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冬, 馬 超, 魯宗元,張錫禎
(天津中車機輛裝備有限公司,天津 300232)
在無縫鋼管的制造過程中,導板是軋鋼廠軋制型材過程中具有導入坯料和護衛作用的部件,是軋鋼生產中必不可少的裝置。無縫鋼管穿孔導板是控制穿孔荒管的外徑和防止震動的關鍵部件,同時也是重要的安全部件,是軋鋼生產中不可或缺的關鍵零部件[1,2]。因其工作條件極其惡劣,需要承受高溫、重載、強摩擦和冷熱反復等多種嚴酷條件的作用,因此穿孔導板的材質選用綜合性能較好的鑄造高合金鋼。但是該鋼種在鑄造過程中存在金屬液流動性差、收縮比較大、易形成縮孔和縮松等問題,制造和質量控制的難度都很大,在以往的生產中也發生過合格率過低的問題。為了保證穿孔導板的鑄造質量,提高良品率,降低生產成本,必須嚴格控制生產工藝,并找到適合其鑄造特性的鑄造方法。為此有必要通過工藝試驗的方式對其生產的關鍵點進行研究。
本文的研究對象為210 型穿孔導板,該型號穿孔擋板長740 mm,寬230 mm 左右,厚度由55 mm 過度到90 mm 左右,具體結構見圖1 所示。該鑄件總重約98 kg,形狀復雜程度不高,起模方便,無須砂芯。但是此件存在多曲面、斜面、不規則的結構特點,且分型面是斜面而不是直面,因此分型面的選擇也比較困難。

圖1 210 型穿孔導板實物圖
由于210 型導板的結構復雜程度不高,但需要進行多品種的大批量生產,因此更適合手工造型。為提高鑄件質量,選擇表面干型鑄造工藝,該工藝是在濕型鑄造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種先進工藝,與濕型相比其表面層強度高、濕度小,在澆注質量較大的鑄件時不易產生氣孔、粘砂和沖砂等,可節省烘爐工序,節約燃料和電力,縮短生產周期,改善勞動條件[3]。
導板表面要求光潔,尤其是導板的圓弧面為工作面,鑄造后不再進行機械加工,只能依靠人工修磨;同時為保證強度,要求鑄件內部無夾砂、氣孔等缺陷。為保證鑄件表面的光潔度,同時考慮生產成本,制作型砂時采用了復合工藝,模具表面覆蓋一層20 mm 厚的650 酚醛樹脂砂,其余位置填充水玻璃砂,具體的配砂工藝見表1。

表1 復合工藝型砂的配砂工藝
型砂制作完成后,在砂型表面涂刷涂料,這樣可以顯著提高鑄件表面光潔度,有利于保證鑄件尺寸精度,防止鑄件砂眼的產生,同時較為光潔的鑄造表面減少了后期對工作面的人工修磨量。
鑄件的澆注位置是指鑄件在鑄型中所處的位置,澆注位置選擇的正確與否,對保證鑄件質量、簡化造型工藝等都有重大影響。在鑄件澆注位置的設計中應遵循鑄件質量要求高部分朝下的原則。基于上述原則,將導板的工作圓弧面設置于下型,充型過程中液體金屬中的非金屬夾雜物和氣體上浮,有利于保證工作面的質量。由于導板的加工面位于上型的頂面,該頂面由兩個大平面構成,鑄造過程中夾雜物的上浮很容易在該位置造成氣孔、夾雜等缺陷。同時為提高鑄件質量,減少鑄造缺陷,在制模過程中適當增加加工余量。
由于導板的厚度從一端向另一端逐漸遞增,最厚部分位于一側端部附近,因此可以按照順序凝固的原則設置澆注系統,盡量將氣孔、夾雜等可能發生缺陷的區域集中在冒口內,獲得組織致密的高質量鑄件。
澆注系統采用開放式系統,該澆注方式的鋼水流動平穩,金屬受氧化程度低。將冒口和澆道設計在一起,鋼液直接從冒口中引入,可以在提高補縮效果的同時降低勞動強度。在其中間較厚部位局部采用冷鐵控制溫度梯度,同時保證暢通的補縮通道,以此實現順序凝固。
由于該穿孔導板自身形狀近似一個由厚到薄的楔形體,為了控制溫度梯度,保證補縮通道的暢通,在最厚的位置用冷鐵對鑄造過程中的溫度場進行控制[4]。為保證工作面晶粒的粗化,在下圓弧面設置兩塊圓弧型間接冷鐵1#、2#。同時,在加工面左右對稱布置方塊冷鐵3#、4#和5#各2塊。
為使型腔和鋼水中的氣體順利排出,提高鑄件質量,在上模共設立3 條排氣道。同時,為了減少型砂的發氣量,需要嚴格控制650 樹脂加入量(≤3%)和水玻璃砂的水分含量(4.2%~4.5%);對砂型刷完涂料后進行表干;對鋼包烘烤到位。
冒口的尺寸設計根據比例法確定[5]:
式中:D 為冒口根部直徑,單位mm;d 為熱節圓直徑,根據實際結構設計為90 mm;c 為系數,這里取1.5。
計算可得,冒口根部直徑為135 mm。
根據相關文獻的推薦值,按式(2)和式(3)分別計算冒口頂部直徑D1和冒口高度H[6]:
計算得到D1=162 mm,H=283 mm。
綜合以上內容,最終確定210 型穿孔導板的鑄造方案,見圖2。

