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春紅
(吉林省榆樹市大嶺鎮綜合服務中心,吉林 榆樹 130414)
土地是農民耕種的基本場所,為農民提供穩定收入,并助推農業經濟迅猛發展。隨著國家惠農政策的推出,農業稅費減免與種糧補貼的發放等政策的實施,農民收入逐年提高。在推進新型城鎮化的過程中,農地的有償征用導致農村土地價值持續攀升,但由于歷史遺留問題與不規范的流轉等因素觸發了眾多糾紛,妥善處理農地經營權矛盾,需要引起重視并及時干預。
農地承包經營權是指在開展農業生產經營活動的前提下,自然人或者法人對集體或國家所有權的農地進行農事活動,其流轉形式為入股、互換、出租、轉包、轉讓等。農地承包經營權的流轉要遵循依法、自愿、公平、有償等原則,保障農民利益,避免交易產生的風險。
在農地發包與二輪延包的工作中,村組通知全部出門務工的農民不及時,導致缺地人口的出現。部分村干部的暗箱操作與“人情地”的現象普遍存在。在土地確權的過程中,部分村民并不知曉具體情況,確權后,確權證書卻保存在村組,未及時發放給農戶。
在農業用地征收的過程中易產生以下糾紛。首先,經過合法登記的證書與私下簽訂承包協議的補償標準差異較大,補償標準與掛牌交易價格存在巨大差異。其次,農民土地產權與集體產權界限劃分不清,或在他人土地實施耕種,抑或侵犯他人農地而引發的糾紛。
少數農戶法律意識淡薄,在經營土地承包權的過程中,只進行了口頭約定,簽訂的合同有些不具備法律效力,合同內容不詳細、不完整,導致農戶之間產生糾紛較多。
不斷提高村干部與廣大農民的糾紛防控意識,統一規定流轉合同文本與形式、確立土地流轉主體的法律責任、強化簽訂合同的基本程序與管理要求、完善經營合同糾紛的調節機制。讓法律法規成為維護農民合法權益的武器。杜絕采取口頭協議形式,簽訂具備法律效力的合同,使各項條款受到法律的制約。
農村基層組織干部在調解糾紛的過程中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鶎痈刹苛私獗敬迩闆r,易開展糾紛調解工作。堅持法院判決與村民自治相結合的原則,避免單純的訴訟處理方式。堅持村組與鄉鎮開展調解工作,防止糾紛的擴大或矛盾激化。另外,建立基層農地承包經營權糾紛調解機構,配齊一定數量的仲裁工作人員,不斷探尋適合農地承包經營特色、高效的仲裁機制,完善農地承包經營權糾紛調解機制。
解決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糾紛問題,需要順應時代發展的趨勢,更新工作理念,提高農民風險防控意識,建設規范化防控體系,讓糾紛解決更便民、更高效,保障廣大村民的合法經濟權益,推動農地合法流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