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希銘 張國慶
后疫情時代居家健身可持續發展思考與展望
滕希銘 張國慶
(吉林師范大學,吉林 四平 136000)
群眾體育是我國體育事業發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隨著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措施調整,對我國國民體質提出了嚴峻的挑戰,提升國民體質愈加關鍵。文章通過文獻資料、統計分析等方法進行邏輯論證,梳理當前居家健身存在的問題,理清影響居家健身可持續發展的因素。研究發現:當前居家健身存在受家庭空間限制、擾民、缺乏有效指導與反饋等問題。由此,提出三點建議:(1)加強體育資源建設,完善公共服務體系;(2)增強鍛煉意識,激發內生動力;(3)發揮互聯網優勢,為居家健身服務,以期對我國群眾體育的長效發展提供切實有效的發展路徑,提高人民健康水平。
后疫情時代;可持續發展;居家健身;思考與展望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當今群眾體育意識不斷增強,近年來,受新冠疫情影響,我國國民整體的身體素質和免疫能力面臨著嚴峻的挑戰,在沒有針對性可治療藥物的情況下,體育活動可以在后疫情期間發揮提升免疫力、調節身心狀態等重要的作用。隨著國家防控措施的調整,對新冠病毒感染實施“乙類乙管”,為避免短時間內大規模感染,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少外出、多居家”。但是為增強自身抵抗力,提高免疫力與調節身心狀態,適當的體育運動必不可少。于是,民間自創的各類家庭體育健身方式層出疊現,家用體育健身器材如動感單車、龍門架等更是涌現了一波購買熱潮。業內人士表示,與體育發達國家相比,中國家庭體育的發展還處于初級階段,但此次新冠肺炎疫情卻推動了我國家庭體育的興起,豐富了家庭體育生活,提高了體育意識、改變了對體育的看法,從而營造了良好的家庭體育氛圍[1]。
2022年12月26日國家衛生健康委發布公告,經國務院批準,自2023年1月8日起,解除對新型冠狀病毒感染采取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規定的甲類傳染病預防、控制措施;不再納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境衛生檢疫法》規定的檢疫傳染病管理。當前,我國疫情防控進入新階段,面臨新形勢、新任務,工作重心從“防感染”轉向“保健康、防重癥”[2]。這對國民的身體素質和免疫能力都提出了嚴峻的挑戰,雖然體育活動在各方面都受到了一定的沖擊和影響,但也看到人們對體育活動的新需求,為體育未來的發展帶來了新的機遇。基于以上原因,本研究通過文獻資料法、邏輯分析法、對比研究法及統計分析法,調查與梳理當前居家健身中存在的問題,理清影響居家健身可持續發展的因素,以期為居家健身更好的發展及政府相關部門做好治理和服務提供理論借鑒和實踐指導。
為了滿足疫情期間廣大人民的健身需求,國家體育總局辦公廳下發了《關于大力推廣居家科學健身方法的通知》,倡導居家開展科學健身活動。由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指導,中國健康教育中心編寫的《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健康教育手冊》中,倡議疫情傳播期間以個人居家鍛煉為主,每周至少運動3次,累計運動時間在150分鐘以上[3]。國家體育總局體育運動科學研究所提供了一套《體育居家鍛煉(全年齡方案)》,號召家長和孩子一起居家鍛煉,在方案中專門在第四部分注意事項中介紹了運動中要注意的問題[4]。國家政策的倡導,為居家健身提供了極大的支持與理論依據。
2022年12月,中國工程院院士鐘南山在全國高校抗疫講座時表示:“中國人口基數很大,如果短時間內大規模感染不僅影響正常生活秩序,更有可能導致新的變異株出現。”這雖然導致居民的戶外體育活動受到了影響,大眾體育賽事的舉辦受到制約。在疫情擴散較為嚴重的地區,未感染居民的活動范圍甚至直接限制到了家庭之中,為居民進行體育活動帶來了些許的不便。
不同的體育參與動機會對體育行為產生不同的效果,健康需求與體育興趣是人們體育參與的主要動機之一[5]。《“健康中國 2030”規劃綱要》提出,2020 年經常參加鍛煉的人數達到4.35億人[6]。在國家政策支持、居民健身意識和收入水平提升的背景下,人們對于健康十分渴求,部分居民在非疫情期間就養成了較好的到戶外或者健身房進行體育鍛煉的習慣,受疫情影響,活動范圍受到了限制,于是許多家庭紛紛“因地制宜”,充分利用現有的條件進行體育鍛煉,滿足自身體育鍛煉的需求。平時體育鍛煉較少的人群,在疫情期間也進行相應的體育活動,達到強身健體、增強抵抗力的目的,特別是家庭體育鍛煉方面,有良好的代際傳遞效應,促進家庭和睦。
