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民
〔摘要〕人民至上不僅是一個價值命題,還是一個實踐命題,是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的科學總結,是馬克思主義人民觀發展的新的里程碑,對馬克思主義人民觀作出了原創性貢獻。人民至上是馬克思主義人民觀發展史上的術語革命,是馬克思主義理論創新、體系創新和術語創新的內在統一,彰顯了21世紀馬克思主義人民觀的創新精神,是對馬克思主義人民觀的術語創新的原創性貢獻。人民至上是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應有之義,人民至上貫穿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實踐和創新之中,是對馬克思主義人民觀實踐的原創性貢獻。人民至上彰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它是以人本文明為核心,徹底揚棄了以資本邏輯為核心的文明,是人類文明新形態的價值表征,是對馬克思主義人民觀價值觀的原創性貢獻。
〔關鍵詞〕人民至上,馬克思主義人民觀,原創性貢獻
〔中圖分類號〕B0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175(2023)06-0012-10
人民立場是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立場,馬克思主義的本質屬性是人民性,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之所以能夠取得重大成就,根本在于始終從馬克思主義人民觀出發。正如習近平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所指出的:“必須堅持人民至上。人民性是馬克思主義的本質屬性,黨的理論是來自人民、為了人民、造福人民的理論,人民的創造性實踐是理論創新的不竭源泉。”〔1〕19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的核心和靈魂是人民至上。馬克思主義人民觀發展的新的里程碑即人民至上,人民至上是對馬克思主義人民觀的原創性貢獻。這一原創性貢獻鮮明地體現在對馬克思主義人民觀術語創新的原創性貢獻、實踐的原創性貢獻和價值的原創性貢獻上。很顯然,深入研究人民至上對馬克思主義人民觀的原創性貢獻,不僅能從世界觀和方法論的高度加深對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把握,而且對深刻把握人類社會的發展規律,指導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論意義與現實意義。
一、人民至上對馬克思主義人民觀的理論原創性貢獻
人民至上是馬克思主義人民觀發展史上的術語革命,彰顯了21世紀馬克思主義人民觀的創新精神,是馬克思主義理論創新、體系創新和術語創新的內在統一,是對馬克思主義人民觀術語創新的原創性貢獻。恩格斯認為,每一門科學之所以能提出新見解、新思想和新觀點,是因為這些新見解、新思想和新觀點蘊含著術語革命。列寧認為,術語是理論發展的階梯,新術語的出現意味著理論認識上的推進。馬克思主義人民觀理論體系和話語體系的創新,在某種程度上取決于術語創新,也就是術語革命〔2〕。人民至上正是馬克思主義人民觀發展與創新的術語革命,這不僅彰顯了唯物史觀的理論創新精神,而且深刻表征了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人民觀的創新。
(一)對馬克思恩格斯人民觀的理論創新
“時代是思想之母,實踐是理論之源。”〔3〕中國共產黨始終以歷史唯物主義為理論指導,遵循馬克思“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思想的價值指引,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實踐中守正創新,誕生了人民至上這一術語、思想和實踐成果。人民至上開辟了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和21世紀馬克思主義的新境界,它與馬克思恩格斯人民觀思想一脈相承,是馬克思恩格斯人民觀思想以及毛澤東“為人民服務”、鄧小平人民利益觀的新時代呈現。
“人民”是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的核心關鍵詞,人民至上是對馬克思恩格斯人民觀的原創性貢獻,前者是后者在新時代中國的創新性發展。馬克思恩格斯人民觀誕生于資本主義制度下資產階級奴役、剝奪無產階級,物的關系遮蔽人的關系,資本邏輯阻礙勞苦大眾實現自由和解放的異化勞動時代背景下,堅持人民群眾主體地位和人民立場、關注人民群眾物質利益、尊重人民群眾首創精神、強調人民群眾實現“每個人的自由發展”的根本價值目標、以階級斗爭實現無產階級解放,是其基本內容。人民至上蘊含了馬克思主義人民觀的基本要義,是對后者的原創性發展。
