隊中守城與屯種的比例差別,反映出之后軍屯的破壞使得軍樂的受眾群體轉向民間,為軍中鼓吹大樂的下移提供先決條件。 同時,明朝軍中鼓吹大樂的下移與衛所制度的變遷互為印證,深刻體現出磁州地區的軍事價值。
清廷將磁州劃歸于廣平府,其重要原因是磁州占據優越的地理位置,在經濟發展和文化交流方面均具有重大意義。 清代的軍制與明代有所不同,其結構主要分為八旗兵和綠營兵,在用樂部分, “清初的旗軍軍事實踐用樂主要依據入關前的相關制度,綠營則主要沿襲明代的用樂制度。”[10]據《康熙磁州志》卷之十四《兵制》二、三記載: “康熙元年設中軍守備官一員。 左哨千總官一員。 左哨頭司把總官一員。 右哨頭司把總官一員。 康熙四年十二月內設右哨千總官一員。 左哨二司把總官一員。 原設馬步兵五百名,馬三步七,戰守各半。 康熙四年因河南督標奉裁撥發馬兵六十名,步兵一百四十名,共經制兵七百名。 康熙七年裁馬兵七十名,步戰改為守兵。” 由此可見,清代廣平地區所用軍隊多為綠營兵,沿襲明代軍制,亦有駐軍,使得軍中鼓吹大樂有其存在的必要性,仍具有重要的軍事價值。
立足中國傳統音樂的發展脈絡,可以追溯到 “禮樂” 與 “俗樂” 這兩條脈絡,在制度的約束和規范下,于歷史的長河里繁衍生息。 清雍正將 “樂籍制度” 廢除之后,曾服務于官府的樂人群體相當于是失業了,沒有了官府的俸祿,他們逐漸走向 “下坡路” ,促使官方用樂向民間的下移。 如此一來,即使沒有了制度作為保障,民間禮俗的繼衍使得禮樂文明依舊延續。
明代鼓吹樂專為軍隊所用時,還未出現下移現象。 當軍隊與地方官府均用鼓吹時,逐漸出現下移的跡象,作為軍隊專用的鼓吹樂開始在文官生活中應用。 “無論文官武臣、宗勛縉紳、士庶僧道,皆可使用鼓吹”[7]166,此時的鼓吹已由為軍營及官府服務轉向為民間服務。 鼓吹樂歷經這三個階段的變化,由明代軍樂逐步下移至民間[11]。 據《康熙磁州志》卷十四載: “國朝順治初革前代千百戶世職,另部選千總管守御所、錢糧。 順治十六年又裁千總以守御所屯田,歸并磁州。 按軍籍改實在人丁納糧當差。磁州營明崇禎間設立。 劄磁州聽調征剿。 國初因之以防守地方。” 明代的軍樂下移現象,是由多種社會因素共同作用而成,并非單純的音樂事象變化,其中軍事體制的流變是一重要因素。 萬歷年間是鼓吹樂下移的重要時期, “男家以彩幣聘財牲果鼓吹送女家,曰聘定,……逾日,女家具巾服脯果鼓吹往男家,曰回禮。” 廣平府衙所在地永年縣的鼓吹樂在萬歷年間已廣泛使用于婚喪嫁娶等禮俗場合,至此廣平府鼓吹樂完全下移至民間。 除此之外,在明中期,磁州的屬地武安出現了儺文化,亦稱 “軍儺” ,是一種軍中的祭祀儀式,以定期驅儺和為死去將士送葬為主要任務。 大型隊戲《捉黃鬼》是武安當地的民俗活動,寓意人死后鬼魂歸宿蒿里山,早日下到陰曹地府。 《捉黃鬼》只使用鑼、鼓、鈸等打擊樂器伴奏,如此也證明了在明中期以降,磁州地區就已存在官樂民存的現象,這是歷史長河中文化發展的必然選擇。
在清代康熙年間, “以真定、神武二指揮歸并州縣,軍籍改為民籍,衛糧歸入民糧”[3]。 明代真定衛、神武右衛的衛所軍屯全部劃歸屬于縣,軍籍改為民籍,造成官屬樂人下移至民間社會服務,同時也直接影響了軍中戰鼓樂的傳承。 戰鼓在明清時期,主要用于軍事活動及中央和地方官府的重大節日慶典,《唐六典·樂書》載: “凡戰鼓之制有三,一曰銅鼓,二曰戰鼓,三曰鏡鼓。” 戰鼓以獨特的外形材質及音聲特點在中國源遠流長,可發揮傳遞信號、展示威儀及請神驅鬼等作用,是典型的功能性為用鼓樂,在《皇朝禮器圖式》中記載了明、清兩代軍營中常用的得勝鼓(如圖2 所示)。
圖2 《皇朝禮器圖式》所載得勝鼓與鼓
隨著歷史的流變,戰鼓從作為儀仗所用到下移民間所用,其作用也從實用功能轉向了審美娛樂功能,卻仍保留著軍中用樂的特點。 楊家天鼓于每年的正月十四、十五、十六之時進行一年一度的祭祀天神儀式活動。 在該儀式流程中,楊家天鼓在隊伍的最前邊奏樂,也是起到了開路的信號作用,雖脫離了軍隊,然保留著軍中用樂的實用功能。 從官養轉向民養的過程之中,用樂的機制并沒有發生變化,改變的只是奏樂人的身份,禮與俗都是相輔相成,為人服務或實用性用樂亦是如此。
威風鑼鼓是我國民族傳統文化,蘊含著濃郁的區域文化特色,雄壯的聲勢蘊含著不屈不撓、英勇頑強的民族精神,也折射出人民對美好生活的憧憬,繼承與保護這一古老而又富有時代氣息的傳統文化,是我們每個人民的職責與使命,有著十分深刻而又重大的現實意義。 但是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和社會的變化,類似于威風鑼鼓等傳統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一定制約。 本文基于此,通過走訪與調研當地傳承人與當地政府人員,歸納出威風鑼鼓在繼承和發展中存在的一些問題,并針對問題提出針對性的改進措施,以此來更好地促進威風鑼鼓的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