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日賀 滕雪蓮 鮑桂見 孟慧慧
1.特色農業發展基礎牢固
日照市培育茶葉、藍莓、桑蠶、中藥材、櫻桃、蔬菜等8 大特色優勢產業,已形成一批特色鄉鎮和產業基地。特色種植業占農業總產值的比重超過60%。創建國家級農業產業強鎮5 個、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5 個。蠶繭產量居山東省第一,是全省最大的優質中藥材集散地。嵐山區和東港區獲評2022 年度中國茶業百強縣,是山東省茶葉主產區和我國高緯度地區面積最大的優質綠茶生產基地。
2.打造農業全產業鏈龍頭取得歷史進步
培育省級以上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54 家。創建省級農產品加工業示范縣2 個,省級農產品加工業示范企業15 個。2022 年全市規模以上農產品加工企業總數達到296 家,實現營業收入971.6億元。
3.探索走出農業與文旅融合發展路子
打造一批集日照茶文化傳播、旅游觀光、休閑娛樂于一體的綜合性新業態,獲得省以上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示范稱號38 個,其中,國家級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示范縣(點)2 個,中國美麗休閑鄉村2個。
總之,處于鄉村振興階段變化過程中的日照市鄉村產業發展圖譜,已經集聚特產農業、有機農業、現代農業、精品農業、農業加工業、藝術農業、農村電商、鄉村旅游、鄉村康養基地、鄉村創客基地等十大業態,這都源于文化、旅游、科技三大產業要素對農業農村的嵌入與推動,呈現“以農業為基礎+三大產業要素”的融合發展態勢。
1.隊伍規模持續發展壯大
全市現有市級以上家庭農場示范場276 家。農民合作社示范社375家,其中國家級32個、省級81個。市級以上龍頭企業236家。
2.經營狀況總體良好
開展全市農民專業合作社“空殼”社清理行動,實施全市新型經營主體能力提升項目,東港區、嵐山區爭創了國家級農民專業合作社規范提升試點,莒縣爭創了全省家庭農場高質量發展試點縣。
3.對接市場功能、聯農帶農作用發揮良好
日照市省級以上龍頭企業服務土地面積10萬畝以上,對農戶支出總額(含土地租金、原料收購、工資福利、分紅等)25億元以上,極大地帶動了全市蔬菜、花生、水果等產業發展。2022年,全市接待鄉村游客1855.76 萬人次,實現鄉村旅游收入73.89億元。
根據鄉村振興的歷史、現實、理論、實踐四重邏輯,按照“鄉村振興—產業興旺—經營主體”三個層次,重點提出以下建議:
片區化發展模式是山東打造鄉村振興齊魯樣板過程中探索出的一條經驗做法。整合資金,集中力量辦大事,干一片、成一片,以點的突破帶動面的提升。規劃連片實施、產業連片發展、資源連片投入、環境連片提升、組織連片共建。具體工作中,堅持走“抓村連片、全域振興”之路。
堅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黨委和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既要對農業提供更大力度支持和更強有力保護,堅持把農業農村作為一般公共預算優先保障領域,又要按照市場經濟要求,發展以農民為主體的、組織起來的鄉村產業,以及讓農民分享更多產業增值收益的融合農業。不能把農業和農民完全推向市場。否定家庭經營的任何所謂“創新”都是對農業基本規律的否定。
圍繞全面推進鄉村振興,以生態農業為基、村落民宅為形、田園風光為韻、農耕文化為魂,規劃構建以農產品加工業為“干”,貫通產加銷、以鄉村休閑旅游業為“徑”融合農文旅、以新農村電商為“網”對接科工貿的現代鄉村產業體系,促進食品保障功能堅實穩固、生態涵養功能加快轉化、休閑體驗功能高端拓展、文化傳承功能有形延伸。
促進鄉村產業高質量發展,是一個資源逐步開發和產業不斷迭代升級的復雜過程。其中的關鍵環節是,按照農業農村的多功能屬性,打開經濟價值、生態價值、社會價值、文化價值視野,并向廣度深度進軍,認識和開發地方特色優勢資源價值,把鄉村資源優勢、生態優勢、文化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產業發展的新增長極。為此,要樹立新的“三農”觀,即“鄉村產業≠農業”“鄉村居民≠農民”“鄉村社區≠城市小區”,打破傳統“三農”思維。
要強龍頭、補鏈條、興業態、樹品牌。首先,以“糧頭食尾”“農頭工尾”為抓手,發展農產品加工業,延長產業鏈,提升價值鏈,保障供給鏈。其次,完善利益鏈,讓更多農民分享農產品增值收益。產業融合的目的全在于把融合產業獲得的綜合利潤留給農民。家庭農場、合作社是最現實、最基礎的產業融合主體。第三,在“融”字上下功夫。重點是將鄉村振興齊魯樣板示范區、現代農業產業園、農業產業強鎮、優勢特色產業集群等農業產業融合發展項目、“互聯網+”農產品出村進城工程與拓展農業多種功能有機銜接,以項目建設帶動農業多種功能拓展。第四,開展針對性強的招商活動,組織參加重點展會和展銷平臺,加強宣傳推介。
