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雨晨 林巧月
現代信息通信技術、數字技術和人工智能等技術手段,為電力系統的管理和運行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解決方案。隨著能源需求的不斷增長和環境問題的日益嚴重,智能電網作為一種創新的電力供應和管理體系備受關注。智能電網的興起得益于先進的信息通信技術以及人工智能的快速發展。人工智能的出現為智能電網的實現和進一步發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持和驅動力。
智能電網(Smart Grid)是一種基于先進技術和信息通信網絡的現代化電網系統,利用大數據分析、物聯網、人工智能等先進技術,將傳統的單向電力傳輸轉變為雙向能量交互,實現電力系統的智能化管理。智能電網實現能量的雙向流動,不僅能夠從發電站向用戶傳輸電能,也能夠將用戶產生的電力反饋到電網中,實現能源共享。智能電網充分利用分布式能源資源,將可再生能源(如太陽能、風能等)融入電力系統中,減少對傳統燃煤、石油等非可再生能源的依賴。通過對電網資源進行二次加工,可以實現能源資源的優化利用[1]。利用智能電網技術,對能源的實時監測和調控,可以降低能源的損耗,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同時,通過智能電網的能源管理系統,可以實現能源的靈活分配和優化配置。通過二次加工電網資源,可以促進能源轉型和清潔能源的大規模接入。智能電網可以實現對能源使用的智能化監測和控制,提高工業生產過程中能源的利用效率,并優化能源的配置,減少能源的消耗和環境污染。在智能電網構建中,從資源分布入手,建設合理的電網結構,以提高電網的運行效率是非常重要的。在智能電網構建中,應根據資源分布情況合理規劃電源種類和位置,優化能源的配置和利用。充分利用風能、太陽能等可再生能源資源,布局相應的發電設施,增加清潔能源比例,電網建設需要大量的輸電線路、變電設備和變壓器等電力設備。在智能電網構建中,需要根據電力需求的分布情況和負荷需求,規劃設備的布局和容量,避免資源的浪費和不足。智能電網鼓勵用戶積極參與電力系統的運行和管理,通過交互性的技術手段,用戶可以實時監測到自己的用電情況、電費情況以及節能建議等信息,從而了解自己的用電行為,主動參與電網的管理和運營。智能電網可以根據用戶的實際需求,通過交互性的技術手段進行個性化調整和優化。
1.傳統電網技術階段(1819-1998年)
傳統電網技術階段可以劃分為早期電力工業發展階段(1819-1882 年)和傳統電網技術大發展階段的電力工業階段 (1882-1998年),這階段發明了發電機、電動機、變壓器及其他設備,形成了電力技術和電力工業。在電力工業的早期階段,主要通過燃煤發電和水力發電。電力由中央發電站通過高壓輸電線路傳送到城市和工業用電者。由于交流電可以通過變壓器進行高壓輸電和遠距離傳輸,因此成為主要的電力傳輸方式。隨著發電機的技術改進促使發電效率提高,電力系統逐漸構建起由發電廠、變電站、輸電線路和配電網等組成的電力網絡。因此,電力傳輸和運行控制技術在電力工業階段得到了重大的突破和創新。
2.智能電網技術的萌芽階段(1998-2006年)
美國電科院于1998年提出了復雜交互式系統的概念,在2002年又提出了“聰明的電網”概念。在這一階段,智能電網的概念逐漸形成,相關技術開始得到初步應用。智能計量技術的應用使得用電信息可以實時采集和遠程監測。在智能電網的萌芽階段,通信技術的發展為電力系統的遠程監控和控制提供了可能。無線通信和互聯網技術的應用使得電力系統可以實現遠程監測和遠程操作。在這一階段,數據管理和分析技術開始蓬勃發展,為智能電網的運行提供強大的支持。
3.智能電網技術的興起與發展階段(2006年至今)