首先,人民至上堅持人民群眾的物質利益至上。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習近平指出:“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維護人民根本利益,增進民生福祉,不斷實現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讓現代化建設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1〕27馬克思指出,“人們為之奮斗的一切,都同他們的利益有關”〔4〕187。人類歷史由追求著各種目的的人的實踐活動所構成,目的背后即是人對于切身利益的不懈追求,人正是在為滿足切身利益的活動中促進了自身及人類社會的發展。在《神圣家族》中,馬克思恩格斯指出利益是思想的來源,思想一旦脫離利益就會使自己出丑。因此,一個想要實現主體自由全面發展的文明社會必定首先需做到重視并維護主體的切身利益需求。這決定了一個帶領勞苦大眾翻身做主的馬克思主義政黨必然是重視并維護人民群眾切身利益需求的政黨,這正是人民至上必然首要蘊含重視滿足人民利益訴求的根本所在,始終把人民利益作為一切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其次,人民至上堅持人民群眾的主體地位和人民立場至上。站在歷史唯物主義的新高度上,習近平指出:“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群眾是真正的英雄。人民群眾是我們力量的源泉。”〔5〕5習近平站在人民群眾的立場上,反復強調:“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中國共產黨根基在人民、血脈在人民、力量在人民。”〔6〕人民是決定黨和國家未來前途命運的根本力量。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推進過程中,人民群眾就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民族復興大業的力量源泉。中國共產黨所堅持的根本政治立場就是人民立場,這是由歷史唯物主義揭示的人民主體地位決定的,這也成為馬克思主義政黨區別于其他政黨的顯著標志。歷史興衰交替的規律啟示共產黨人要牢牢把握“人民主體”這一共產黨的根基、血脈和力量,任何時候忘記了人民,脫離了人民,黨就會陷于危險境地。人民群眾是社會歷史的主體和創造者,這是歷史唯物主義堅持的一條基本原則,也是中國共產黨堅持正確歷史觀的哲學依據。馬克思主義人民主體論遵循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原則,它強調人民群眾的創造性與歷史規律的客觀性的內在統一,人民作為歷史的主體是在尊重客觀規律的基礎上自覺創造歷史的。因此,人民群眾在歷史活動中是自覺的,客觀歷史規律也就表現在人民群眾的自覺活動中,體現在人民群眾創造歷史的實踐中。馬克思主義強調現實的人及其生產方式,認為此二者構成為人類社會歷史的現實前提,離開現實的人及其實踐活動,人類歷史將是抽象的。因此,人民主體論的前提就是現實的人和現實的歷史。而且,現實的人的現實的歷史其核心要素就是物質生活資料的生產,這為堅持人民群眾主體地位,堅定人民中心立場,關注人民切身利益提供了哲學依據。人民至上鮮明地體現了人民創造歷史的實踐自覺,極大地豐富了歷史唯物主義的內涵。
再次,人民至上堅持尊重人民群眾的首創精神至上。歷史唯物主義關于人民群眾創造歷史的實踐標志在于人民群眾的首創精神。歷史唯物主義強調的人民群眾的首創精神明確了社會歷史的主體力量,強調人民群眾的實踐創造性,強調人民群眾的自覺行動,集結著人民群眾的智慧,體現著人民群眾的自我解放、自我發展,并進一步推動著全人類的解放。馬克思在對巴黎公社革命進行深刻總結反思的基礎上指出,工人階級是“唯一具有社會首創能力的階級”〔7〕160,而且,“工人階級的解放應當是工人階級自己的事情”〔7〕484。《法蘭西內戰》中,馬克思總結巴黎公社歷史經驗時表達了對巴黎人民奪回自我主權英勇舉動的敬畏欣賞之意,指出無產階級國家權力屬于人民,行使國家權力的人是“社會公仆”而非“社會主人”。無產階級是具有首創精神和主體地位的階級,公仆源自于人民,公仆應站在人民立場上服務人民,這一“社會公仆”思想是馬克思立足于人民群眾首創精神得出的執政理念。尊重人民群眾的首創精神和主體地位,合乎馬克思主義歷史觀和價值觀內在統一性的方法論要求,馬克思主義政黨必須要尊重人民群眾的首創精神,尊重人民群眾的首創精神就是尊重人民謀求自我解放的訴求和能力,這是歷史唯物主義昭示的實踐方法論啟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馬克思主義人民主體論的新內涵體現為人民至上,習近平強調:“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是真正的英雄”〔8〕,“中國人民是具有偉大創造精神的人民”〔9〕140,強調要“堅信黨的根基在人民、黨的力量在人民,堅持一切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充分發揮廣大人民群眾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不斷把為人民造福事業推向前進”〔8〕,要“尊重人民主體地位和首創精神”〔9〕136,要“尊重人民主體地位,尊重人民群眾在實踐活動中所表達的意愿、所創造的經驗、所擁有的權利、所發揮的作用,充分激發蘊藏在人民群眾中的創造偉力”〔9〕183,要“把握人民愿望、尊重人民創造”〔1〕19,以上論述都體現了人民至上思想“尊重人民首創精神”的實踐方法論。很顯然,人民至上正是堅持人民群眾首創精神的鮮明體現,換言之,始終堅持人民至上,就是堅持人民群眾的首創精神。
