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菁陽 甘路平 朱 明
隨著鄉村振興的持續推進,作為鄉村文化振興的 “移風易俗” 更加被重視。 2022 年中央一號文件《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做好2022 年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重點工作的意見》指出要進一步開展移風易俗突出問題專項整治。 常德市委、市政府也積極推進 “移風易俗” ,在治理高價彩禮、人情攀比、厚葬薄養、鋪張浪費等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績,但在執行政策過程中也遇到了一些困難,仍然有些不良的風俗習慣沒有得到好的改善。 那么,哪些因素制約著移風易俗的效果? 這些因素是如何作用于移風易俗工作從而產生政策效果差異的?
美國學者托馬斯·史密斯(T.B.Smith)提出了分析政策執行過程的經典模型,認為理想化的政策、權力結構、目標群體、環境因素是影響政策執行的主要變量[1]。 如圖1 所示:
圖1 T-史密斯政策執行過程模型
常德市位于湖南省西北部,東臨洞庭湖,西達黔渝,南接益長,北連荊襄,總面積1.82 萬平方公里,轄兩區六縣一市四個管理區。 2022 年末全市常住人口521.3 萬人,農村人口220.5 萬人。 常德是一個散雜多民族的地區,包括漢、土家、苗、回、維吾爾等15 個民族[2]。 目前,常德市委在以下四個方面進行了移風易俗工作。
荀子曰: “論禮樂,正身行,廣教化,美風俗。”[3]推禮教化就被認為是社會治理的重要方式。
一是通過理論闡釋向廣大村民揭示移風易俗的必要性、重要性及時代價值。 常德市通過舉辦文明交通宣傳周、文明餐桌活動等,弘揚孝道、節儉等中華優秀傳統美德。 如桃花源旅游管理區刊印《移風易俗倡議書》2000 余份,做到了 “電視有影、廣播有聲、冊上有名、墻上有字” 的宣傳效果[4],讓群眾寓教于樂,化教于心。
二是通過戲曲、聲樂、小品等文藝方式,對不良習俗進行批判,傳播先進文化。 例如,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常德絲弦《移風易俗七字歌》: “黨員干部先行動,移風易俗是心聲。 善行義舉四德榜,風清氣正潤我村……” 這種戲曲形式簡短,內容貼近生活,成為廣受民眾喜愛的鄉土藝術形式,達到了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的效果。
規章制度有助于維護秩序、保障公平、提高效率、促進合作與約束行為。 近年來,常德市出臺了《關于大力推行 “五制” 深化農村移風易俗工作的通知》文件專門強調建立紀規約束制、家庭承諾制、申報備案制、回訪勸導制、積分激勵制。 2022 年,常德市精神文明建設指導委員會發布《關于進一步做好文明節儉操辦婚喪喜慶事宜有關工作的通知》強調要進一步完善規章制度、強化督導考核。
常德各鄉村也出臺了一些村規民約。 安鄉縣《我們的節日·春節移風易俗倡議書》,桃花源旅游管理區《文明祭祀綠色清明》,都在提倡樹立新的思維方式,傳承弘揚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美德[5]。 常德每年舉辦 “十佳” 村規民約評選活動,積極培育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