2006年后,智能電網技術發展邁入新的時代,許多國家和地區開始展開智能電網的研究和試點項目。2007年,華東電網公司啟動了以提升大電網安全穩定運行能力為目的的智能互動電網可行性研究項目,啟動了高級調度中心和統一信息平臺等智能電網試點工程。隨著技術的成熟和試點經驗的積累,智能電網技術開始得到全面應用。許多地區和城市啟動智能電網的建設,涉及電力輸配、儲能、能源管理等方面,智能電網市場也逐漸形成,各類企業和服務提供商參與其中。
智能電網可分為智能變電站,智能配電網,智能電能表,智能交互終端,智能調度,智能家電,智能用電樓宇,智能城市用電網,智能發電系統,新型儲能系統等多個部分。智能變電站是一種利用信息和通信技術、數字化和自動化控制技術等先進技術,對傳統的變電站進行升級和改造的現代化電力設施。智能變電站充分應用傳感器、智能儀器儀表、數據通信網絡、監測和控制系統等信息技術,實現對變電站各部分設備和電力系統狀態的實時監測和管理。通過數據采集和分析,智能變電站可以迅速獲取電網故障信息,提高故障處理的速度和準確性。智能配電網是一種通過應用先進的信息和通信技術、自動化控制技術和數字化管理技術等,對傳統的配電網進行升級和改造的現代化電力系統。智能配電網支持太陽能光伏發電、風能發電和儲能系統等大規模的分布式能源接入。能夠使分布式能源與傳統的中央發電系統協同運行,實現能源的有效利用和可持續發展。同時,應用先進的傳感器、智能儀器儀表和通信網絡等技術,實現對配電網的實時監測和管理,可以監測配電設備和電力負荷等信息,并通過數據分析和處理,提供準確的配電網運行狀態和電力需求的預測[2]。智能城市用電網采用智能化的電網設備和供電系統,通過智能傳感器和通信技術,實時監測電力負荷、電力供應和能源消耗情況,并支持大規模的分布式能源接入,能夠實現分布式能源與傳統的電力系統的互聯互通,實現能源的高效利用和可持續發展。智能城市用電網通過智能電表和電能管理系統,實時監測和管理電力負荷的需求和消耗情況,可以自動調節電力負荷。
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是一種模擬和模仿人類智能的技術和理論。通過模擬和實現自然語言理解、學習、推理和問題解決等人類認知能力,使機器能夠具備類似人類的智能,并能夠自主地進行決策和執行任務。人工智能是基于統計學和算法,對大量數據的分析和模式識別,讓計算機系統能夠從中學習,并自動改善預測和決策功能。深度學習是機器學習的一種特殊方法,采用多層神經網絡模型來模擬人腦的神經網絡結構,通過層次化的特征提取和處理,能夠處理大規模的圖像、語音和自然語言等復雜數據,并實現高精度的分類和識別。自然語言處理是讓計算機理解和處理人類的自然語言,包括語音識別、文本理解、機器翻譯和自動問答等任務,使計算機能夠與人類進行交流和交互。專家系統[3]是一種基于知識庫和推理機制的人工智能系統,模擬人類專家的知識和推理過程,能夠分析和解決特定領域的問題。廣泛應用于醫療診斷、金融風控、工程設計和智能機器人等領域。智能機器人是結合人工智能和機器人技術的產物,能夠感知環境、處理信息、做出決策并執行任務。
智能電網依托結構化的語義知識庫,能夠較為綜合地應對電網運行日常任務,制定檢修與發電計劃。智能調度與管控旨在通過整合電力系統的各個部分和多種能源資源,通過智能化的決策和控制策略,實現電力系統的高效運行。通過人工智能算法,結合大數據分析與預測模型,對電力負荷、可再生能源、市場需求等進行準確預測,以便進行智能化的能源調度和優化。預測結果能夠指導系統運行,提高系統的資源利用效率。基于人工智能算法,通過對電力系統的各種參數和狀態的分析,實現智能電網的供需平衡、頻率控制、電壓調控等運行決策和調度,并實時反饋和優化。同時,人工智能可以應用于能量存儲管理中,通過實時和預測數據以及學習算法,優化能量存儲的充放電策略,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和系統的性能。人工智能算法可以應用于智能電網的市場交易與能源價格預測中,通過對市場需求、供應和定價進行分析實現對潛在風險的識別、評估和預警,并采取相應的控制策略。