最后,人民至上推動實現“每個人的自由發展”至上。人民至上的核心價值訴求在于實現“每個人的自由發展”,這與馬克思主義人民觀所表達的理論旨趣是一脈相承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推動社會進步和人類自身發展的力量就在于人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這有賴于人民群眾的自我力量來完成自我解放。歷史唯物主義認為,生產發展、社會進步的目的都是為了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美好生活就是社會發展進步的方向。馬克思主義主張,美好生活是從現實的人出發的,是現實的人的現實生活。在馬克思看來,人的社會本質是“每一個單個人的本質”,它體現為單個人自己的活動、生活、享受和財富,而不是一種“抽象的一般的力量”〔10〕24。美好生活體現在人的社會聯系中,是人的本質的體現。習近平進一步發展了馬克思關于人的本質與現實生活的關系,他指出:“人,本質上就是文化的人,而不是‘物化’的人;是能動的、全面的人,而不是僵化的、‘單向度’的人。人類不僅追求物質條件、經濟指標,還要追求‘幸福指數’;不僅追求自然生態的和諧,還要追求‘精神生態’的和諧;不僅追求效率和公平,還要追求人際關系的和諧與精神生活的充實,追求生命的意義。”〔11〕150可見,人的生活是一個復雜的動態過程,是不斷實現物質生活、文化生活、精神生活、社會生活和生態生活的整體性生活。人民至上與馬克思主義人民觀共同的美好生活追求,與其共同的核心價值訴求——“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構成一對辯證的相互促進的關系,美好生活的構建推動“每個人的自由發展”落到實處,“每個人的自由發展”引領美好生活的風向標。因此,人民至上關注人的美好生活,這與貫穿馬克思主義始終堅持“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核心價值訴求是根本一致的。從根本意義上說,人民至上是馬克思“每個人的自由發展”在新時代的具體實踐。
(二)在馬克思主義人民觀發展史上的理論創新
馬克思主義人民觀發展的歷史與馬克思主義發展的歷史是內在地結合在一起的。人民觀術語的創新推動著馬克思主義人民觀的創新,馬克思主義人民觀術語的創新也推動著馬克思主義人民觀內涵的創新。從馬克思恩格斯立足于無產階級自由解放的人民觀,到毛澤東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人民觀,再從鄧小平的實現人民根本利益的人民觀,到人民至上的人民觀,這深刻地體現:革命領袖根據時代的重大變化,不斷地推進人民觀的術語創新,從而滿足人民的根本需求。從根本意義上說,社會現實生活的巨大變化,是馬克思主義人民觀術語創新的基礎,這正是唯物史觀的核心思想:不是意識決定社會現實生活,而是社會現實生活決定意識的鮮明體現。馬克思恩格斯指出:“歷史什么事情也沒有做,它‘不擁有任何驚人的豐富性’,它‘沒有進行任何戰斗’!其實,正是人,現實的、活生生的人在創造這一切,擁有這一切并且進行戰斗。”〔12〕295恩格斯強調,社會之所以存在,就在于它擁有“一個生產者階級”,并且隨著社會歷史的發展,生產者將不再作為一個社會階級而存在,它將覆蓋整個社會,即整個社會都將由生產者組成〔13〕315。斯大林更明確地提出,社會發展的歷史不能被歸結為帝王將相的行動,而是勞動群眾、是人民的歷史〔14〕647。這些論述雖然都強調了人民的地位,凸顯了人民的重要性,但是在表述上卻仍然不夠明確、不夠鮮明。人民至上是馬克思主義人民觀發展史上的全新術語,是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馬克思主義人民觀術語。這深刻地表明:中國共產黨不斷地推進馬克思主義人民觀的理論創新和術語創新,它把馬克思主義人民觀與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民本思想和德性精神相結合的同時,還將其與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人民至上的術語創新既體現著理論創新,也體現著實踐創新。深刻領悟人民至上對馬克思主義人民觀術語創新的原創性貢獻,實際上是把握馬克思主義人民觀創新在當代中國實踐創新與理論創新的地位和作用,進而在深層次上理解人民至上的科學內涵。
馬克思主義人民觀術語革命的方法論基礎是馬克思主義辯證法。馬克思主義人民觀在發展歷史進程中,是變與不變的辯證統一,變是現在實踐的變化、時代的變化、人民需求的變化,等等;不變是人民立場的不變、基本精神的不變、核心觀點的不變〔15〕,正是馬克思主義辯證法的具體化運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和世界處于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中國共產黨始終堅持人民至上的原則,立足于中國與世界的內在關系中,引領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和人類文明新形態的生成。人民至上這一術語革命是時代發展、社會發展、實踐發展的必然產物,是具有歷史規律性的術語革命,是對中國之問、時代之問、世界之問、人民之問的深刻解答。
(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人民觀的理論創新
