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愛萍
紫砂壺是具有幾百年悠久歷史的中國傳統藝術形式,它的誕生雖然要晚于一些陶瓷藝術,但憑借獨特的實用功能發展迅速,在人們心中占據著重要的地位,這也反映出中國人對美的追求和對茶道文化的喜愛。進入新時代以來,創新成為紫砂壺創作的關鍵詞,提示了紫砂壺發展的方向。此件《念》有著古典、沉靜的氣質,在造型設計上有著明顯的創新特色,在主題中包含著獨特的文化意境。本文將從作品的創新特色入手進行分析,主要探討作品對傳統與創新之間的完美結合,探討作品的內涵,以揭示紫砂壺藝術的創新價值。
創新在紫砂壺的創作、發展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尤其是進入新時代以來,各種藝術形式都十分注重創新,以彰顯時代特色,更好地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審美需求。紫砂壺在當代是極具活力的藝術形式,幾乎是家喻戶曉,這種特征也決定了紫砂壺創作必須重視創新,在創新中展現傳統魅力,彰顯藝術底蘊。
此件《念》的主題十分朦朧,也正是因為這種朦朧給予了創作者極為廣闊的表現空間,也為欣賞者留下了豐富的想象空間,在創作者與欣賞者的聯動中完成了藝術構建。此壺在泥料的選擇上崇尚古典。創新并不意味著要徹底打破傳統,而是要充分利用傳統的優勢。[1]紫砂壺的泥料是最具特色的,創作者選擇的是在紫砂壺藝術中十分經典的紅色泥料。此泥燒制后呈豬肝色,色彩醇厚、均勻,顏色深沉、大氣,極具高貴之感。此壺中并無任何裝飾,于是泥料的魅力便被放大了。創作者對泥料的制作可謂精益求精,將泥料調和得十分細膩,并對壺體進行了一定的打磨,使壺體表面光滑干凈,盡顯紫砂光器的藝術品質。

在造型上,作品呈現出合歡壺的姿態。合歡壺是紫砂壺藝術中的經典款式之一,此壺模仿大镲制成,取“合則歡”之意,包含著吉祥意義。[2]作品的主題“念”包含著思念之意,因此采用合歡壺的造型是十分合適的。壺身分為上下兩個部分,均是圓潤飽滿。上部壺身的弧度更加圓潤,壺蓋已經與壺身之間完美融合成一個整體。壺身下部的線條則更加硬朗一些,與上部分壺身的氣質明顯不同。與傳統的合歡壺造型相比,此壺的造型呈現出變奏之美。創作者只是借鑒了合歡壺的基本結構,而并未完全仿造,通過調整上下壺身的結構呈現出藝術個性。
壺嘴鑲嵌在壺身一側上部,呈上揚狀,線條短促,壺口圓潤。把手是此壺最具創新特點的部分。紫砂壺的把手分為端把、橫把與提梁三種形式,此壺采用的仍然是端把形態,特點在于調整了鑲嵌的位置,并將把手與壺鈕同構起來。把手為半月型,鑲嵌在壺嘴對側的壺身上,它是以一種傾斜的姿態呈現在壺身上的,其弧度與壺身的弧度相呼應。壺鈕的造型與把手其實是一致的,只不過更加小巧,并且與把手是“鏡像”的。壺鈕與把手的線條是可以連貫起來的,又構成一個完整的造型。這一壺鈕與把手的設計十分巧妙,創作者并未將壺鈕與把手看成是單獨存在的部分,而是認識到它們在結構上的聯系,以十分簡潔的形態呈現出創新特征。從此壺的設計可以看出紫砂壺的創新未必是要做到獵奇或是繁瑣,僅僅是通過簡單線條的巧妙組合與結構的變化便可以呈現出創新特點。
紫砂壺的創新一方面是展現紫砂壺藝術發展到新的時代所呈現出的全新面貌,另一方面也是再次強調紫砂壺傳統魅力的過程。從此件《念》來看,創作者在泥料與造型上均呈現出鮮明的古典特征,可見此壺的創新是建立在優秀傳統之上的。創作的主題“念”繼承了合歡壺的內涵,一是表達了吉祥文化的內涵,二是強調了對紫砂壺工藝傳統的重視。此壺是一件充滿文化意境的作品,一個“念”字配合巧妙的造型便可引發人們無限的思考。創作者立足于優秀傳統根基,大膽地在結構上進行創新,體現出紫砂壺的傳統之美與結構之美,揭示了新時代紫砂壺創新的特點:以古典的氣質配合創新的造型,表達紫砂壺藝術的多樣價值。
綜上所述,此件《念》是一件具有創新特色的紫砂壺,創作者繼承優秀傳統,嚴格遵守紫砂壺的工藝標準,在結構上進行了創新,為紫砂壺藝術的創新提供了新的思路。紫砂壺的創新要正確處理好傳統與現代之間的關系,要擅于挖掘傳統藝術元素,并通過巧妙的組合方式完成全新的構建,這樣才是紫砂壺藝術所需要的創新,才能展現出新時代紫砂壺藝術的創新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