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曉羚
(山東藝術學院 戲曲學院,山東 濟南 250399)
我國戲曲文化已經經過了幾百年的發展,但在當前的新媒體背景下,受歷史、社會以及經濟等多種因素的制約,戲曲藝術的發展遇到了一系列問題,尤其是在戲曲文化的傳承和保護上,許多問題亟需我們深入研究,采取有效的解決措施,保護和傳承那些經典的戲曲劇目和表演藝術[1]。本文首先指出新媒體背景下傳承與保護戲曲文化的意義,然后指出其中存在的問題,最終提出相應的改善對策。
在當前的社會經濟發展背景下,新媒體技術被人們運用到各個方面和各個領域,新媒體文化的發展也涉及方方面面,不僅影響著人們的日常生活和學習交流,還影響著人們的工作和發展等。戲曲文化的傳承和發展歷史已經很久,主要受眾人群是中老年人,無法吸引很多的年輕人。實踐表明,通過合理運用新媒體技術,可以充分發揮網絡信息技術的文化傳播和宣傳作用,提升戲曲文化的傳承和保護效率,消除以往傳統戲曲文化表演中的不良因素,利用新媒體路徑,將戲曲文化傳播得更遠,使其影響力更強。
如今,我國的新媒體形式非常多元,在合理運用新媒體技術的基礎上,我們可以更好地對戲曲文化信息和資源進行整合,實現真正意義上的文化數字化發展。在對我國傳統戲曲文化進行技術整合和歸納之后,就能夠起到良好的保護戲曲文化的作用。例如,針對我國戲曲文化發展歷史,我們可以合理運用新媒體數字技術,將優秀和典型的戲曲以數字化的形式呈現出來,為人們提供可以在線觀看和下載保存的作品,使大眾通過多種途徑了解戲曲文化[2]。此外,實現戲曲文化的數字化展示,還可以給予其最有效的傳承和保護。
在部分大眾的眼中,我國戲曲文化和表演產品并不和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甚至有些脫軌。在這樣的情況下,要想實現戲曲文化的現代化創新和發展,必須注意結合時代發展要求,科學應用新媒體文化傳播渠道,實現傳統戲曲文化和現代新媒體文化的協同發展,在弘揚和傳承傳統戲曲文化的同時,促進創意戲曲文化產業的可持續發展。例如,基于傳統戲曲劇情和角色,創新和推出當代戲曲動畫片,能在一定限度上吸引年輕人,尤其是青少年,進而推動戲曲文化在更大范圍內的宣傳和保護[3]。
我國傳統戲曲包含的文化知識和資源十分豐富,不僅涉及文學知識、音樂藝術文化、說唱文化,還包含雜技藝術、舞蹈文化等,是多種文化的融合體,也是我國傳統文化體系的重要內容[4]。我們要想通過觀看戲曲獲取知識,必須具備豐富的背景文化知識,比如了解相關的歷史典故,且要有較強的文化欣賞能力。戲曲表演的內容和形式也是多樣化的,欣賞者必須花費時間和心思去了解,但在如今的現代化快節奏社會,人們往往沒有什么耐心來深挖戲曲文化。如今的線上娛樂節目形態很多,戲曲表演往往跟不上人們的愛好變化的速度,且戲曲表演時間長、內容相對枯燥,受眾往往是中老年人。與此同時,傳統戲曲表演角色說的語言大多是方言,導致很多人聽不懂,不利于受眾的增加。如今,人們比較喜愛看短視頻、直播等有趣的內容,也比較喜歡聽帶旋律的音樂,傳統戲曲必須實現創新,才能讓更多的大眾感興趣,實現戲曲文化的傳承和保護。