術語深刻表征著社會現實生活的本質。洪堡特指出,語言體現著一種新世界觀,表征著民族精神,民族的語言就是民族精神的表達,二者是有機結合在一起的〔16〕52。黑格爾認為,一個民族要真正掌握一門科學,必須使用本民族的語言,哲學尤其如此。這里給予我們的啟示是:中華民族的語言就是我們民族精神的體現,是中華民族實踐的表征。人民至上,作為理論創新的內在表征,其話語影響力與效能是不可忽視的。以人民至上引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既是話語體系的價值觀彰顯,也是學理性的表征。人民至上扎根于中國悠久的優秀文化傳統之中,扎根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之中,扎根于馬克思主義理論創新之中,實現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人民觀的術語革命。從話語實踐看,人民至上之新體現在:其一,新在實現人民共同富裕和美好生活的需求,人民至上是對人民共同富裕和美好生活的實踐詮釋;其二,新在人民的美好生活是整體性的生活,包括:物質層面、政治層面、精神層面、社會層面等生活的整體性。人民至上的術語不是抽象的,而是實踐的,是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的提煉和提升。從某種意義上說,學術話語體系的式微,是學術與社會現實生活的分離的表現。人民至上是學術話語體系創新的彰顯,是理論創新和現實生活內在統一的真切體現。“語言是思想的直接現實。”〔17〕525人民至上不僅僅是話語上的創新,話語背后是思想。人民至上是思想,是切近時代的思想、切近問題意識的思想,占據了真理與道義的制高點。一言以蔽之,人民至上是時代的真理和良知。
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是社會主義人民觀創新的內在要求。從滿足人民物質生活的需要到實現人民美好生活的需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一主要矛盾的重大變化,都是人民至上的科學體現,深刻地表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人民觀的發展與創新,也是對馬克思主義人民觀的發展與創新。總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人民觀即21世紀馬克思主義人民觀,即當代中國的馬克思主義人民觀。這一切都體現在人民至上的深刻內涵中。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是新時代中國社會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價值方式重大變革的主要表征,用理論創新深刻揭示這一主要表征就體現在人民至上。在馬克思看來,那些劃時代的體系都是在回應其所對應的那個時代的需要中所逐步形成的〔17〕544。人民至上在理論上發揚了中國化馬克思主義人民觀的傳統,多維度、多視角地發展了毛澤東的人民觀及其中國歷代領導人的人民觀思想,從而實現了馬克思主義人民觀的新飛躍。 這就深刻地啟示我們,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的歷史邏輯、實踐邏輯、理論邏輯和現實邏輯就是人民至上的內在邏輯。事實上,人民至上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價值表達和理論提升。人民性、人民主體、以人民為中心、人民至上話語表達的內涵正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人民觀的內涵。
人民至上的術語革命的深刻內涵,不僅具有中國意義,而且還具有世界意義。馬克思認為,真正民族性的東西,也是真正世界性的東西。從人類社會發展的普遍規律和人類文明發展的規律看,人民至上的理論創新深刻表達了人類社會發展的必然性與人類文明發展的歷史必然性。人類命運共同體就是人民至上的世界表達,人類文明新形態的價值軸心就是人民至上。這體現了人民至上的普遍性與特殊性的內在統一。
人民至上的理論創新體現在徹底性上,“理論只要徹底,就能說服人,所謂徹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18〕9。術語創新是理論自身存在和發展創新的標志。正如習近平所指出的:“要善于提煉標識性概念,打造易于為國際社會所理解和接受的新概念、新表述,引導國際學術界展開研究和談論。”〔19〕人民至上術語創新體現在:一是對舊的術語的改造和提升,使之具有新的內涵。如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許多術語和范疇,并不是第一次提出來的,而是把這些舊的術語給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和馬克思主義人民觀的理解,就形成了新的術語,其內涵與過去的術語完全不同,而是具有了時代的特征,而是創造新的術語,從而適應時代和實踐的需要〔2〕124。眾所周知,人民這一術語很早就形成了,它的內涵隨著時代的發展而變化。馬克思的唯物史觀形成之后,人民才真正具有代表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人民與至上結合起來,形成人民至上的術語,則是舊術語的改造、提升與新術語的創造結合在一起。