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小莉
傳統的書面作業從知識到知識,強化的是知識的鞏固,缺乏情感的體驗、能力的提升和創造力的培養。“經歷作業”是相對于傳統的書面作業而提出的,是指學生完成各科具有實踐性、開放性、經歷性的作業任務。在減輕學生過重作業負擔的背景下,探索設計輕負優質的“經歷作業”具有重要意義。因此,筆者通過設計幾種形式的語文經歷作業,讓學生在充滿變化、新穎有趣的經歷作業中豐富學習體驗,將基本方法和技能“內化于心,外踐于行”,提高語文核心素養。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 年版)》提出“語文課程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探究型作業是指學生獨立探究問題、獲得自主發展的一種作業形式,探究的過程其實就是學生親身經歷、親身體驗的過程。學生在參與發現和體驗中,激活自己的探究興趣,提升自己的探究能力,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筆者在設計統編語文教材八(下)《小石潭記》一課的經歷作業時,給學生印發了柳宗元的另外兩篇文言作品《始得西山宴游記》《鈷鉧潭西小丘記》,讓學生探究柳宗元山水游記的特色。這樣的經歷作業不僅能強化學生的基礎知識,還能讓學生對文言知識進行舉一反三的運用,又能讓學生對文章主旨、情感進行探究體驗。學生在這樣由讀到讀的舉一反三中,不斷親歷文言的詞句之美,從而學會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有效解決問題的方法。這樣的素養是終身“帶得走”的。
學生從讀到寫之間存在一定的認知斷層。探究型經歷作業能夠幫助學生消弭從讀到寫之間的認知鴻溝。教師引領學生變換單純讀的方式,讓學生由讀到寫,加深對文本的理解,實現言語能力的生長。
統編語文教材九(上)第一單元是現代詩歌單元,單元目標任務三是詩歌創作。筆者班上有學生自創了一首小詩:生命呵,是一個無止息的圓環——生即是死,死即是生/生命呵,是一個無止息的圓環,他一個人,走過一站又一站的路——黑暗的,光明的,且不知何時是盡頭,在人生路上徘徊,或成功,或失敗,活著,死去/生命的下一站,是遠方與未來,是結束與幸福,是開始與嶄新,是生與死的輪回,正如一首樂曲的尾聲,恰是下一章的前奏……
學生將已有的閱讀感悟內化為創作能力,在創作中加深對詩歌意象、語言、藝術手法的理解,實現從讀到寫的能力升華。這體現了經歷作業的探究性、實踐性,是對作業布置提質增效的有效嘗試。
學生對所有的新知識進行再創造,使其納入自己的認知結構中,才可能使其成為有效的知識。教師在設計探究型經歷作業時,可以讓學生主動參與練習的設計。
偶見
[明]徐禎卿
深山曲路見桃花,馬上匆匆日欲斜。
可奈玉鞭留不住,又銜春恨到天涯。
針對這首簡單的古詩,筆者讓學生設計一道古詩鑒賞題。學生們呈現出各類題目:山回路轉時,鮮艷的桃花忽然映入眼簾,詩人為什么沒有駐足觀賞?詩中的“留不住”指留不住什么?這首詩的詩眼是什么?……學生出題時,必然會思考該提供什么樣的答案,鞭策自己深入思考,對各類問題弄懂弄通。這樣可以變枯燥無味的被動練習為主動學習,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語文實踐內涵的核心是什么?語文的學科性質決定了識字、閱讀、習作、口語交際是最基本的語言文字實踐。肖川在《名師作業設計經驗》中說道:“教師比較注重的讓學生進行采集創編、現場演說、調查訪問、考察探究和實驗操作等都是實踐型作業。”實踐型經歷作業是幫助學生進行語言文字應用的有效載體,學生通過實踐活動能夠提高能力和素養。
筆者在執教統編語文教材七(上)《紀念白求恩》一課時,引導學生思考:遇到非正義事件時是否該奮不顧身舍己為人?筆者發現學生們都知道維護正義是每個人的道德和責任,但是他們卻對“非正義事件發生在身邊時要怎么處理”產生了意見分歧。比如,當發現社會青年欺負小學生時,有人認為應該勇敢阻止,奮不顧身伸張正義,有人則認為首先要保證自己的安全。因此,筆者特地在班級組織小型辯論會,讓學生自由表達觀點,互相討論,擦出思維的火花。對于這項作業,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很高,并且在整個實踐過程中,他們的表達能力、邏輯思維能力都得到了提高。
統編語文教材七(下)《老山界》一課主要講述了紅軍在翻越老山界的過程中所遇到的艱險。筆者在設計這篇課文的作業時,延展了學生的學習空間,增加了學生語文實踐的機會,比如帶領學生去烈士陵園掃墓,尋訪革命老兵,聽他們講述過去的戰斗經歷,讓學生加深對這段偉大歷史的認識,體會到今天美好生活的來之不易,培養了愛國情懷。
“互聯網+”型經歷作業是教師以互聯網為載體,為學生創建即時創造、交流、展示的平臺,形成一個高緯度、社會化、網絡化的智慧育人空間。我們可以利用“互聯網+”型經歷作業豐富作業形式,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開闊學生的閱讀視野,從而提高學生的審美鑒賞力與創造力。
統編語文教材九(上)《我愛這土地》的作者因滿懷對祖國的摯愛和對侵略者的仇恨寫下這首詩歌。筆者讓學生自行配樂朗讀后,發送音頻至QQ 群或者微信群,隨后對學生的朗讀作品進行點評,并將優秀朗讀作品在全班分享。這樣不僅能提高作業效率,還能在用音樂渲染意境后加深學生對詩歌的理解,讓學生形成人文情懷和審美情趣。
統編語文教材八(上)《蟬》節選自法布爾《昆蟲的故事》中“蟬的地穴”“蟬的卵”兩部分。學生對課文中介紹的蟬建造地穴的過程、成蟲產卵孵化、幼蟲羽化等知識,幾乎都未曾有過形象的感知。因此,筆者利用虛擬現實技術制作了生本化的“教學軟件”專題學習網站,將蟬的生活習性、成長演變過程還原成一個虛擬的情境,讓各學習小組成員戴上3D 眼鏡,以不同的身份進入虛擬世界,體驗在地下黑暗環境中生活的感受,真切體悟經歷長久的地下生活之后才有短暫的地面歡愉這一生命哲學,從而理解《昆蟲記》“以人性觀蟲性,以蟲性反觀人性”的意義。
筆者在作文指導過程中要求學生先將作文上傳至班級共享的自媒體平臺。接著,每名學生通過自媒體平臺閱讀其他學生的作品,并留下點評意見,進行作文升格。然后,升格作文被發至學習小組的共同學習區域,由小組成員繼續打磨。在此過程中,每個小組成員都要提出二次升格的意見。最后,二次升格后的作文被發至學校微信公眾號以及“我文我秀”等受眾更廣的作文平臺,接受更多讀者更多元的點評。
以上幾種語文經歷作業是筆者在教學實踐中的有效嘗試。它們都有別于傳統的書面作業,不僅能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學習習慣,提高學生的品德修養,而且能讓學生的素養培養自然而然落地生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