農村自治組織,是為實現一定社會職能、完成特定社會目標、按照一定形式而建立的共同活動的群體。 這些自治組織可以發揮自身的組織優勢,通過舉辦各種活動,宣傳和倡導新的風俗習慣,從而助推移風易俗工作的開展;也可以通過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務,對村民的行為進行規范和引導。 紅白理事會主要負責規范農村賑酒行為,大力倡導婚事新辦、喪事簡辦、文明理事的新風尚;志愿服務隊是由各級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所(站)組建而來,他們通過小組會、屋場會等形式,開展移風易俗宣傳教育進村入戶;婦女議事會主要發揮的是在家庭中的獨特作用,對高價彩禮、厚葬薄養等陳規陋習進行宣傳教育和監督管理。 例如,鼎城區某村紅白理事會成員入戶向村民詳細講解移風易俗的意義和紅白理事會制度,并通過轄區內婚事新辦、喪事簡辦的先進事例教育村民。
榜樣可以作為實踐的引領者和推動者,對于塑造良好的社會風氣,提升社會文明程度,以及增強農村凝聚力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例如武陵區蘆荻山鄉觀音寺村九組黨員孫啟宏為父辦理喪事時,堅持節儉原則,家中五兄妹僅設宴席10 桌,家族中的直系親屬30 人為父親送行。 飯桌上沒有提供香煙,四葷四素八個菜,每桌價格一百多元,沒有收取人情禮金[6]。
常德市實施積分激勵制度,以鼓勵村民積極參與文明行為和做好事。 積分可用于兌換生產生活物品,同時積分還可以累積,作為評選 “文明家庭” 等的推薦依據。 例如,臨澧縣四新崗鎮天鵝社區采用 “遵守居民公約紅黑榜” 的方式,以直觀、醒目的形式對居民的公約遵守情況進行評價[7]。
在公共政策制定過程中,我國多民族國家的特性使得政策在統一性與地域性之間需要找到平衡。國家層面關于移風易俗的政策一般都是面向全國的,具有普遍約束性,但對于地方來說會顯得籠統、模糊,這就需要地方在具體落實中結合本地實際進行政策的再制定,使其更具針對性與操作性。 常德每個市、縣,甚至是每個鄉的民族文化、風俗文化以及宗教信仰等方面都有著不同的特色。 “移風易俗” 政策本身所包括的內容繁多復雜使政策制定者在制定政策時很難進行創新、往往沒有結合實際情況去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這導致政策與當地風俗習慣存在較大沖突,增加了政策執行的難度。 對于一些具體行為,地方上未能出臺更明確的操作細則,導致有的地方管得松,有的地方管得嚴。 比如中元節禁止燒紙錢這一規定,有的地方以污染環境、易生火災為由,甚至禁止在家里燒紙錢祭祀;而有的地方在小路旁燒紙,相關部門又沒法進行嚴格管理了。
黨員、村干部以及紅白理事會等自治組織在移風易俗政策執行的過程中起著一定的主導作用,他們的綜合素質會影響到 “移風易俗” 執行的最終效果。 有些在執行政策過程中爭取自身利益,減少因政策實施而帶來的損失。 有些干部由于層層監督以及追責等影響而進行 “一刀切” 。 各村各方面的情況各不相同,村干部在 “移風易俗” 執行過程中,如果沒有去仔細地考究當地的實際情況,僅僅只是照搬或者是敷衍地按照上級的要求去執行政策,忽視地方的特殊性,那么就更加地阻礙政策的實施,影響績效的提高。 有些村干部的綜合素質不高,主動擔當、較真碰硬、狠抓落實不夠,服務鄉村的意識和水平有待提升。 如某些村仍在清明節祭掃期間燃放煙花,而文明祭掃的宣傳也只在當天廣播一下,走走形式,這可能會使村民認為移風易俗不重要,那就會出現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的情況。
傳統的風俗習慣與移風易俗要求之間的沖突凸顯了村民的特殊性。 首先,經過長時間的發展,鄉村有了自身特有的價值觀以及倫理道德。 如果村干部在 “移風易俗” 執行時采取的方式、手段或是政策本身與他們的信仰或價值觀發生沖突,那么政策的執行就會比較困難。 另外,由于政策資源分布的不均衡以及信息的不對稱,目前村里多數是老人和婦女兒童,他們有時會無法理解 “移風易俗” 政策甚至出現曲解的現象[8]。 其次,不同村民的利益訴求不一樣。 對自身無益甚至是有害的政策,村民就會采取不合作甚至是阻撓的態度。 如某縣民政局決定在某村靠近村民集中的地方修建火葬場就遭到了附近村民的強烈反對。