人民至上這一術語表明,人民的命運、地位、立場、發展和評價至高無上。這不僅僅是術語創新,而是具有豐富內涵的創新。術語創新要防止說大話、虛化、假話。術語創新要立足于時代,把時代的重大問題提升為術語、范疇,使之成為重大的理論創新。人民至上這一術語,是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的重大問題的提升和凝練,具有深刻的馬克思主義人民觀創新的理論自覺。從根本意義上說,人民至上體現了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實際相結合、與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是當代中國實踐優先、開放創造的結晶。
二、人民至上對馬克思主義人民觀的實踐原創性貢獻
人民至上是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應有之義,人民至上貫穿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實踐和創新之中,是對馬克思主義人民觀實踐的原創性貢獻。任何價值理念的形成都是在社會實踐中產生的,又在社會實踐中運用和發展。正如馬克思所說,全部社會生活是實踐的,所以我們要在實踐中解決理論問題,而不是從神秘性的東西出發來闡釋理論。人民至上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中生成,同時又引領了這一實踐。馬克思恩格斯立足于唯物史觀,從推翻資本主義不合理的社會制度,進而實現無產階級的自由與解放,無產階級的自由與解放就是人民的自由與解放。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的偉大實踐,就是為人民謀幸福的實踐。以習近平總書記為核心的黨中央,立足于新時代的實踐,實現人民共同富裕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是對人民至上的實踐詮釋。
(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實踐創新品格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以人民至上為核心的制度,這體現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實踐:一是在經濟、政治、社會、文化和生態發展中,人民具有最高地位;二是中國共產黨在治國理政中,人民具有至高無上的地位;三是在法律實踐和其他實踐中,人民具有最高地位。這里的人民不是抽象人民,而是具體的、歷史的、實踐的。人民至上的實踐性體現在把人民的各種需求真正落到實處。在人類文明的發展史上,國家治理與社會成員的關系至少有三種不同的方式,即君權至上、個人至少和人民至上。在傳統社會中,作為人口占大多數的人民,根本沒有任何權力,在國家具有最高權力的是君主。西方近代資本主義制度批判君主至上,確立了個人至上,實際上是抽象的個人至上,真正擁有最高權力的是資本家及其統治者。人民至上是對君權至上的否定,也是對個人至上的揚棄,是對抽象的人民的揚棄,確立人民在國家生活和管理中具有至高無上的權力,國家權力由代表人民的中國共產黨來行使〔20〕。人民至上貫穿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實踐和創新之中,這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本質屬性決定的,是其優越性的根本體現。進一步說,人民至上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實踐中具有三個方面的體現,這三個方面的體現鮮明地表征了唯物史觀的創新精神,也是唯物史觀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中的具體運用與創新。
其一,最高地位的體現。廣大人民群眾是社會主義建設的主體,是改造社會的主體性力量。 人民是國家的主人,人民具有至高無上的地位。換言之,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實踐中,人民主體、人民立場、人民主權、人民根本利益,是內在統一的,這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使然,是馬克思主義人民觀在當代中國實踐的使然。
其二,創造歷史的體現。廣大人民群眾代表歷史的發展方向,是創造歷史的決定性力量。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廣大人民群眾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創造的,這不僅體現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人民性,還體現了廣大人民群眾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中的積極性、能動性和創造性。“歷史活動是群眾的事業,隨著歷史活動的深入,必將是群眾隊伍的擴大。”〔21〕104“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創造世界歷史的動力。”〔22〕1031“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人民是真正的英雄。”〔9〕137由此可以看出,廣大人民群眾在社會實踐中改造社會,從而推動社會變革和前進。廣大人民群眾是創造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主導性力量,是推動歷史進步的動力和源泉。中國共產黨的正確領導和廣大人民群眾的積極性、能動性的實踐活動的內在統一,從而創造了中華民族文明史上的一個又一個偉業,彰顯了中國人民勇于創造歷史、敢于創造歷史的民族精神。尤其是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帶領中國人民創造了新的歷史偉業。
