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徐素麗 安徽省潁上縣第一小學
文化是了解方言的途徑。民間風俗文化的特殊表現形式和民族文化之間的差別都可從方言間的差別體現。阜陽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其方言分為兩片區,分別是商阜片、信蚌片。阜陽方言的寓意體現在生產民俗、生活民俗、交際民俗等方面,如下:
語言習慣見淳樸:在阜陽界首“恁”這個字,如果讀音聲調不同,所表達的意思就有所區別:讀四聲,它的同義詞是“那么”,讀二聲,同音詞就變成“你”了。在界首,“我”的普遍用法是“俺”,“俺”跟“恁”一樣,可以組詞說“俺們”“恁們”。
阜陽方言詞匯豐富:在阜陽,要形容“舒服”會說“得勁”,如用東北人的“得勁兒”和簡單的“舒服”都不能把“得勁”形容得貼切,因為它有夠爽、夠味的意思。說人長得漂亮、有面子用“光滾”“排賞”,形容愛炫耀的人用“諞”。
名同而實異或名異而實同:東部和西部、老年人和年輕人,往往會按照自己的習慣使用某些詞語。所以會遇到詞語成分不同,意義相同的現象。如:阜陽人說“白”,是表達“別”的意思,像“別客氣”,他們會說“白客氣”。
考慮方言在教學中的滲透,調查研究方言的作用是非常有必要的。
語文課程在推廣普及國家通用語言文字、增強凝聚力、建立文化自信、培育時代新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優勢。方言在小學語文課堂的具體使用情況是怎樣的呢?我們以問卷調查、觀摩課堂等形式整理分析數據,得出相應結果。
由數據可知:23 名語文任課教師,阜陽本地人占82.61%,他們熟悉阜陽方言,外籍戶口老師占17.39%,他們不能熟練使用當地方言。
我們對調查對象的方言、普通話的使用頻次也進行了調查,其中15 位教師在生活中習慣使用阜陽方言和普通話;只喜歡用普通話的有6 人;少數老師用別的方言交流。所以得出:由于地域或生活習慣不同,大部分老師同時使用普通話和方言,日常溝通只用普通話的人數相對較少。
關于教學期間使用方言的情況,課后用阜陽方言與學生交流的老師僅有2 人,用普通話交流的有13 人,使用普通話且偶爾用阜陽方言的有7 人;同事互相交流時,使用阜陽話和大部分使用阜陽話的有15 人。可見,方言溝通帶來的親切感是普通話不能代替的;普通話地位的主導性,可能導致方言的課堂功能淡出大家的視線。
此問卷主要側重于以下的問題:
你在學校通常使用哪種語言?調查顯示:66.67%的同學喜歡使用普通話,33.33%的同學在使用普通話的同時還帶有阜陽方言的口音,這說明會說普通話的學生在學校可能為了同學間更親密地交流而選擇用方言溝通。
教學過程中的提問、交流討論,哪種語言是你的首選?調查顯示:用普通話交流是同學們的首選,使用方言的同學只有少數,這說明課堂的互動,同學們已經習慣用普通話。
語文老師在教學中使用方言的情況如何?由統計結果看出,有74.07%的教師使用普通話授課,7.41%的教師根據情況普通話、方言都有使用。這也向我們說明普通話在校園生活的重要性以及方言不可完全被替代的合理性。
周海中教授提出:“語言是人類文化的載體和重要組成部分;每種語言都能表達出使用者所在民族的世界觀、思維方式、社會特性以及文化、歷史等,都是人類珍貴的無形遺產。”方言的區域代表性和普通話不能相比較,但如讓它們靈活相融,會產生可觀的效果。
地方方言有利于部分詞匯的辨音識字。在教授漢語拼音時,針對一些易讀錯、易混淆的聲母、韻母,我根據地方方言發音特點來指導學生區分,學生更容易分辨差異,進而有效理解。學生正確辨音了,識字、寫字也會輕松很多。
詩詞韻律美的鑒賞能力得益于地方方言。小學高學段教學,關于詩詞韻律部分的審美藝術鑒賞是教師的關注點。詩詞的韻律是什么,韻律美體現在哪里,是實際教學中的難點。對于用普通話去品讀很難理解的,大多是因為家鄉方言在詩詞創作中承擔著重要的韻律、音律的作用。
文學作品欣賞能力可依賴于地方方言。小語教材中的文學呈現出的感情色彩雖不深,但對于低學段小學生來說,也較難理解。如遇到具有地方特點的小散文、記敘文,任課教師可通過方言教學,這樣教材中的方言詞匯或方言文化情感更易于被理解。
課堂教學、大部分人際交往都使用方言,從長遠來看,這勢必會影響學生未來的人際交往,這種影響是持久的,很難在短期內有所改善。所以口語交際要語言規范、吐字清晰流暢,這是老師的任職技能。
語音、詞匯的誤用源于方言習慣。當方言與普通話詞匯誤用、形同實異時,我們要明白這是方言習慣帶來的弊端:在阜陽界首如果一個人說我想“喝茶”了,這是指喝“白開水”;如果在特定的時間問:你喝罷茶了嗎?這里的“喝茶”指的是“吃晚飯”。同為阜陽地區,不同地方,方言習慣也會有所不同。
語法病句的出現可能受方言習慣影響。語言使用習慣不容易改變,所以在普通話盛行、文字傳遞信息的時代,兩者就會出現相悖。小學一年級的看圖寫話、中高年級的寫作中常見相悖現象,諸如語言表達不當、前后顛倒、句式雜糅等錯誤。這種“方言入文”是不可忽視的問題,因為它影響語言的規范性。
教師口語標準受方言影響。成為一名語文老師的前提是口語水平要在二甲及以上。良好的語言技能,是教學效果的保障。方言的利弊影響是客觀存在的,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是對它的包容與傳承。在小語教學中做到了相互促進,那效用也是可喜的。
方言作為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具有地方特色性,是區域文化軟實力的代言。所以方言在教育上的傳承保護作用,值得我們重視。
為凸顯方言的重要性,傳統節日時政府可舉辦相應活動:戲曲表演、小品相聲、曲藝表演等,以方言的形式呈現,這樣可以吸引更多的聽眾欣賞具有阜陽特色的地方戲曲。而且,可以在固定地點(比如管仲老街、江心洲等地)拍攝視頻,通過線上平臺傳播方言文化,深化方言在觀眾心中的印象。
教師可根據教學情況組織學生開展“方言故事會”等。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是學生的最愛,學校應把握契機,開展“方言”活動:如文化角展方言、手抄報評方言等。
當備課遇到參考資料有限的情況,就需要我們充分利用互聯網優勢,開拓課程新視野。要打破傳統教育的瓶頸,就必須要通過多媒體技術來提高課堂的趣味性,從而提高學生的人文底蘊,為他們靈活運用文學知識、提升人文修養開辟新途徑。
作為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的阜陽方言,從它與語文教學千絲萬縷的聯系中可以看出,它有著頑強生命力。所以方言與普通話相結合的教學時代,不僅是對傳統方言的再發展,還是對語文教學課堂的創新。這值得我們每一位語文教育工作者深思、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