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波 李 洋 常 慶
(1.國家能源集團寧夏煤業紅柳煤礦,寧夏 銀川 750011;2.陜西開拓建筑科技有限公司,陜西 西安 710054)
煤炭資源的開采往往伴隨著各種各樣的工程安全問題,其中巷道支護的合理設計是預防安全問題的關鍵[1-2]。目前寧東礦區煤礦巷道主要支護方式為傳統的錨桿錨索支護方式[3-5]。現階段,由于礦井工程地質條件均較差,煤層賦存情況較為復雜等因素影響,隨著開采強度加大,巷道斷面不斷加大,巷道支護穩定性問題日益突出,加重了生產接續緊張,形成了重大的安全隱患。以紅柳煤礦I040201(西)復雜工作面為研究背景,采用數值模擬等手段開展適合于寧東礦區的巷道支護優化方案研究,以期為寧東礦區各礦井以及類似礦井提供有益借鑒。
紅柳煤礦I040201(西)工作面2 煤厚度為5.34~6.48 m,平均厚5.91 m,煤層傾斜8°,f=2~3。巷道沿2 煤頂板掘進,頂板屬于軟巖層,工作面切眼長275 m,工作面走向長511 m。工作面直接頂缺失,其上直接為2 煤基本頂直羅組粗砂巖,厚度37.46~129.2 m,平均84.16 m,富水性較強,粗砂巖含水層是影響該巷施工的主要充水水源。預計局部裂隙發育地段及錨索眼將出現滴淋水現象,巷道正常涌水量5~15 m3/h,最大涌水量30 m3/h。直接底以粉砂巖和泥巖為主,厚度1.16~9.46 m,平均5.36 m。基本底以細砂巖和粉砂巖為主,厚度2.21~6.81 m,平均5.52 m。
紅柳煤礦I040201(西)工作面回風巷沿2 煤頂板掘進,巷道走向傾斜6°,巷道長512 m。回風巷斷面為直墻半圓拱形,掘進寬度5000 mm,掘進高度4400 mm,巷道凈寬4800 mm,凈高度為4000 mm,凈斷面積16.72 m2。巷道采用錨網索噴支護方式,拱部采用錨索支護,錨索規格為Φ21.98 mm×4300 mm,間排距900 mm×800 mm;幫部采用Φ18 mm×2500 mm 圓鋼端頭錨桿,間排距為800 mm×800 mm;配合平鐵托板和柳木托板,平鐵托板規格150 mm×150 mm×10 mm,柳木托板規格400 mm×200 mm×50 mm;端頭麻花長度400 mm;頂部掛設金屬網,金屬網采用Φ6.5 mm 圓鋼加工,網孔規格100 mm×100 mm,金屬網之間用14#鉛絲綁扎,網格孔孔相聯;兩幫掛塑料網,塑料網網格為40 mm×40 mm;塑料網之間、塑料網與金屬網之間用16#鉛絲綁扎,塑料網之間隔孔相連;頂部噴射混凝土,厚度50 mm,混凝土強度等級為C20。具體斷面如圖1 所示。

圖1 基本支護斷面(mm)
現有支護體系下,巷道整體支護較為有效,巷道周邊的位移量減小。但是頂板仍有拉應力區,且塑性區顯示為受剪破壞。頂板斜拱處有較大的壓應力,建議加大襯砌的強度。頂板z向應力和位移較小,可適當減少頂部錨桿的數量。兩幫處應力和位移均較小,兩幫向外較遠處壓應力較大,并且兩幫塑性區均較大,均超過了錨桿的錨固范圍。兩幫處的應力和位移均較小,說明當前錨固強度足夠而錨固范圍欠缺,需要減少兩幫錨桿的數量,加入少量較長的錨索。
對回風巷道進行數值模擬分析得到如圖2~圖4所示的數值模擬云圖。

