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建波,王翀,冉獻禮,陳曉楓,陳培成·廣汽乘用車有限公司
本文通過分析某車型側圍外板OP10 模具在調試、生產過程中零件出現開裂的原因,總結有效的對應方案,包括壓邊力設定、拉延筋選型、平衡塊間隙調整等,對后續新車型同類問題的預防、解決都具有良好的借鑒作用。
隨著市場競爭越來越激烈,對汽車的要求也越來越高,既要質量好又要成本低,側圍外板作為重要的車身零件,要求外觀面無凹陷、起皺、拉傷等缺陷,更加不允許出現開裂、暗裂不良,否則會影響車身的強度,導致不必要的報廢。而側圍外板結構復雜、成形困難,所以在工藝設計、調試和量產環節,都要充分考慮到各個特性的需求,否則在大批量生產過程中很容易出現開裂等缺陷。
某車型側圍外板坯料材質為“DC54D+ZF”皮膜材,厚度為0.65mm,鋼板坯料的各項力學性能見表1。在新車型PT 階段調試過程中,后門框、后保險杠位置出現開裂,如圖1 所示。通過AutoForm 輔助分析,發現某車型側圍外板幾個位置成形裕度不足,如圖2所示,這幾個位置的開裂風險較高。

圖1 側圍外板后門框開裂

圖2 側圍外板開裂風險位置

表1 鋼板坯料的力學性能
根據金屬的特性,在拉延過程存在彈性變形、塑性變形、斷裂等幾個階段,也就是說,某些局部位置的形變量超出金屬材料的極限后,材料就會發生開裂,如圖3 所示。

圖3 金屬材料應力應變曲線圖
對人、機、料、法、環等各個因素進行分析,分析得出影響沖壓拉延走料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⑴鋼板坯料力學性能參數值。當材料的抗拉強度越高、延伸率越大、塑性應變比r 值越大,對拉延成形越有利。按鋼板坯料開卷方向0°、90°分別取樣送檢,得出其力學性能參數值。通過分析發現,各項力學性能達標,但部分指標偏標準的下限,整體穩定性不高,這對拉延成形有不利的影響。
⑵模具壓邊力和成形裕度。模具壓邊力直接影響周圍一圈材料的流動速度,當壓邊力越小,材料流動越快、越多;當壓邊力越大,材料流動越慢、越少。模具首次上壓力機,初始壓邊力根據CAE 分析結果設定,然后分別做“無開暗裂上限壓力測試”和“無起皺下限壓力測試”,測算出模具成形裕度。
模具成形裕度最少要保證壓力下調10%、上調20%時,聯動出件無異常,否則在批量生產過程中容易出現減薄率或者面品質異常波動。現場測試,發現壓力上調到+8%時,零件開始出現頸縮痕,說明模具成形裕度不足。
⑶OP10 模具平衡塊間隙。平衡塊間隙用于控制材料的局部位置走料速度和大小,理想狀態下,我們希望各個部位走料穩定,在調試初期,應該以提升壓邊圈和型面的研合率來控制走料,不能直接通過調整平衡塊間隙來調整走料速度,所以重點就是要把平衡塊配平。通過現場測試,發現不同平衡塊之間著色有很大差異,不利于材料均衡流動。
力學性能指標不僅要合格,也要持續穩定在合理區間范圍內,把相應的管理要求輸出給鋼板生產商,同時統計來料的性能指標,如圖4 所示,確認力學性能CPK 滿足管理要求。

圖4 抗拉強度正態分布圖
拉延筋選型合理,兼顧控料、拉傷。確認拉延筋槽間隙模具實物與設計值的一致性;確認拉延筋槽間隙是否存在不合理的位置。模具安裝上壓力機,閉合高度提高10mm,壓力設置為200t,行程次數降低至3 次,將壓邊圈頂起,放置鉛絲(直徑2 ~4mm),如圖5 所示。

圖5 鉛絲放置布局圖
手動完成單次沖壓,使用游標卡尺對壓出的鉛絲進行測量,并進行數據記錄。測量的位置包括拉延筋槽內側間隙、外側間隙及底部間隙。管理標準:非鎖死筋拉延筋槽內外側間隙=(1.3 ~1.7)×t(料厚),底部間隙不小于2.0×t,且內外兩側均勻分布。鎖死筋拉延筋槽間隙按1.0 倍料厚進行判斷,且內外兩側均勻分布。間隙實際值與設計值的差異控制在0.2mm以內,如果輕微超標,則結合材料流入量和零件減薄率來判斷是否通過。
非外觀位置的尖點球化處理,工藝補充面R 角適當放大,并精細拋光,確保鍍鉻前達到鏡面效果,表面無拉傷、氣孔、裂痕,硬度控制在40 ~45HRC。
調試過程中側圍外板門洞拐角處常發開裂,如圖6 所示,經過貼美紋紙測試,開裂原因不是常見的走料不足,而是走料過快。根據“平衡走料”的解決方案,在門洞邊緣增加一條拉延筋,如圖7 所示,起到雙向拉伸、均衡走料的作用,成功解決此部位開裂不良。

圖6 側圍零件開裂

圖7 模具增加拉延筋
⑴閉合高度調整至壓邊圈剛好閉合狀態;
⑵按照對應刻碼安裝平衡塊,注意不要安裝墊片,在上模平衡塊對應位置,均勻涂覆紅丹或者藍丹;
⑶帶板件進行單次沖壓,檢查確認平衡塊著色情況;
⑷如果平衡塊在無墊片狀態下有著色,表明平衡塊高了,需要對平衡塊進行銑削加工去量;
⑸檢查確認全部平衡塊無著色后,每個平衡塊上放置一個小鉛絲,帶板件完成單次沖壓;
⑹測量沖壓后鉛絲厚度,在平衡塊上記錄數據;
⑺按照每個平衡塊上鉛絲(厚度數據-0.05mm)增加墊片,安裝墊片后,帶板件完成單次沖壓,檢查著色情況;
⑻如個別平衡塊出現重著色,如圖8 所示,表明墊片增加多了,需要減少墊片,此時其余平衡塊不能進行增加墊片措施;

圖8 重著色
⑼重復步驟⑻直至平衡塊斑點著色,如圖9 所示,繼續調整至全部平衡塊都虛著色,如圖10 所示,然后全數平衡塊增加0.05mm 墊片。

圖9 斑點著色
平衡塊配平之后,需要測量和對比配平前后的材料流入變化量,如果差值不小于5mm,表示平衡塊配平效果通過;如果差值大于5mm,表示平衡塊配平效果不通過,需要重新執行上述步驟。以上措施實施以后,利用AutoForm 分析成形裕度,確認某車型側圍外板各個位置均沒有開裂風險區域,如圖11 所示。

圖11 某車型側圍外板FLD 安全裕度
模具整改后持續跟蹤改善效果,按照每批次800件,兩天一循環,連續生產5 個批次,生產過程中確認OP10 工序件材料流入量變化情況,每個生產批次檢查首件、中間件、末件的外觀以及板厚減薄率。經確認,側圍外板表面無開裂缺陷,使用超聲波測厚儀測量零件各個部位,板厚減薄率穩定在15%~20%之間,零件質量合格。
綜上所述,側圍外板成形深度大、工藝復雜,拉延過程中很容易出現開裂缺陷,唯有實施全面的管控措施,包括鋼板坯料的力學性能和表面油膜、OP10模具拉延筋/槽間隙、OP10 模具平衡塊間隙、非外觀面尖點球化處理等等,最后對OP10 的凹模/凸模/壓邊圈鍍鉻處理,通過以上多個措施可以有效解決側圍外板的開裂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