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掉線 圖片來源/網絡
近年來,美食紀錄片可謂層見疊出,如《風味人間》系列、《舌尖上的中國》系列等最為出彩的相信各位已經反復觀看過好幾遍,但如果要找出一部“夜宵寶典”,那這個頭銜非《小城夜食記》莫屬。
《小城夜食記》系列不同于以往單純用鏡頭畫面+旁白的表述形式,該片不僅有“主持人”出鏡,還穿插了大量“主持人”與“美食創作者”的“嘮嗑”,可謂新穎獨到,令觀眾“大快朵頤”美食的同時品味人生冷暖,更增加了食物的內涵。
九方神州地大物博,從一線城市到邊境小城,每個地方都有自己的獨特風景。當然,美食也是各個城市別樣的風情。《小城夜食記》系列通過“吃”這個亙古的話題,探尋中國各小城獨有的夜間美食,解鎖獨特的地域密碼,去認知一個不一樣的中國,展現這個時代里中國人生機勃勃的活法。
提起《小城夜食記》系列,就必須先介紹一下本片的出鏡主持人——“餅叔”。“餅叔”原名張竣,曾在俄羅斯做過央視戰地記者,經歷過槍林彈雨,探訪過切爾諾貝利,如今搖身一變,成為一名實實在在的美食博主。
這部小眾美食片之所以會被粉絲追捧,與身兼導演編劇的“餅叔”不無關系。常規認知里,美食主播但凡出境的大多是時尚養眼的帥哥美女,而“餅叔”卻是個其貌不揚,臃腫駝背,聲線粗獷,看著鏡頭一邊兒說話,一邊兒面不改色擼完三十根肉串的魔性大叔。攝像經常給他塞滿食物快速咀嚼的嘴部做特寫鏡頭,簡直是美食界的泥石流。習慣之后,看他吃東西時的樣子反而成了一種娛樂,大家都在從他的表情里鑒定食物的美味等級。




除了品嘗美食,每集也會簡單描述一個城市,采訪兩個店主。雖然每個城市的氣質風格迥異,但它們都同樣充滿煙火氣息,每個經營者的價值追求各不相同,但他們都一樣辛勤奮斗,努力堅持,在生存與生活間探尋自己的平衡。
從四川瀘州的藤椒魚米線、爆炒黃辣丁到甘肅張掖的手抓羊肉、炒撥拉,從云南芒市的涮牛肉、綠葉宴到海南的打邊爐、海鮮粥,從山東棗莊的菜煎餅、羊湯到西藏墨脫的石鍋火鍋、門巴菜,觀眾跟隨著“餅叔”的腳步,繼續深入中國三、四線小城,在海島、高原、邊境等各地的小城中尋找飽含地域特色的美食。
米腸子是用羊下水做的一道名饌。新疆盛產牛羊,是我國主要的畜牧業基地之一,新疆飲食以牛羊肉為主,烤羊肉串、架子肉、烤全羊等各種以牛羊肉為食材的美食種類繁多、馳名中外,就是以羊的內臟作原料,也能烹制出鮮香異常的美味來,其中米腸子便是其中的代表。
用大米和雜碎來招待客人,被維吾爾人認為是對客人的一種尊重,原因是他們做的雜碎味道好,風味獨特,做工講究,富有營養,米腸子便是其中之一。米腸子腸糯鮮、肺軟美,羊肚、面筋有嚼勁,香噴可口,是新疆民族風味之佳品。

△喀什米腸子
炒撥拉是山丹縣最有名的一種地方小吃,“撥拉”在西北方言中和“炒”同義。炒撥拉將炒菜和燒烤二者結合起來,避免了燒烤的單調,保留了熱炒的溫度,還增加了豐富性、多變性。
山丹人不僅炒紅了炒撥拉,而且試圖讓炒撥拉這種美食更有歷史底蘊和文化內涵。在當地,有著這樣的傳說:古時候的山丹是兵家必爭之地,扼守著河西走廊的咽喉。公元前121 年,西漢驃騎將軍霍去病就在那里創建了軍馬場,并逐漸發展成了世界上面積最大、歷史最悠久的軍馬場之一。