圖2 工作面回風巷道應力分布云圖
由圖2(a)可知,回風巷頂板和底板出現拉應力,巷道頂板2 m 范圍內的z向應力為拉應力,大小約為0.73 MPa,2 m 外頂板的z向應力為壓應力,大小在5~10 MPa,說明頂板出現面積較小、應力較小的松動圈。巷道開挖支護后,頂、底板的拉應力值較小,兩幫的z向應力略有增大,應力區域較小。由圖2(b)可知,水平應力在巷道左右對稱分布,隨著與巷道中心距離的增加,水平應力逐漸減小。頂板水平位置層面處出現較薄的拉應力區,大小在0.4 MPa 左右;遠離頂板處為壓應力,大小在1~3 MPa;底板處出現較小的壓應力,大小為2~5 MPa;兩幫處水平應力大小在5 MPa 左右,部分區域出現較小的拉應力;兩幫處2 m 范圍內的壓應力較小,2 m 范圍外的壓應力較大,大小為7 MPa。
由圖3(a)可以看出,在支護狀態下,頂、底板上下位移呈對稱分布,位移主要集中在巷道的頂、底板。其中巷道頂板下沉量最大為54.44 mm,巷道底板的最大位移為50.117 mm,同時隨著距離巷道中心距離的增加,位移量逐漸減小。由圖3(b)可知,在支護狀態下,巷道兩幫位移呈對稱分布狀態。水平方向位移集中在巷道兩幫,隨著距離巷道中心距離的增加,位移量逐漸減小。巷道兩幫處的水平位移最大,切眼左幫部中間最大位移量為37.4 mm,切眼右幫部中間最大位移為37.3 mm,位移的方向指向巷道。

圖3 工作面回風巷道位移分布云圖
由圖4 可知,開挖支護后巷道圍巖發生塑性變形,巷道的剪切破壞較多,拉伸破壞較少,兩幫錨桿的支護區域都在塑性區范圍內。

圖4 工作面回風巷道塑性區分布云圖
錨桿錨索支護參數按照I040201(西)工作面回風巷斷面為直墻半圓拱,巷高4.4 m、巷寬5 m進行計算,原頂部采用Φ22 mm×4300 mm 錨索,幫部采用Φ18 mm×2500 mm 錨桿支護。
1)據懸吊理論確定頂部錨索
錨索長度計算公式:
其中:L為錨索總長度,m;K為安全系數,取2;d1為錨索直徑,取21.8 mm;fa為錨索抗拉強度,取1376 N/mm2;fc為錨索與錨固劑的黏合強度,取10 N/mm2;Lb為需要懸吊的不穩定巖層厚度,取3 m;Lc外露長度,取0.4 m。
經式(1)、式(2)計算得L=4.9 m。
錨索數目計算公式:
其中:N為錨索數目;K為安全系數,取2;P斷為錨索最低破斷力,kN,鋼絞線直徑為21.98 mm 時P斷為504 kN;B為巷道掘進寬度,取5 m;D為錨索間排距,取1.2 m;Σh為懸吊巖石厚度,取3 m;Σγ為懸吊巖石平均容重,取23 kN/m3。
通過公式(3)、(4)計算得N≥1.6。即需要2 根錨索,即錨索間距(弧長)不大于2.2 m。
錨索排距計算公式:
其中:B取5 m;H為巷道最大冒落高度,取4.4 m;γ為巖體容重,取25 kN/ m3;L1為錨桿排距,取1.2 m;F1為錨桿錨固力,取70 kN;F2為錨索極限承載力,取454 kN;θ為角錨桿與巷道頂板的夾角,取75°;n為每排錨索數,取2。
經公式(5)計算得L排≤2.1 m,即錨索的排距應滿足不大于2.1 m。
2)根據普氏自然平衡拱理論確定幫部錨桿錨桿長度計算公式:
其中:L為錨桿長度,m;L2為錨桿錨入穩定巖層的深度,取0.4 m;L3為錨桿外露長度,取0.15 m;f為巖石普氏系數,取1.7;B為巷道開掘寬度,取4.4 m。
經公式(6)、(7)計算得L≥1.8 m。根據巷道實際條件及礦方常用錨桿長度,取L=2.0 m。
錨桿的間、排距計算公式:
其中:s為錨桿的間、排距,m;Z為錨桿錨入自然平衡拱范圍之外的額外深度,取0.4 m;a為巷道的半跨度,取2.5 m;b為頂板巖層的破壞深度,取1.3 m。
經公式(8)計算可得s≤0.85 m。
錨桿直徑計算公式:
其中:d為錨桿的最小直徑,mm;Q為錨桿設計錨固力,取60 kN;σt為錨桿桿體抗拉強度,取380 MPa。經公式(9)計算得d≤14.2 mm。根據巷道實際條件及礦方常用錨桿規格,取d=18 mm。
根據原支護模擬分析、支護參數驗算以及巷道變形及受力特點,結合礦方實際情況(由于頂板地質條件,目前礦方使用頂錨索長度普遍低于理論計算值),該研究提出2 種支護優化方案。
方案1:頂板為長4300 mm、直徑為22 mm 的錨索,間排距為1000 mm×1000 mm,兩幫為長2000 mm、直徑為18 mm 的錨桿,間排距為1000 mm×1000 mm。
方案2:頂板為長5300 mm、直徑為22 mm 的錨索,間排距為1000 mm×1200 mm,兩幫為長2000 mm、直徑為18 mm 的錨桿,間排距為1000 mm×1000 mm。
1)頂板支護方案分析
根據支護優化設計方案,依次對方案進行模擬研究,并對巷道頂板的應力、位移做出對比分析。對比結果見表1。