移風易俗政策執行的環境是多元復雜的。 在社會文化環境中,傳統的農村社會文化強調鄉土親情、禮俗觀念和家族倫理等,這些因素可能對移風易俗政策的推行產生積極或消極的影響。 常德農村有多個少數民族在此生活,經過長時間的發展,他們各自形成了自身的宗教信仰、民族文化以及歷史文化傳統等,且具有較強的敏感性;經濟發展水平上,常德有的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相對落后、各種物質資源也不足,這就導致對 “移風易俗” 投入的不足。 經濟發展水平較高的地區,農民的生活水平和教育水平相對較高,對于新政策和新觀念的接受度也較高,有利于移風易俗政策的推行;社會監督與輿論環境上,輿論環境的開放和透明有利于政策的宣傳和推廣,而社會監督的有效性則可以保證政策執行的公正和公平。
要提升地方移風易俗政策制定的科學性、操作性、針對性。 一方面,要加大對政策制定主體的培訓力度,對他們進行積極有效地引導與幫助,提高其政策制定的能力,同時加強與其他地區政策制定者的交流,汲取經驗。 另一方面,強化 “移風易俗” 政策的公開程度,建立和完善征求群眾意見制度,收集各類不同村民的意見進行優化分析,促進民主決策。 村民要充分合理運用自治權,制定符合本地的村規民約,提升自我管理、自我約束的能力。
村干部是鄉村社會治理的關鍵群體,他們在鄉村治理、公共事務管理和公共服務供給等方面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提升村干部的綜合素質既有助于優化鄉村治理結構,也有助于提高移風易俗治理水平。 要加強對村干部的教育和培訓,通過定期的村干部培訓和教育,如任職培訓、在職培訓、專題培訓等,提升他們思想政治、業務能力、知識和管理能力。 同時也要轉變村干部物質為中心的 “物本主義” 價值理念,在政策執行過程的各個環節體現以人為本的 “人本主義” 價值取向。 另外要加強交流與合作。 組織各種文化交流活動,派村干部到其他地區去調查民情,熟悉當地和當地民族的特點。
政策宣傳在政策執行過程中起著非常大的作用,要加大對宣傳教育方面的投入力度。 一方面,完善網上政府的全面度,做好對 “移風易俗” 的宣傳工作,通過電視、網絡、海報、手機短信或者其他形式進行廣泛地、全面地宣傳。 另外,要多搞面對面宣傳,村干部多跑跑腿,入戶發放宣傳資料、宣傳海報、組織座談會以及其他活動等給村民常德詳細講解 “移風易俗” 的好處。 另一方面,豐富 “移風易俗” 相關政策的宣傳形式,使村民能夠更加全面地了解、認識政策進而認同接受政策。 要提高 “移風易俗” 信息資源的傳遞的效率,可以建立 “移風易俗” 政策相關的微信公眾號、微博等,號召群眾積極關注。 其次,完善和深化宣傳內容,通過宣傳讓群眾了解公民參與的重要性與必要性,大力支持、鼓勵思想先進群體發揮示范帶動作用。 最后,實行獎勵制度。 對積極參與政策實施的村民進行適當的獎勵,鼓勵他們繼續積極參與。
解決農村文化建設的滯后問題需要培植財源和增強財力,這有賴于農業現代化水平的提高、農村產業結構的調整和鄉村產業振興的深入推進。
首先,農業規模化經營和農業科技發展。 規模化經營可以通過農民土地使用權的分配來實現,使農民擁有抵押權、轉讓權等,實現土地流轉。 還要著力培養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實現現代化農業與小農戶的有機銜接,這進一步要求農業科技的有效運用,可以通過加大農業科技投入、創新農業科技、建立創新基地等措施提高農業科技對發展農村經濟的作用。
其次,推進鄉村產業振興。 農村產業振興最主要是農村多元化產業結構的建立,這要結合農村各地資源優勢,發展本地特色農業,還可以發展鄉村旅游業,加速產業轉型升級。 同時,大力實施 “數商興農” ,將信息技術應用于鄉村產業,打開農產品銷售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