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琛 徐自軍 申于甲
(中檢集團公信安全科技有限公司,山東 棗莊 277100)
巷道在掘進過程中破壞了原巖整體穩定性,導致原巖內產生裂隙帶[1]。隨著應力持續作用,裂隙帶貫通,對圍巖產生剪切破壞,降低了原巖承載強度,形成圍巖“松動圈”[2-4]。地層中發育斷層的情況下,斷層對原巖已造成了嚴重破壞。巷道掘進過程中遇到斷層,斷層的形成和巷道的掘進對原巖破壞的雙層疊加,圍巖形成破碎帶,“松動圈”會加大,需要加強支護,才能安全穿過斷層。目前國內外學者致力研究圍巖破碎機理及控制技術,如崔慧鑫在“巷道冒漏區圍巖安全支護技術應用”中提出了縮小支護間排距、增加柔性支護;蘇楠在“特厚煤層巷道冒漏區頂板控制技術”中提到錨索吊棚支護等。但是多數學者研究的破碎、冒漏圍巖控制技術僅局限于傳統錨桿(索)等支護中,未從根本上對圍巖應力消除、應力控制進行分析研究。由于傳統的錨桿(索)支護主要利用錨固劑錨固作用懸吊在支護區圍巖中,通過對桿體安裝承載件并對桿體施加預應力[5],形成連續穩定的應力梁結構,實現對圍巖支護作用,但是在圍巖“松動圈”中錨桿(索)錨固強度低、支護質量差、支護失效率高,達不到預期支護效果[6]。本文以烏化一礦9106 回風順槽為研究背景,對巷道掘進期間頂板冒漏區采取“人工假頂、架棚、注漿錨索”等聯合支護措施。
烏化一礦9206 回風順槽位于8206 采空區下部,東為輔助水平皮帶上山,北為井田邊界,距邊界保護煤柱58.8 m,南為9206 工作面,西為實體煤。
9206 回風順槽掘進長度為800 m,施工斷面寬×高=4.2 m×3.5 m。9206 回風順槽沿9#煤層底板掘進。9#煤厚1.7~2.2 m,平均1.9 m,含夾矸2~3 層,夾矸巖性多為黏土巖、泥巖和碳質泥巖,頂板巖性為灰黑色砂質泥巖,底板為砂質泥巖或砂質黏土巖。頂底板巖性見表1。

表1 9#煤層頂底板巖性表
9206 回風順槽掘進至377 m 處揭露DF12 斷層,斷層落差為1.9 m,傾角為57°。巷道掘進369 m(距斷層8 m)出現冒漏,冒漏帶長度為4.2 m,寬度為3.5 m。冒漏區呈不規則半圓球狀,最大冒漏高度為1.7 m,冒漏巖體以雜亂無章的泥巖、塊狀砂巖為主。冒落區位于斷層上盤。
1)斷層充填物不穩定。DF12 斷層上下盤圍巖穩定性差,受準備巷道掘進影響,斷層區圍巖應力重新分布,導致斷層帶附近圍巖受牽引力影響出現失穩。同時,該斷層主要為拉伸斷層,在斷層上下盤之間存在填充物,主要以不規則小塊泥巖及砂巖為主,膠結穩定差,無法形成連續穩定的承載頂板,在外力作用下很容易發生矸石滑移。
2)集中應力影響。9206 回風順槽在掘進至斷層區時在斷層區內形成集中應力區,集中應力主要以垂直應力為主,應力對斷層兩盤附近煤巖體產生剝離破壞作用。隨著巷道掘進延伸,應力持續作用造成斷層處巖體破碎垮落,并使巷道迎頭巖體產生裂隙區[7]。
3)圍巖“松動圈”影響。通過圍巖窺視孔觀察發現,巷道掘進距斷層20 m 處時圍巖產生裂隙帶,并形成圍巖“松動圈”。當巷道掘進距斷層10 m 處時圍巖“松動圈”范圍達6.7 m,原頂板錨桿錨固段位于“松動圈”內,錨桿支護效果差,無連續穩定的承載梁結構及承載單元[8]。