其三,人民主體性的體現。廣大勞動者是人民的主體,這就意味著勞動者創造歷史與創造美好生活是內在統一的。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實踐中,廣大勞動者的利益、權利、意愿以及各種需求貫穿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實踐之中。廣大勞動者有實踐性、歷史性和社會性的內在統一,其基礎和前提是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實踐中建功立業〔23〕。總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就是人民至上的制度,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的方向始終受到人民至上的引導和規范。人民至上是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的科學總結和提升,是貫穿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的過去、現在與未來的靈魂和精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之所以繁榮昌盛,根本原因就在于人民至上貫穿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的發展與創新之中。
(二)馬克思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的實踐自覺
世界觀和方法論是人類改造社會的出發點和方法論。不同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在實踐中的目的不同,形成的結果也不同。資本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是少數人對多數人的占有和宰制,是以不公平、不公正,不平等為實踐自覺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社會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是馬克思主義人民觀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在實踐中的具體化運用,是對資本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的揚棄,是以人民幸福為基礎的世界觀和方法論。馬克思主義人民觀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在當代中國的具體實踐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這不僅豐富和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的深刻內涵,而且是對馬克思主義人民觀的發展與創新。
人民至上既是世界觀,又是方法論,是世界觀和方法論的有機統一。這就要求我們深刻理解人民至上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的深刻內涵及其實踐意蘊。人民至上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的實踐自覺,就是要在實踐的過程中防止損害人民利益,防止違背人民意愿,防止違背人民立場,防止脫離人民。基于此,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進程中,必然用人民至上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推進人民共同富裕和對美好生活需求的實踐,推進人的全面發展和社會的全面進步的實踐〔24〕422。新發展理念是踐行人民至上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的實踐自覺,是馬克思主義人民觀世界觀和方法論在當代中國的發展與創新。
