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吳曉麗
音樂學科作為義務教育課程的必修學科,是學校美育的重要內容,也是學校實施美育的重要途徑。《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不僅充分肯定了美育的育人價值,更是賦予了學校美育在新時代背景下新的歷史使命,學校美育工作遇到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和發展環境,學校美育發展邁上了新征程。《義務教育藝術課程標準(2022 年版)》(以下簡稱《課程標準》)的研制出版正是在上述背景下展開的。它的研制體現了《意見》的指導思想,為義務教育階段藝術教育的改革與發展指明了方向。《課程標準》中音樂學科的課程理念、課程目標、課程內容、課程結構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要求在開好音樂課程的基礎上,逐步開設舞蹈、戲劇、影視等藝術課程。課程內容及課程結構的變化直接影響著音樂課程課型的轉變。以往的音樂課程課型界定基本為唱歌課、欣賞課或綜合活動課。“美育中考”背景下中小學音樂課堂的轉型要由以往的“單一課型”轉變為“多種課型”或“綜合課型”。在當下的課程改革浪潮中,如何準確解讀《課程標準》,優化教材,準確界定課型,培養學生音樂學科核心素養,落實音樂學科育人目標是值得一線教師深入研究的課題。
21 世紀學校教育的目標要指向“21 世紀型能力”,這種能力也叫作“關鍵能力”“核心素養”或“通用能力”。因此,基于落實核心素養的課堂轉型成了當前中小學音樂課堂教學改革的必然方向[1]。課堂轉型怎么轉?觀念決定行動。基于核心素養的學校教育必須從傳統的“知識本位”轉向新時期的“素養本位”。核心素養的培養最終要立足于課堂教學,而基于核心素養的課堂教學必須從傳統的“被動學習”轉向新型的“能動學習”。綜合起來表述,即課堂教學要從“知識本位”的“被動學習”轉向“素養本位”的“能動學習”。那么,如何才能承擔起新時代學校教育的這一使命?這就要求一線教師要做到通過實踐探究的課堂使學生展開積極能動的學習。教師不僅是知識的講解者,更是課堂教學情境的設計者和學生學習活動的引領者。要將學生從被動的學習者轉變為“能動的”學習者,對于中小學音樂課堂教學來說,最重要的就是最大限度地豐富學生的探究體驗,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向同伴學習,培養學生求真、向善、向美的品格,落實“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的美育功能[2]。
例如,在湘教版音樂八年級《外婆的澎湖灣》一課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創設情境,設計簡單的手語動作,作為歌曲《外婆的澎湖灣》的律動,點燃學生學習的興趣。學生會瞬間化身為主體性極強的探究者,積極主動地學唱歌曲。同時,學生還能基于自身實踐經驗,仿照前一首歌曲的律動,配合歌曲做出肢體動作。這樣的課堂不但教會了學生學唱歌曲,而且在編創舞蹈、歌舞表演的過程中關注學科核心素養培養的落實,教會了學生關注音樂要素,抓住節奏特點表現音樂作品。一節音樂課學會演唱歌曲不是最終目的,通過感知歌曲中的各種音樂要素并作出相應反應,具備這樣的表現能力,才是學生需要的可持續發展的音樂表現力和音樂創造力。
《課程標準》最大的亮點是分學段設置不同的學習任務,將音樂學科課程內容分學段梳理凝練為:1~2年級開設唱游·音樂,造型·美術;3~7 年級開設音樂、美術,融入舞蹈、戲劇(含戲曲)、影視(含數字媒體藝術);8~9 年級開設藝術選項,包括音樂、美術、舞蹈、戲劇(含戲曲)、影視(含數字媒體藝術),并將這些學習內容嵌入欣賞、表現、創造、聯系四類藝術實踐中,聚焦核心素養,整合相關內容,將音樂學習的基本內容融入具體的學習任務中[3]。這樣的學習任務設置高度凸顯了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目標。音樂學科核心素養是音樂課程育人價值的集中體現。建立核心素養和課程教學的內在聯系,需要教師在課堂轉型過程中高度重視核心素養培養目標的落實。素養導向的音樂課堂教學需要從“教作品”向“育素養”轉型,改變傳統的“教師講、學生聽”“教師做、學生模仿”等學生處于被動地位的學習方式,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利用各種手段調動學生參與音樂學習的積極性,使單一的學習過程變得生動有趣[4]。