傳統的人工巡回檢查工作方式具有勞動強度大、安全風險高、工作環境惡劣、容易受到氣象環境干擾等特點,難以實現設備和線路的實時監測。智能電網與人工智能的融合應用中,智能巡檢與監測是關鍵的一項技術。智能巡檢與監測通過人工智能技術和傳感器數據分析,實現對電力設備和系統的實時監測、故障診斷和預測。在智能電網中,通過傳感器網絡和數據采集系統,獲取電力設備和系統的電壓、電流、溫度、振動等實時數據。這些數據會作為輸入供給人工智能算法,用于分析和評估設備的運行狀態。基于傳感器數據和機器學習算法,智能電網可以實時監測電力設備的運行狀態,并對數據進行模式識別和異常檢測,系統可以自動發現和診斷設備中的異常情況。同時,通過使用歷史數據和機器學習算法,智能電網可以進行設備故障的預測和預警。這使得系統可以提前采取維護措施,避免電力設備故障和停機時間的損失。利用人工智能算法和設備監測數據,智能電網可以智能化地制定巡檢和優化計劃。通過對設備使用情況、維護歷史和設備健康狀態的綜合分析,系統可以制定最優的維護和巡檢策略。
按照以往的人工檢修方式,帶電作業不僅危險,最后效果也常常差強人意。智能電網利用傳感器網絡和數據采集系統實時收集電力系統電流、電壓、頻率等運行數據,并通過大數據分析,再利用人工智能算法對數據進行智能化的挖掘,尋找異常信號和故障。借助人工智能技術,可以實時監測電力系統運行狀態,一旦檢測到故障,智能電網可以利用人工智能算法進行快速準確的故障定位,并對設備的系統拓撲結構進行分析,確定故障發生的位置,進而采取相應的修復措施[4]。同時,分析大量的歷史故障數據,系統能夠從中學習和總結經驗,結合當前故障情況,推薦最佳的修復策略。通過引入人工智能技術,電網設備可以實現智能化自檢,即設備通過內置的傳感器和自主算法,自動監測和分析設備的運行狀態、性能指標和健康狀況。借助大數據分析技術,指揮中心可以對收集到的數據進行全面的分析。通過對歷史數據和實時數據的比對和分析,人工智能算法可以準確地判斷設備的健康狀況,并及時發現并排除電網設備故障。
智能電網未來的發展必須與環境、社會、經濟等系統有機結合,從環境角度來看,智能電網的發展需要注重可持續能源的利用和環境保護,降低碳排放和環境污染。從社會角度來看,智能電網的發展則必須兼顧社會的需求和福利,這樣可以推動能源結構的優化和升級,促進能源的公平分配和合理利用,滿足不同社會群體的能源需求。從經濟角度來看,智能電網可以優化能源調度和資源配置,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和生產效率,降低能源的成本。云計算是智能電網的另一個未來發展趨勢,是將計算、存儲和通信網絡作為一個整體性共享資源,為用戶提供高效率的服務,并為智能電網提供動態全局性網絡平臺,促使智能電網的不同參與者能夠有效合作運行。云計算的核心理念是將計算和存儲資源從本地轉移到云端,通過網絡進行訪問和管理。同時支持大量的數據存儲和處理需求,提供強大的計算能力和數據分析能力。通過物聯網,可以實現對電網設備和系統的實時監測和管理,可以通過傳感器獲取大量的電力系統數據,并以可視化的方式呈現給用戶[5]。
AI技術在各類應用場景中數據積累情況不一,智能電網大數據研究和應用也起步未久,確實面臨著數據樣本不足的挑戰。然而,在小樣本的情況下,仍然可以基于一些方法和技術來開展智能電網的AI應用研究。通過從其他相關領域或類似任務中獲取的數據,進行特征學習和模型訓練,從而遷移到智能電網的小樣本數據集上。
本文深入討論智能電網的定義和特點,并分析智能電網的分類,探討不同類型智能電網的特點和優勢。同時強調人工智能在智能電網中的作用和意義。最后分析智能電網與人工智能的融合應用。希望通過智能電網和人工智能的融合,我們可以實現對電力系統的智能化管理和優化,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實現綠色、低碳的可持續發展目標。希望對相關領域的研究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