人民至上的世界觀和方法論鮮明地體現在其世界觀和方法論的實踐自覺中。在經濟方面,形成新發展理念,凸顯了人民共享的實踐自覺。在政治方面,把人民當家作主作為一切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凸顯了人民是國家的管理者和建設者,人民在國家中具有最高權力的實踐自覺。在文化方面,把以人民為中心作為文化發展與創新的基礎,凸顯了人民至上是文化自信的實踐自覺。在社會方面,把民生作為社會建設的基礎,以“增進人民福祉,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為根本,這就把人民的幸福與人的全面發展有機地結合起來,凸顯了人民公平公正的實踐自覺。在生態建設方面,以“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為理念,凸顯了人民至上的生態文明建設的實踐自覺〔25〕。新發展理念鮮明地體現了人民至上的世界觀與方法論的實踐自覺,是對馬克思主義人民觀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的實踐的原創性貢獻。
(三)中國道路的提升與現代性實踐揚棄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人民至上的道路,其本質屬性表現為:一方面社會主義的道路,另一方面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正是在這個意義上說,該道路是對資本主義發展道路的內在超越,是對資本主義實踐的揚棄。資本主義社會的實踐強調的是資本邏輯至上,也就是說,資本主義社會是把資本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的異化社會實踐。西方現代化是資本邏輯主導的現代化。這就必然忽視人民的發展,也就是說,人民的根本利益在資本主義社會的異化實踐中被踐踏。中國式現代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是把人民至上作為前提和基礎,是人民至上的邏輯。人民至上鮮明地體現為對中國道路的進一步提升。
中國道路有多重規定,可以從多方面表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人民至上是最重要的方面,也是基礎和前提性的方面,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人民至上是中國道路的本質屬性。堅持黨的領導,堅持人民至上,就是堅持社會主義發展的規律和人類社會的發展規律。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和人民至上的關系是內在統一的關系,也就是說,不堅持人民至上的中國道路,中國共產黨就失去了存在的意義;沒有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就沒有人民至上的中國道路。中國共產黨與人民至上是魚和水的關系,魚離不開水,水也離不開魚。一言以蔽之,正是在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下,以人民至上的中國道路才得以形成,并且不斷地發展與創新,也就是說,中國道路不是靜止的,而是不斷發展與創新的,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是其保證,人民至上是其方向。黨的十八大以來,在以習近平總書記為核心的黨中央的堅強領導下,中國道路的內涵得到了極大的豐富與創新,馬克思主義人民觀的內涵也得到了極大的發展與創新,其中的重要表征就是人民至上對馬克思主義人民觀的原創性貢獻。
人民至上的中國道路體現在實現人民共同富裕和美好生活需要的實踐詮釋。人民共同富裕與人的全面發展是內在統一的。人民共同富裕就是使人民過上美好生活,即實現人民對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需求。人民共同富裕離不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政策、法律和思想觀念等的共同保證。
進一步說,資本主義現代化扎根于西方的社會現實之中,它奠基在市民社會之上。在黑格爾看來,市民社會充滿個人私利的沖突,所以人與人之間相互反對,此外個人利益與公共利益在市民社會中也有沖突〔26〕309。馬克思認為,在基督教的統治下,市民社會以利己主義、自私自利為基礎,從而能夠與國家生活徹底分離,所以在市民社會中,人與人之間除了相互敵對的關系,沒有任何其他聯系〔17〕196。資本主義現代化在特定的歷史階段具有特定的優勢,這種優勢是歷史的。也就是說,它的優勢在歷史性的實踐中會達到限度,從而被超越。中國的歷史、文化、傳統、社會規定著中國不可能具有西方意義上的基督教世界,也不可能具有西方意義上的市民社會 。這也表明,中國不可能走資本主義現代化道路。究其原因,只有在基督教世界中,市民社會才能完成,才能形成市民社會的基礎即原子式個人,同時,市民社會才能徹底從國家生活中分離出來〔27〕。
資本主義生產的起點和終點,包括整個過程和目標,都是服務于資本的需要。資本就是抽象勞動的積累,抽象勞動是對具體勞動的統治,也就是說,抽象勞動控制和宰制具體勞動,資本就是這種統治權的表征,就是這種控制權、宰制權的表征。一言以蔽之,沒有資本,就沒有抽象勞動對具體勞動的統治,資本是獲得這種統治的內在根據和本體。在這種統治之下,我們每個人的生命活動都必須為抽象勞動服務,成為抽象勞動的犧牲品,從而把人類的全部感性財富的感性特征抽象掉了,這是生活在資本主義社會不幸福的源泉。因此,資本把勞動抽象化,資本的原則就是舊唯物主義的原則,就是敵視人的原則。在資本主義社會中,人們生活在虛無縹緲、空虛的社會中,人們所追求,所奮斗的東西是抽象的東西,并沒有給人們帶來美好生活。資本主義的社會關系就是支配與被支配、宰制與被宰制、控制與被控制的統治關系,其實質是抽象勞動對具體勞動的支配,抽象財富對具體財富的支配。在這個意義上說,我們獲得了市場平等的虛假形式,這就是資本主義現代化,或者現代文明的實質〔28〕59-60。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充分利用資本、限制資本,從而使中國式現代化成為人民至上的現代化,開辟了現代化的新方向。