以湘教版音樂八年級(下冊)《客家之歌》欣賞課的教學為例,本課設計意圖是使學生通過聆聽、賞析交響詩《土樓回想》第五樂章——《客家之歌》,了解客家山歌的音樂特色,了解客家文化。傳統的音樂課堂教學以賞析為主,引領學生聽賞樂曲,教師會重點講解樂曲的兩段主題音樂,即主題A 客家山歌《不怕山高水又深》和主題B 勞動號子《新打梭標》,讓學生了解這兩段主題音樂取材于客家山歌,以此激發學生對民族音樂文化的熱情。但在這樣的課堂教學中,學生的活動以聽為主,對音樂的學習只是停留在淺層次的欣賞、認知水平上,缺失了自身作為學習主體的參與、體驗、感悟的重要學習歷程。
在《課程標準》引領下,教師將本課設計為以整體欣賞為主,以重點演唱、律動結合為輔的綜合課型,目的就是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課堂教學的目標指向學生核心素養的提升上。在課堂教學中做到“重視藝術體驗”,讓學生參與實踐,才是讓學科核心素養落地的有效途徑。因此,在教學中,教師對主題A 樂段的教學活動以演唱為主,讓學生學會用客家方言演唱歌曲《不怕山高水又深》。同時,教師重點對其中個別方言的發音進行訓練,讓學生感悟到客家方言的與眾不同。教師引導學生注意歌曲演唱中對力度由弱到強的變化處理及對樂句的氣口的恰當處理,讓學生在學習活動中體驗客家歌曲的旋律特色之美,更重要的是將學生的唱歌技能訓練貫穿于整個教學活動中,提高了學生的歌曲演唱水平。對主題B 樂段的教學設計以圖形譜的形式展現樂曲旋律線發展走向,并要求學生隨音樂律動,用肢體感受勞動號子整齊劃一的節奏感。教師從音樂學科教學角度關注學生的音樂感知,讓學生感受歌曲的主題、旋律特點及固定節奏力度變化帶來的不同體驗;從情感教育角度關注對學生家國情懷的培養,使學生在活動中化身為勤勞勇敢的客家人,在律動活動中體會到客家人團結一致、不怕困難、熱愛生活、熱愛家園的高尚情懷。當歌曲演唱水平達到一定程度后,學生就會將其內化為自身的一種能力素養,并能運用這種能力進行創新發展。學生的能力遷移會表現在不同歌曲的演唱中,這種經驗的獲得和體驗的感受是教師不能替代的,這才是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有效途徑。這樣的一堂音樂課,目標指向明確,既體現了學習繼承優秀傳統文化成果的知識性學科教學目標,又體現了對學生文化自信的培育,達到了精神高度、文化內涵、藝術價值的統一。
教材的一般界定是“旨在達成一定的教學目標而選擇的具體素材”。在音樂學科教學中,教科書就是典型的教材,是依據學科本身各學段教學目標,從人類已有的優秀藝術成果中選擇相關知識、技能、概念等內容加以組織、系統化編制的[5]。教材內容的編制既出自課程計劃,又遵循《課程標準》,具有一定的科學性、權威性,但更關注教師怎么教,而不是學生怎么學。也就是說,教材是遵循“教”的邏輯而產生的[6]。“美育中考”背景下,新時代音樂課堂教學要實現轉型必須重新審視課堂“教”與“學”的關系。課堂教學的任務不是讓學生接受教材中現成的知識,也不是將教材中梳理出的某種價值標準強加于學生,而是要聚焦學生的思維能力培養和實踐能力培養,通過對教材的精心梳理,優化設計,創設適合學生學習的課堂情境,將預設的教材轉化為生成的教材,把關注教師“教”的教材轉化成關注學生“學”的教材,讓學生通過真實參與,與教材形成對話,并積極提問、適時反思。學生只有通過真實有效的實踐活動,才能獲得核心素養的提升。
例如,創作于1950 年的歌曲《歌唱祖國》,是義務教育階段音樂必修教材中的一首作品,同一首音樂作品出現在不同學段必然有著不同的學習要求。湘教版音樂四年級(下冊)第一單元中出現的這首歌曲按課程編制為聽賞內容;湘教版音樂八年級(上冊)第一單元中出現的這首歌曲按課程編制為演唱內容。在具體授課時,教師要依據教材,從學生的學習能力出發,將適合教師教的“教材”變為適合學生學的“學材”,在課型設計上具體體現為:四年級學生年齡較小,音域發展較窄,而這首歌曲音域跨度較大,跳躍的上行旋律需要演唱者具有較寬廣的音域支撐。