2020年初疫情爆發至今,智能終端的普及以及互聯網的迅猛發展為居家體育鍛煉提供了大力支持。國家體育總局、中國體育科學學會等各個團體充分利用微信公眾平臺、騰訊視頻等,制作體育鍛煉專輯、拍攝健身指導視頻,相繼進行太極拳、八段錦等居家鍛煉文章與視頻的推送,豐富了體育學習視頻。此外,人們也可以在淘寶、京東等互聯網購物平臺下單健身器材。Keep、咕咚等一系列手機健身教學應用(APP)推出在線健身指導課程供消費者選擇,受到廣大人群的喜愛。北京體育大學、上海體育學院等高校充分利用自身優勢在快手、抖音等直播平臺在線進行科學有效的居家體育鍛煉指導。互聯網平臺的大力支持,為居家健身的科學普及與發展提供了積極的影響。
競技體育和群眾體育全面發展是“全面體育觀”的內在要求。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要“促進群眾體育和競技體育全面發展”。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體育強國的基礎在于群眾體育”[7]。隨著群眾體育的不斷推進以及各體育團體的指導,居家健身的鍛煉形式多種多樣,且呈現年齡段特征和性別特征。總體來講居家健身方式主要有有氧運動、力量練習、柔韌練習、綜合練習等,具體到體育鍛煉的方式,跳繩、啞鈴、跑步、健身瑜伽等兼而有之。對于青壯年來說,男性多注重力量性練習,女性更多注重柔韌性練習,體能練習兼而有之。對于老年人來說,活動強度不宜過大,多進行的是傳統體育項目的鍛煉,如太極拳、八段錦等健身氣功,既鍛煉身體,又可以修身養性,延年益壽。
在疫情期間,人們活動時間相對較為自由,居家隨時隨地即可鍛煉。隨著國家政府與全體國民的不斷努力,復工復產的持續推進,逐步恢復到正常的工作周期中去,居家鍛煉的時間也變得較為固定,一般為上班前和下班后,以及周末的休息時間。運用中午休息時間進行體育鍛煉的人群較少,部分企事業單位會在上午或者下午工作間隙組織員工進行工間操,保證體育運動量。
在疫情防控初始,特別是疫情嚴重地區,居民按照防控要求須居家不得外出,只能在家庭范圍內進行合理的體育鍛煉。但隨著進入后疫情時代,人們的活動范圍逐漸擴大,回到正常的生活節奏之中,參與廣場舞、太極拳等戶外體育運動的人數逐漸增加,相應的戶外體育活動也相繼舉辦。在某種意義上講,“家”的概念已經擴展到“社區”甚至更大范圍。加之部分小區配套體育設施比較完善,在此期間,居民進行體育鍛煉所受影響微乎其微,總體來說,都是呈良好趨勢發展。
疫情期間,居家健身有利于豐富人民群眾居家生活,對增強居家人群體質等方面起到了積極作用。居家健身一直客觀存在,受疫情影響,居家健身的參加者越發增多,對于初次進行居家健身的參與者來說,親身體會到居家健身帶來的好處,這無疑是特殊時期帶來的一段美好的體驗。長時間的居家也已經讓不少人養成居家健身的習慣,居家健身將成為部分人群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對于大多數居家健身的人來說,面臨的首要問題就是運動空間有限,在家庭之內只能進行對空間要求不大的運動,這也從一定的程度上限制了居家健身的可持續發展,在疫情期間進行相對簡單的居家健身,提高體育參與度。在后疫情時代,人們的活動范圍不再是本家庭,早已經擴大到疫情前的單元、小區甚至更大的范圍。同時部分健身人群對于健身的環境和氛圍等有一定的需求,如:喜好親近自然,注重運動時的人際交往等。這些內容是居家健身所較難解決的問題。
擾民是居家健身歷來的常見問題,尤其是對城鎮居住樓房的人群來說,在進行居家健身時會受選擇的運動項目的影響。居家健身過程中,人們對體育鍛煉的場地布置、練習強度與密度、居家器材的選擇、防擾民意識的提高等方面應更加重視。
當前,居家健身的人群大多采用的形式是模仿練習,對照相關體育團體的公益健身指導視頻進行鍛煉,或者從各大健身教學APP購買相應的課程來遵照練習。如此一來面臨的重要的問題就是人們在居家練習中缺乏有效的指導與反饋,居家健身人群通過模仿教學視頻中的標準動作來進行練習,而無法察覺自身動作是否標準合理,未能得到有效的反饋,出現動作變形,甚至由于錯誤的動作姿勢導致運動損傷。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體育鍛煉的意識越發增強,2020年爆發的新冠肺炎疫情是一堂深刻的全民健身教育,從長遠角度看,歷次重大疫情發生后,人們對自身健康的關注以及通過參與體育運動增強體質的意愿度往往會大幅上升,樹立正確體育意識,積極主動進行鍛煉,養成良好的體育習慣。為了能夠使居家健身更好的發展,特提出以下發展建議:
隨著《“健康中國 2030”規劃綱要》國家戰略的推行,人們在未來的時期內對于健身指導的需求會越來越多,針對教練缺口的問題,可以由體育明星、高校體育院系學生參與到健身指導中來,同時鼓勵社會團體參與進來,結合眾人的聰明才智,建立居家健身指導資格培訓制度。充分發揮自身的專業特長和強大的號召力。進入后疫情時代,可活動的范圍擴大,因此政府及相關體育部門應加強體育器材和配套體育設施的建設,以此來彌補家庭內體育器材不足和健身空間不足的問題。其中包括社區健身場所與健身設施,努力實現“15分鐘”健身圈,此外著力解決全民健身區域發展不平衡的問題,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以滿足一定區域內群眾日益增長的健身需求,讓人們快樂進行體育鍛煉,加強自身免疫力。
在“非典”疫情后的相關統計數據中,85%的消費者希望通過鍛煉增強免疫力。此次新冠疫情期間,在武漢方艙醫院患者進行了太極拳、八段錦的練習,不僅疏解了患者心理壓力,同時也幫助患者強身健體,進行積極的康復治療。運動是良醫,通過體育鍛煉可以在未患病時,增強疾病的抵抗能力,患病后通過體育鍛煉可以促進康復。通過媒體宣傳結合自身體會,讓越來越多的人們已經意識到進行鍛煉的重要性,也會有更多的人群自發的進行體育鍛煉。當然這一方面需要社會媒體進行積極的宣傳,另一方面也需要健身領域內的專家、學者、教練員更為積極、主動地向大眾傳播科學健身技能,使其掌握正確的健身方法,進行科學有效地鍛煉。
互聯網的不斷發展,智能終端設備的不斷普及,使得通過互聯網平臺指導居家健身成為了可能,此次疫情期間更是一次實踐的檢驗,結果表明效果良好,同時也暴露出了一些弊端。疫情期間,包括戴爾、盒馬鮮生等23家企業加入互聯網運動平臺Keep的“守護健康運動聯盟計劃”,其員工可以利用Keep的定制居家運動內容來進行科學的居家運動,確保疫情期間的健康安全。北京體育大學等高校充分發揮自身的優勢,利用現有互聯網直播平臺,通過在抖音和快手直播的方式,推出奧運冠軍、健身專家指導觀眾居家健身,收效良好。一方面由國家體育總局牽頭,相關高校聯合,共同編制居家健身的系列課程,來進一步指導居家健身的群體進行合理練習。另一方面整合相關資源,進行市場化運作,與互聯網健身平臺合作,與線下健身房合作,充分發揮專業人做專業事的優勢,指導居家云健身,滿足不同消費層次居家健身的指導需求,促進居家健身群體對于器械、服裝、課程的消費,帶動體育產業的發展。
居家健身是促進群眾體質健康的重要形式之一,應受到社會的重視。在二十大倡導的促進群眾體育和競技體育全面發展,加快建設體育強國的指引下,促進居家健身可持續發展至關重要。在后疫情時代,應進一步促進群眾體育全面發展,群眾競技、全民健身與休閑康養缺一不可,通過體育運動提供的精神與意識形態層面的巨大價值,推進文化自信自強,鑄就社會主義文化新輝煌。
[1]慈鑫.足不出戶居家體育悄然興起[N].中國青年報,2020-02-26(008).
[2]《關于對新型冠狀病毒感染實施“乙類乙管”的總體方案》解讀問答[J].中國新聞發布(實務版),2023(1):21-24.
[3]胡德剛,宗波波,王寶森,等.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大學生居家體育鍛煉行為與促進研究[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20,54(6):80-86.
[4]王清梅.疫情時期高校高水平運動隊教練員執教策略[J].體育科技文獻通報,2022,30(1):116-118+133.
[5]羅靜逸,黃鑫.疫情防控常態化背景下居民體育生活方式發展的契機與路徑研究[J].遼寧體育科技,2021,43(6):9-12+18.
[6]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J].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報,2016(32):5-20.
[7]李樹旺,金子微,張榮子.新時代“中國式現代化體育”的新價值與新路向[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23,57(1):14-19+26.
Thinking and Prospecting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Home Fitness in the Post-epidemic Era
TENG Ximing, etal.
(Jilin Normal University, Siping, Siping 136000, Jilin)
滕希銘(2000—),碩士生,研究方向:體育教育訓練學。
張國慶(1977—),博士,教授,研究方向:學校體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