表1 頂板數據統計
由統計結果可知,頂板位移最小的為第2 組,位移大小為54.3 mm。相比原支護和方案1 來說,方案2 的支護特點是錨索的長度變長,直徑不變,排距變大,說明適當增加錨桿長度、增大間距對位移量的控制是可取的。對比原支護和第1 組方案,頂板支護的錨索直徑和長度相同,方案1 的間排距變大,但位移增大在2 mm 內,說明錨索間排距可適當變大,對頂板的支護更為有效。因此,選擇5300 mm的錨索比原支護4300 mm的錨索更為有效,可供選擇間距1000 mm、排距1200 mm。
查看頂水平方向應力,發現改變錨桿長度、間排距對橫向應力沒有太大的影響,3 組支護方案產生的水平應力幾乎不變,因此不再考慮水平應力的影響。對比方案1 與方案2 垂直方向應力可知,僅考慮頂板條件下,為保證安全起見,頂板優化選取第2 組為最優支護方案。
2)兩幫支護方案分析
巷道兩幫應力、位移對比結果見表2。

表2 兩幫數據統計
由表2 可知,兩幫原支護和第1 組方案的錨桿直徑和長度不變,錨桿間、排距變大,水平位移增大,說明幫部錨桿的間排距對橫向位移有較明顯的影響。對比優化方案第1 組和第2 組來說,兩組巷道幫部錨桿支護形式相同,但位移量稍有不同,說明頂板的支護形式對巷道幫部的水平位移也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兩幫應力沒有明顯差別,不做對比分析。
通過支護優化對比分析發現,2 組方案的位移、應力變化不大。實際煤巷支護中,以巷道的位移為主要參考,以及為巷道的安全支護,選用第2 組支護方案最為合理。該方案可最大限度地減小頂板的位移量,達到煤礦巷道安全支護的需要,同時最大限度地節約材料,從而減少經濟投入。兩組方案支護材料用量減少量見表3。

表3 支護材料用量減少率 %
1)對現場工作面回風巷變形情況進行調研和分析,發現現有支護體系下,回風巷的支護錨固強度達標而錨固范圍欠缺,需要按當前支護方案材料加大錨桿長度,并減少兩幫錨桿的數量,加入少量較長的錨索。
2)根據Ⅰ020211 工作面回風巷支護存在的問題提出2 種優化方案。通過數值模擬分析,在最大程度節約材料的基礎上,最終優選方案2 最為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