因此,四年級對這首歌曲的教學可以設計為“聽賞+演唱”模式。教師可以創設情境,讓學生了解歌曲創作背景,感受中華人民共和國剛剛成立時人們的興奮、喜悅、激動的心情,同時輔以場景的展示,讓學生看到天安門廣場高高飄揚的五星紅旗。這種由內而發的愛國主義情感教育,很容易被學生接受和理解。在學生有了情感上的認同后,教師可以再引導學生積極參與體驗感受,學唱歌曲的第一部分。堅定有力的旋律更能激發學生對祖國富強文明、繁榮昌盛的自豪感。八年級對這首歌曲的教學可以設計為“演唱+鑒賞”模式。八年級學生的音域發展接近于成年人,有能力演唱好這首歌曲。初中生正處在“三觀”形成的重要時期,歌曲的情感內涵又是很好的愛國主義教育素材,因此對這首歌曲的學習要求層級就更高,即要在“會唱歌、唱會歌、唱好歌”的基礎要求上,分析歌曲中音樂要素在音樂作品表現中的作用,欣賞歌曲創作手法對音樂情感的表達。教師要通過引導學生對特定時期藝術作品內涵進行感悟、領會、理解,使學生形成正確的文化觀、民族觀、國家觀,增強學生的文化自信。不同學段、同一內容的兩節課的課型設計理念是一致的,即一切教學活動都要“以生為本”,保障學生的“學習權”,讓學生在多樣化的審美感知和藝術表現活動中積累感受美、欣賞美、表現美和創造美的能力,提升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落實音樂學科的育人功能。
課堂教學改革的核心在于課堂教學的創造,學習不是教師單向的傳授知識的過程,而是教師在與學生的交互中引導學生探究有效知識的活動[7]。教師只有在引導學生不斷實踐的基礎上,讓學生全員參與,才能使每個學生都成為學習的主體。如何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呢?要想解決這個問題,首先要思考一個問題:“在教學中,學生與教材如何相遇?”教材內容對于課堂教學而言,不僅僅是知識、概念、技能的傳遞媒介,也是師生互動交流的載體[8]。在傳遞知識、概念、技能的過程中,教師與學生眼神的交流、肢體語言的互動,都是一種隱性的教學行為。因此,教學活動是一種基于行為的對話活動,是一種文化實踐的參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應充當“教材的搬運工”,而是要準確判斷學生在智力、能力、態度、情感等方面基于自身經驗對教材的理解程度,對教材進行優化設計,創設學習情境,展開師生與生生之間的互動學習,幫助學生去發現、理解、認識教材內容的知識框架及意義。在使用教材的過程中,教師要勇于打破原教材中呈現的課型,將其轉變成最適合學生學習的課型。這是課堂改革中教師必備的基本能力。
例如湘教版音樂七年級(下冊)第七單元梨園百花中的《唱臉譜》,教材以欣賞課的形式呈現,但是教師如果只單純講授我國京劇及京劇臉譜的藝術文化,無疑就弱化了學生對京劇藝術唱腔的感受與體驗。所以,這節課教師可以改變課型,變單一欣賞課為綜合課,除了欣賞歌曲外還要將重點放在學唱歌曲的實踐體驗表現方面,在培養學生對中國傳統音樂文化興趣的同時,傳承和發揚京劇藝術。由此可見,教材僅僅是教學資源,教師不能陷入“唯教材”論,而是要將《課程標準》中規定的“文本的教材”轉變為適合學生“學習的教材”,使之成為適合兒童體驗的課程內容。因此,教師要根據實際的教學需要和學生需要,適當變化課型,關注學生的學習,讓學習情境真實發生。
《課程標準》提出要設計跨學科主題學習,明確提出要突出課程綜合的課程理念,以各藝術學科為主體,加強與其他藝術的融合;重視藝術與其他學科的聯系,充分發揮協同育人功能。跨學科學習不僅強調學科內部知識的整合,還強調學科間知識與方法的聯結,強化課程的協同育人功能。音樂學科教學最基本的目標是培養學生的審美感知、藝術表現、創意實踐及文化理解等學科核心素養。這些素養的培養更多是在跨學科教學的學科融合中完成的。因此,落實跨學科學習,加強音樂學科與其他藝術學科的關聯性,打破學科壁壘以實現融會貫通,是提升學生思維遷移能力、培養學生創新實踐能力的有效途徑。
例如,湘教版音樂七年級(上冊)第六單元《圖畫展覽會》是表現繪畫的音樂作品。在用音樂手法來描繪現實生活中活生生的景物方面,這部作品堪稱范例。在教學中,教師要巧妙運用藝術的“通感”效應,抓住音區、音色、節奏、速度、力度等音樂要素在刻畫音樂形象方面的作用,引領學生體驗、感受音樂作品表現的內容及意境,感悟理解音樂與繪畫之間的聯系。在教學中,教師既要突出音樂學科的本體特點,又要關注與其他學科的融合,引領學生在聽賞音樂的同時放飛思想、展開想象,以小組合作形式探究如何用圖畫的形式來表現音樂主題思想。這樣的設計畫龍點睛,點出了作品的本質特點——交響音畫。教會學生用音樂的方式來表現繪畫,亦可以說是用繪畫的方式來表現音樂,既豐富了學生的課堂學習體驗,又拓展了學生的美育實踐,使學生既獲得聽覺上的美感,又有視覺上的直觀認知。
“美育中考”是國家深化美育改革、推進美育工作高質量發展的有力舉措。美育就是一場潤物無聲的持久教育。音樂教師要回歸學科教學特點,做到四心:靜心研讀《課程標準》,精心設計課程內容,盡心組織實踐活動,靜心修煉提升素養,在學生成長的道路上教會他們發現美、感悟美、體驗美、創造美,真正做到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