4)圍巖承載強度低。巷道掘進的9#煤層埋深為650 m,巷道沿煤層底板進行掘進。煤層頂底板主要以泥巖為主,煤層單軸抗壓強度不足15 MPa,煤層以及頂底板巖體在高應力作用下承載強度低,巷道開挖后產生卸壓破壞作用,導致圍巖產生塑性變形[9]。
9206 回風順槽掘進至369 m 處頂板出現冒漏,巷道掘進前需對冒漏區圍巖進行控制。冒漏區處理方案為:補打密集組合錨索→冒漏區內補打單錨索→施工人工假頂→注漿填充→架設U29型鋼棚。
1)在距冒漏區10 m 處開始補打密集組合錨索,主要防止受冒漏影響附近圍巖出現牽引垮落。每排3組組合錨索,布置間距為2.0 m,排距為3.0 m,共計補打4 排。每組組合錨索由3 根直徑為21.8 mm 錨索組成,其中2 根長度為8.3 m,1 根長度為10.3 m。托盤采用異型拱形鋼托盤,長度及寬度為0.5 m。
2)冒漏區外圍組合錨索施工完后,將冒漏區下方矸石清理干凈并搭設工作盤,采用錨索鉆機向冒漏區內補打單錨索。錨索長度為5.0 m,直徑為17.8 mm,補打錨索數量以冒漏區范圍大小而定。錨索補打后安裝鋼筋網、托板并預緊。
3)單錨索施工后對冒漏區進行人工假頂施工。首先在冒漏區下方施工4 架錨索吊棚,每架錨索吊棚長度為3.8 m,由工字鋼梁和3 根錨索組成。錨索吊棚垂直巷道走向布置,布置間距為1.5 m,第一架錨索吊棚布置在距冒漏區邊緣0.5 m 處。錨索吊棚施工完后在其上方依次鋪設鋼筋網、風筒布、道木,并對吊棚進行預緊,最后對冒漏區內注射羅克休膨脹劑。如圖1。

圖1 冒漏區人工假頂支護剖面示意圖(mm)
冒漏區控制后巷道繼續掘進,為了防止斷層區頂板再次出現連續冒漏現象,在365~400 m 段頂板采取“超前管棚+注漿錨索棚+U29型鋼棚”聯合支護,如圖2。

圖2 9206 回風順槽斷層區聯合支護示意圖(mm)
3.2.1 超前管棚支護工藝
斷層區頂板巖體抗載荷能力差,承載強度低,通過對工作面頂板施工超前管棚體,形成連續穩定的梁效應結構,從而防止超前應力作用導致頂板破碎、垮落事故發生。
1)超前管棚支護體采用無縫鋼管焊制而成,管棚中部為中空,端頭為削尖實芯結構。管棚支護體長度為3.0 m,外徑為30 mm,內徑為20 mm,削尖實芯長度為0.5 m。鋼管壁均勻布置3 排卸壓小孔,每排布置5 個,卸壓小孔直徑為8 mm。
2)采用手持式鉆機進行管棚支護孔施工。巷道迎頭每排布置15 個孔,孔間距為0.3 m,鉆孔開口位置距巷道設計頂板0.2 m。所有鉆孔以3°仰角布置。
3)鉆孔施工完后安裝管棚支護體,安裝后巷道方可繼續掘進。掘進時托頂施工,每掘進0.8 m在管棚支護體下方施工一排錨桿(索)支護。
3.2.2 注漿錨索棚施工
1)與傳統單錨索支護相比,注漿錨索支護實現了注漿與錨注協同支護,通過注漿對鉆孔壁破裂巖體進行填充、黏接,提高圍巖韌性及抗載荷能力[10]。同時,注漿液能夠使錨索支護體與孔壁巖體膠結為一體,實現錨索全錨支護作用,即縮短了傳統注漿、錨桿(索)施工時間,又提高了錨索應力梁支護作用。
2)注漿錨索長度為8.0 m,直徑為28 mm,采用9 股直徑為7 mm 反麻花鋼絲組成,如圖2(c)。錨索中部安裝一根直徑為14 mm 無縫中空鋼管,鋼管延伸至注漿錨索底端1.5 m 處,注漿錨索底端布置主注漿孔和輔助注漿孔。錨索延展率為16%,屈服強度為650 MPa。
3)梯形棚由2 根圓鋼、9 根螺紋鋼和3 塊托板組成,如圖2(b)所示。圓鋼長度為4.0 m,直徑為20 mm,螺紋鋼長度為0.5 m,直徑為15 mm。圓鋼與螺紋鋼焊接成梯形結構,在梯形架上均勻焊制3 塊托板,托板長度及寬度為0.3 m,托盤中部布置一個直徑為30 mm 錨索支護孔。