在原料供應端、生產加工端、市場營銷端前后延伸并上下拓展,一產往后延、二產兩頭連、三產走高端。在打造農業全產業鏈、拓展農業多種功能、構建現代鄉村產業體系、促進鄉村產業高質量發展中,龍頭企業是不可替代的中堅力量,尤其在新品種、新技術研發方面占據主導地位。沂水縣院東頭昆潤食品公司成立研發中心,設立博士后工作站,與中國食品研究所、山東大學建立長期的產學研合作關系,聯合研發了姜粉、姜黃素、姜油、姜辣素、生姜膳食纖維、維生素B12、玻尿酸等姜系列精深加工產品,拉長補齊了生姜全產業鏈條。日照市在茶葉、藍莓、綠蘆筍、蜂蜜、中藥材等農產品上參照此做法,把“農產品加工轉化率”等相關指標確定為工作導向目標,把龍頭企業認定范圍擴大至鄉村休閑旅游、鄉土文化開發、農耕文化傳播、農村電子商務等領域。
結合《日照市全域旅游促進條例》《日照市建設現代化國際海濱旅游度假名城三年行動計劃(2023~2025 年)》相關要求,日照市發揮鄉村休閑旅游業在橫向融合農文旅中的連接點作用,以農民和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為主體,聯合大型農業企業、文旅企業等經營主體,大力推進“休閑農業+”,打造精品工程項目,提升休閑旅游水平。以生態、綠色、本土特色為基礎,融入創意、康養、觀光、共享、娛樂等時代流行元素,開發生態綠色產品、鄉土文化產品、休閑體驗產品,開發鄉宿、鄉游、鄉食、鄉購、鄉娛等綜合體驗項目,建設優質特色農產品直營店、體驗區,建設學農勞動、研學實踐、科普教育等實訓基地。
構建基于互聯網的供應鏈管理模式,形成協同高效、利益共享的優質特色農產品供應鏈體系。引導農業全產業鏈上中下游各類主體,共建共享大數據平臺信息。引導平臺企業、物流、商貿、金融、供銷、郵政等各類主體到鄉村布局,依托村郵站、快遞網點、農產品購銷代辦站、農家店等經營主體發展電商末端服務網點。培育農村電商主體,重點培育農民直播銷售員。
“適度規模經營”是個動態的、相對的概念,因人而異、因地制宜。調查表明,嵐山區巨峰鎮辛莊村農戶種茶沒有超過10 畝的;莒縣庫山鄉的煙、薯、藥農戶認為種80 畝時收入即很可觀;五蓮縣汪湖鎮“齊魯鄉村之星”王海俊按照種植、機械、加工三大版塊總體效益最大化思路逐步拓展業務,現在已經托管各類土地超過8600畝,猶嫌不足,希望利用現有廠房設施新上蔬菜冷藏項目,經營范圍拓展至四大版塊。事例說明,規模經營的適應值不同,不能用一個標準“一刀切”,更不能單純以土地面積來衡量,唯一的評價依據是農民收入增速是否保持或超過城鎮居民收入增速。
此預期能否實現,一靠規模效益,二靠土地流轉,三靠托管服務,核心主線是能否通過比較效益促進農民增收。2022 年日照市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0798 元,按規模經營每畝純收入600 元計算,要保證三口之家的種糧大戶人均收入與城鎮居民持平,適度規模經營約為200 畝土地。土地是農民的最終保障,當他們不愿意或無能力經營土地時,各級各類組織應該主動承擔起來,使之產生效益并返利于農民。另外,土地規模經營方既要承擔土地流轉費用,又要承擔農業的自然風險和市場風險,政府給予保險等方面的政策扶持,有利于穩定達到預期。堅持依法、自愿、有償原則,嚴格落實農村承包地“三權分置”有關政策法規,任何組織和個人不得強迫或者阻礙土地經營權流轉。
面向市場需求,更好發揮政府政策配套和公共服務作用,引導各類市場主體按照品種培優、品質提升、品牌打造要求合理安排生產經營。鄉村產業發展需要經營主體在市場競爭中不斷探索,提升經營管理能力,更好適應市場,實現盈利,優勝劣汰。經營主體具有經營屬性、屬于市場競爭主體,必須在投資時嚴格開展投資可行性分析,嚴格執行市場考察、論證工作,圍繞項目選擇、預計投入、效益預期、收益分配等方面,做出投入產出的回收率、利益率報告,承擔自負盈虧責任。在經營主體初闖市場經濟經驗不多、能力不足的情況下,鄉鎮街道政府和有關職能部門應該免費提供咨詢、給予輔導,切實提升其經營管理能力,既要把組織優勢轉化成發展勝勢,又要防止出現因經營不善而影響組織聲譽風險,影響干群關系。
盤活農村閑置資源,包括盤活空心村閑置住房資源,是打造民宿集聚區的基本做法。泗水龍灣湖示范區夾山頭村(等閑谷藝術小鎮),通過與村民簽訂有償退出協議,將49 套老舊閑置宅院使用權收回到村集體,收回的宅基地由村集體租賃給“鄉村振興合伙人”經營,既盤活了農村閑置資源、增加了農民收入,又促進了村集體增收、解決了項目用地困難,實現了農戶、村集體和企業的“三贏”。龍灣湖示范區的核心區“尼山鹿鳴”項目,盤活閑置拋荒山嶺薄地1000 余畝、閑置荒廢宅院136 套,通過培訓“原鄉人”、招募“新鄉人”、吸引“歸鄉人”,逐步形成了集現代農業科技服務、高素質農民教育培訓、農文旅多元融合發展于一體的現代農業綜合體,“空心村”重煥生機。
頭雁領飛、合伙經營,重在滿足新型經營主體良好經營所應具備的投資人、經營者、科研人員三位一體復合特征。應大力宣傳扎根鄉村、興辦鄉產、帶富鄉親的帶頭人事跡,由此鼓勵“田秀才”“土專家”“鄉創客”和能工巧匠在鄉創業,培育現代鄉村企業家、“小巨人”企業家和經營管理人才,推動產業鏈、創新鏈、人才鏈、資金鏈多鏈深度融合,筑牢科技和人才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