△張掖炒撥拉
戰時食物短缺,戰馬死后,馬肉都給軍官吃了,剩下的內臟就分給士兵們。在烹飪時就地取材,用幾塊石頭壘個灶,盾牌放在上面就是鍋,戰士們三五成群,圍坐在一起吃。后來這種吃飯方式漸漸被當地百姓學會并加以改良,以牛羊雜為主要食材,再加入洋蔥、番茄等配菜,放在鐵鏊子上炒制,制作成今天的炒撥拉。
棗莊辣子雞的由來,相傳在清朝晚期,臨城縣(現棗莊薛城區)北一個叫徐子華的廚師,曾是清皇宮中御廚,晚年告老在此地開了一家飯館,根據自己多年御廚的經驗心得創造出“辣子雞”這道菜。
棗莊人食雞的歷史悠久,而且較山東其他地區的人嗜辣味,普遍喜食辣子雞。據《史記》描述,遠古時期,魯南蘇北一帶氣溫較高,雨量充沛,長年濕潤,草茂林豐,這里不僅繁衍了大量的野生動物,也非常適合人類居住。成書于明代清代重修的《嶧縣志》對雞的記載在物產略記有:“羽之屬,首家禽,其屬三:雞、鴨、鵝。”《棗莊市志》行業風俗條載:“養雞:主要是主婦的事情。”證實棗莊人普遍養雞的事實古今是存在的。山東人口味雖以咸鮮為主,但棗莊為食辣區。棗莊十菜九辣,辣咸鮮是棗莊菜的靈魂。
坨坨肉是一道彝族居住地區傳統的美食,彝語稱“烏色色腳”,意思是豬肉塊塊。因其每一塊肉的重量均在二三兩上下,成“坨”狀,故名。彝家人吃肉常以大塊肉為快,通過精心烹調后食用。趁肉熱時拌以食鹽,使肉入味。坨坨肉味醇厚、肉質細嫩且鮮美、脆而不綿、肥而不膩,頗有民族之味。

△涼山坨坨肉
彝家有這樣的飲食習俗,大凡有客人到來,主人須讓砧板沾血,現殺牲畜待客方為好客的表現。在他們的飲食觀念中認為,請客人吃飯,用野生動物肉款待,不為請客招待,只屬吃便飯。招待貴客時,主人須以牛、羊板(牛、羊肩骨成扇狀有許多瘦肉的部分)敬贈客人;殺豬者須以半邊豬頭贈送客人;殺雞者就餐時以雞頭敬客(當眾食之)。客人所得牛、羊板等可以帶回去,也可由客人轉贈他人。
藕粉圓子,是江蘇鹽城傳統美食,已有200 多年的歷史。傳統的湯圓都以糯米粉作原料,而藕粉圓的制作可謂獨具匠心。清朝中葉,有位湖垛(今建湖縣城所在地)出身的御廚,精心制作一種帶有民間獨特風味的宮廷點心——藕粉圓子,皇帝吃后大為贊賞。數年后,這位廚師告老還鄉,便將制作藕粉圓子的方法帶回家鄉湖垛一帶,隨之這宮廷點心便在湖垛傳開。
藕粉圓子圓滑透明,富有彈性,柔軟細嫩,呈咖啡色。餡心用藕粉和含甘果肉五仁(桃、杏、棗、瓜子等)為原料,清甜爽口,沁人肺腑。細嚼余香不絕,避肥膩之諱。營養豐富,有健骨益血之功能。建湖、阜寧、羅橋等地辦筵席宴請親朋,常不缺此點。途經建湖的客人,赴宴時,總盼有緣品嘗以飽口福。著名作家巴金率訪問團蒞臨建湖城時,曾品嘗其味,交口稱贊。1958 年江蘇省名菜名點評比中享譽全省。經濟學家費孝通品嘗后,在報刊上撰文評價,稱之為“珍品”。
每天,有接近300 萬餐飲業從業者在為廣大食客服務。每一場的美食盛宴,都是這個偉大時代里的一場奮斗。當夜幕降臨,華燈初上,喀什的天空炊煙裊裊,潮州的街頭搭起爐灶,霞浦就像是剛剛蘇醒,大涼山的空氣中都是辣椒的味道。這些美麗的小城,構成了奮斗中國的脈絡。這里我們能看到最真實的人們,最真實的故事。這是每一個小城奮斗者的故事。這就是中國人自己的深夜食堂。

△鹽城藕粉圓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