一方面,我國傳統戲曲在唱腔、音調以及節奏等方面,都不大能吸引年輕人的興趣,戲曲唱腔雖然比較古典,但是,由于唱腔常常較長,無法廣泛激發年輕人的觀賞興趣,且戲曲唱詞復雜,不太容易理解,很多戲曲都是通過唱詞敘述歷史事跡,如果受眾沒有足夠豐富的理論知識儲備和較高的欣賞水平,就無法掌握戲曲的內在含義[5]。欣賞我國傳統戲曲也需要受眾感興趣,但年輕人喜愛學習多媒體文化,喜歡看現代電影和電視劇等,沒有基本的戲曲欣賞基礎,也沒有被戲曲文化環境氛圍熏陶,讓他們愛上戲曲文化比較難。如今,真正喜愛傳統戲曲表演的都是中老年人,但這些人也在逐漸消失,最終喜愛戲曲文化的人會逐漸減少,戲曲文化可能最終消亡。在這樣的情況下,進行戲曲文化表演形式創新變得十分迫切,這是促進戲曲文化傳承和保護的必經之路。
另一方面,如今我國戲曲文化的傳播模式比較陳舊,沒有實現現代化創新,也不能激發更多受眾的興趣。在新媒體發展背景下,人們大都喜歡玩手機,或者進入一些娛樂場所,這就導致人們了解和學習戲曲文化的機會較少,阻礙了我國戲曲文化的傳承。傳統的戲曲已經吸引不了年輕人的興趣,而戲曲藝人大多年紀較大,他們更多欣賞的是現場表演,在新媒體背景下,我們基于網絡技術傳播戲曲文化是必要的,但很多戲曲藝術從業者不會運用網絡渠道學習戲曲文化和傳承戲曲文化,就算有些人會拍短視頻,也不會進行后期剪輯和運營,導致戲曲文化網絡傳播受阻。多媒體網絡信息平臺,比如抖音、快手短視頻等,都是重要傳播渠道,具有較強的靈活性,深受人們喜愛,但很多戲曲藝人并不懂得如何有效利用。戲曲表演對于表演者的要求很高,表演者必須有足夠多的練習時間,且要了解其內部情感內涵,這是一大考驗。如今的很多藝人都沒有時間投入練習,也不肯吃苦耐勞,學習回報自然很少[6]。這導致戲曲文化的忠實愛好者和學習者只減不增,無法實現戲曲文化的大范圍傳承和有效保護。在新媒體背景下的網絡平臺,我們很難看到戲曲文化表演,出現這一現象的根本原因是戲曲文化傳播力度不夠,且真正有時間和耐心欣賞長時段的戲曲文化表演的人很少,導致戲曲文化傳播和保護出現問題。
我國戲曲文化表演對表演藝人的要求很高,尤其是在現場表演中,如果藝人表演不到位或者錄像師錄像不到位,就算有完整的戲曲表演,也達不到預期的播放效果,導致觀看表演的人減少。一部分戲曲表演攝影師和燈光工作者并沒有真正了解戲曲劇情,無法選擇最合適的燈光,無法將戲曲角色形象地表現出來,最終導致拍攝畫面模糊,無法傳遞戲曲角色的精氣神[7]。因此,作為戲曲文化攝像師和燈光師,必須不斷學習戲曲文化知識,了解戲曲劇情,不斷提升自身的專業技能和素質,在具體拍攝的時候,要抓住細節性問題,將戲曲角色的特點和劇情生動地展示出來,吸引更多的受眾,不斷壯大學習、欣賞、傳承和保護戲曲文化的隊伍。通常來說,在新媒體背景下,在三小時左右的時間內,就可以將戲曲文化編排成一個戲曲故事。在這個過程中,人們可以獲取豐富的戲曲文化知識,且將戲曲中的正能量傳達出來,幫助人們形成正確的三觀,即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在新媒體背景下,人們的業余生活變得越來越豐富,無論是微信和微博,還是快手、抖音等,都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很多樂趣。作為戲曲制作人員和文化傳播者,可以合理運用這些新媒體平臺和軟件,做好戲曲文化傳承、宣傳和保護工作。