圖2 210 型穿孔導板鑄造方案示意圖
為提高鋼水的流動性,澆注系統采用傾斜澆注的方式。該方法有利于金屬液在重力作用下的流動,能夠提高重力補縮效果,有助于鋼水快速充滿型腔,同時減少金屬液在型內上升過程中對大表面的熱輻射時間,盡可能避免夾砂缺陷的產生。經多次實驗,證明將傾斜角度設置為7°為最佳,具體的傾斜方式見圖3。

圖3 澆注系統傾斜角示意圖
澆注速度為關鍵的工藝參數,過快的澆注速度不利于排氣和補縮,過慢的澆注速度則容易使鑄件產生冷紋和沖砂現象。澆注速度q 按式(4)確定:
式中:Q 為重量,210 型導板為150 kg;n 為注孔個數;τ 為澆注時間,單位s。
經過反復試驗,發現將澆注時間控制在每型12~15 s 范圍內最為合理。那么需要將鋼水的澆注速度控制在(10 ~12.5)kg/s 為宜。
在高溫環境下,金屬的破斷往往沿金屬晶粒間界發生,那么如果能夠將晶粒體積控制的較為粗大,則可以減少晶界數量,提高材料的高溫強度[7,8]。穿孔導板屬于高溫耐磨件,因此在其鑄造過程中希望獲得粗化的晶粒。在一定范圍內,澆注溫度越高意味著可以獲得晶粒越粗大的鑄造金屬組織。經過實驗,發現將澆注溫度控制在1580~1600℃得到的金相組織最為有利。
對于鑄鋼工藝,如果開箱過早,會導致鑄件更易產生裂紋。經實驗,發現最少需要在澆注10 h后開箱才可以滿足質量穩定性的要求。此外,從澆注到開箱的時間越長,對晶粒的粗化也越有利。
根據上述工藝試生產了一批210 型穿孔導板,生產的產品實物經人工少量修磨后的狀態見圖4。

圖4 試生產的210 型穿孔導板實物
對該批次產品進行質量檢查,檢查方式為表面檢查、尺寸檢驗和超聲檢測。檢查結果表明,該批次產品表面光潔度高、平整度好、尺寸精度達到了圖紙要求,鑄件內部無夾砂、氣孔等缺陷。該批次產品一次合格率為100%,說明設計的鑄造工藝達到了生產要求。
根據210 穿孔導板特有的結構設計了一套適用于210 穿孔導板的鑄造工藝,并對澆注系統、冒口、冷鐵、造型、熔煉等工藝參數進行了優化組合,確定了澆注過程中的傾斜角、澆注速度、澆注溫度和開箱時間等關鍵參數。通過產品試制和檢驗,說明該工藝可以完全滿足生產質量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