4)注漿錨索棚施工工序如下:施工錨索支護鉆孔(孔深為8.0 m,直徑為30 mm)→錨注注漿錨索→安裝梯形棚→注漿施工。注漿材料采用聚氨酯有機化學注漿材料,該材料主要由聚氨酯預聚劑和催化劑等部分組成。注漿錨索棚布置排距為3.0 m。
3.2.3 架棚、噴漿支護
1)DF12 斷層區長度為40 m,斷層區頂板支護后在365~400 m 段安裝U29型鋼棚。鋼棚由棚腿、弧形頂梁、拉桿組成。棚腿及頂梁采用U29型鋼焊制而成,棚腿長度為3.5 m,每節弧形梁長度為2.3 m,每節弧形梁端頭為“L”型弧形結構。2 節頂梁搭接長度為0.2 m,頂梁與棚腿之間搭接長度為0.4 m,搭接處采用雙組卡纜進行預緊。
2)U29型鋼棚布置間距為0.7 m,斷層區共計安裝50 架。鋼棚安裝后保證頂梁與頂板接觸嚴實,如頂板破碎區無法實現頂梁完全接頂時采用水泥背板填充。
3)待所有鋼棚架設完成后從365 m 處開始對巷道表層全覆蓋噴漿施工。噴漿主要作用是利用混凝土凝固后具有剛強度黏結固化作用,可將巷道永久支護與圍巖黏結為一體形成一定厚度的圓拱梁結構,從而共同承載圍巖應力。噴漿混凝土采用水泥、細沙、石墨以1:2:2 混合而成,噴漿厚度為150 mm。
9206 回風順槽過斷層區采取聯合支護技術后,從經濟效益、圍巖控制等方面分析了實際取得的應用效果。
通過對DF12 斷層區采取聯合支護后巷道頂板沿錨桿(索)支護失效現象、圍巖變形、破碎現象得到了明顯控制,避免了巷道二次復修工程量及工程費用,預計可減少失效錨桿(索)補打支護費用、修巷費用、人工費用達24.2 萬元。
為了對比分析聯合支護圍巖變形情況,在巷道380 m 處布置一個測點,測點頂板上安裝一臺YH-300 型頂板離層儀,兩幫布置紅外位移監測儀,通過30 d 現場觀察,觀察結果如圖3。

圖3 聯合支護后斷層區圍巖變形曲線圖
聯合支護后在0~10 d 范圍內兩幫移進量、頂板下沉量呈直線上升趨勢,頂板下沉量為140 mm,兩幫移進量為175 mm。在10~20 d 范圍內圍巖變形速率降低,20 d 后圍巖變形趨于穩定,頂板最大下沉量為180 mm,兩幫最大移進量為250 mm。
采取聯合支護前由于圍巖破碎嚴重并形成圍巖“松動圈”,導致頂板錨桿(索)支護失效率達19%。采用聯合支護技術后,控制了圍巖變形、下沉、冒漏現象,控制了圍巖“松動圈”范圍擴大,提高了圍巖承載強度,圍巖內支護失效率降低至3%以下,強化了冒漏區支護質量。
聯合支護前傳統錨桿(索)支護對斷層區圍巖變形現象控制效果差,巷道每掘進5.0 m 需對后方10 m 范圍內頂板及兩幫圍巖進行修復并二次補強支護,導致巷道掘進效率低。現場觀察發現過冒漏區前期巷道掘進量不足1.8 m/d。采用聯合支護技術后,強化了施工工序,降低了巷道二次修復施工工程量,后期過斷層應力區掘進效率提高至5.4 m/d。
通過對9206 回風順槽過DF12 斷層區圍巖采取聯合支護技術后,成功解決了構造應力牽引造成頂板破碎冒漏、圍巖收斂嚴重、圍巖控制難度大、支護效果差等技術難題,有效降低了斷層區圍巖變形量以及支護失效率,為類似地質條件下巷道掘進支護提供了實踐支護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