作為戲曲文化表演管理者,則可以合理創設專門的戲曲文化表演和宣傳網站,使人們可以隨時隨地查找和學習戲曲劇目。在新媒體網站上,我們可以有效創建戲曲文化教學模塊和欄目,上傳經典的戲曲文化教學視頻,使人們可以即時感受戲曲文化的魅力[8]。制作戲曲文化網站的時候,要注意科學分類戲曲內容,將戲曲類別、適合的受眾以及受眾喜愛度等當作主要劃分標準,也可以根據受眾的需求創建新媒體戲曲文化部門,重點宣傳戲曲文化設計內容、角色造型及配樂等,實現多種元素和內容的公開化傳播,使人們直觀了解戲曲藝術創作過程,激發欣賞興趣,擴大戲曲文化的傳播范圍,增強其影響力。此外,我國相關部門還可以合理運用新媒體網絡平臺,在一些社區、公共娛樂場所和高校開展戲曲文化競賽,選拔優秀選手,為他們頒發證書和獎品,給予他們專門的榮譽稱號。學校也要專門設置一些與戲曲文化學習有關的課程,使更多的學生了解和學習戲曲傳統文化知識。教師要為戲曲專業的學生講解戲曲知識,引導學生分組協作,再現經典戲曲橋段。此外,也可以從公園戲曲文化宣傳入手,開展公益性的戲曲文化教學活動,豐富中老年人的戲曲業余生活,這些都是傳承和保護戲曲文化的有效途徑。
在新媒體背景下,傳承和保護戲曲文化的主要成員是演藝工作者以及一些管理者,我國政府和有關部門必須給予這些主體一定的支持,健全相關獎賞機制。具體來說,對于這些戲曲表演團隊,必須設定最低工資,給予他們資金保障和鼓勵,并優化他們的績效和待遇,結合戲曲表演藝人的具體表演技能和素質,做出綜合評估,不斷健全績效評價制度[9]。與此同時,要嚴格遵循多勞多得、優勝劣汰的獎懲原則,時刻以高標準要求他們。此外,還要注意營造良好的戲曲演藝工作氛圍,產生較強的示范效應,基于新媒體平臺,使演藝人員相互學習和交流合作,共同發展和完善自我。如果有人要離職,必須提前提出申請,提前引入高素質人才,避免出現職位空缺。團隊內部必須不斷建立健全監督機制,形成優勢互補效應,打造出綜合素質足夠高的戲曲文化人才隊伍。
在日常生活中,很多人都喜歡看時間短、內容豐富的視頻,但戲曲文化表演的時間往往很長,有的甚至長達幾個小時,這會導致人們出現嚴重的視覺疲勞感,戲曲文化表演和現代人,尤其是年輕人的日常生活特征不契合。上面已經提到,現代人的生活壓力不斷增加,生活節奏越來越快,業余時間很少,沒有耐心看長視頻,更沒有興趣了解戲曲文化的內容。但是,作為我國國粹文化的戲曲文化,其內涵比較豐富,戲曲表演者妝容也很精巧,服飾多元,唱腔和表演都非常精彩,值得我們每一個人傳承與保護[10]。要想大范圍宣傳和保護戲曲文化,就必須通過科學運用新媒體技術,不斷調整和創新戲曲文化傳播模式,符合社會發展要求,滿足人們的內心需求。例如,我們可以單純選取和設計戲曲表演片段,在優化受眾觀看效果的基礎上縮減內容,使更多的人有興趣欣賞戲曲表演,實現戲曲文化的有效傳承和保護。
綜上所述,戲曲文化是我國傳統文化內容之一,也是我國文化和外國文化相融的一大橋梁。在新媒體背景下,我國戲曲文化傳承和保護的途徑更加豐富,表演便利性也逐漸提升,我們必須合理運用新媒體技術,在保留經典戲曲文化內容的基礎上增加現代化流行元素和創新性內容,不斷創新戲曲文化表演模式,切實增強戲曲文化的競爭力,加強戲曲文化的傳承和保護,促進我國戲曲文化的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