三、人民至上對馬克思主義人民觀的價值原創性貢獻
人民至上彰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它以人本文明為核心,徹底揚棄了以資本邏輯為核心的文明,是人類文明新形態的價值表征,是對馬克思主義人民觀價值的原創性貢獻。正如前面所指出的,人民至上不僅是一個實踐命題,而且是一個價值命題。事實上,人民至上的實踐命題和價值命題是結合在一起的。學術界充分研究了人民至上的價值命題及其意義,并取得了豐碩的成果。研究的不足體現在:馬克思主義人民觀的價值與人民至上的價值的關系,即對馬克思主義人民觀價值的原創性貢獻研究不足,這是值得注意的問題。馬克思主義人民觀具體運用與發展的重大意義,不僅是人民至上對它的發展與創新,而且是因為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和世界處于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具有不可或缺的意義與價值。正是在這個意義上說,通過對人民至上對馬克思主義人民觀原創性貢獻的重大意義的彰顯,以此領悟其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和未來人類社會的發展中,來把握人民至上的重大意義,從而從總體上推動21世紀馬克思主義人民觀的理論體系、學術體系和話語體系的構建。正因為如此,人民至上對馬克思主義人民觀的原創性貢獻的重大意義,既體現在對人類社會的發展之中,又體現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之中。鑒于前面已經對人民至上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地位和作用作了諸多闡明,這里重點論述其對馬克思主義人民觀價值觀的發展與創新和對人類社會的價值貢獻。
(一)對馬克思主義人民觀價值的拓展
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的人民觀強調無產階級是人民的主體力量,是革命成功的關鍵。無產階級的自由與解放也就是人民的自由與解放,是革命的目標。實現每個人的自由全面發展,也就是實現人民的自由全面發展,是馬克思的價值旨趣。毛澤東從歷史性和具體性的統一,對人民內涵作出了新的闡釋,對人民作為動力主體和價值主體的關系進一步發展。鄧小平從價值目標,也就是最終實現人民的利益出發思考什么是社會主義、如何建設社會主義,把社會主義的本質與人民的關系結合起來,進一步豐富了馬克思主義人民觀的內涵。習近平不僅強調人民需求主體、目標主體、動力主體,還強調歷史主體,指出中國共產黨守江山就是守人民的心。習近平把人民的需求主體、目標主體、動力主體和歷史主體有機地結合在一起,這正是人民至上的價值內涵,是對馬克思主義人民觀價值的原創性貢獻〔29〕。
人民創造歷史論、依靠人民論是馬克思主義人民觀的動力主體的發展與創新。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和全面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目標中,必須緊緊依靠人民,充分發揮人民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成就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偉業。為了實現人民共同富裕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成果由人民共享,人民共享論是對馬克思主義人民觀價值目標的發展與創新。江山人民論是對馬克思主義人民觀的歷史主體的豐富與發展。人民答應不答應,人民高興不高興,人民滿意不滿意,人民擁護不擁護,人民贊成不贊成,這是人民閱卷的根本含義,是對馬克思主義人民觀評價論的發展與創新 。
進一步說,中國共產黨的初心和使命始終把人民的需求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從而實現人民的最大利益。毛澤東指出:“人民是最好的鑒定人。”〔22〕1038滿足人民的需求是歷史的過程。在這一歷史過程中,人民的需要隨著歷史的發展而發展。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主要是實現人民的解放,人民的解放是人民的需求主體。在社會主義革命、建設、改革時期,主要是滿足人民對物質生活的需求。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主要是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求。人民的需求與社會的主要矛盾是結合在一起的。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始終把握主要矛盾的變化,解決主要矛盾中的問題,從而不斷地實現人民的各種需求。這是由中國共產黨的性質所決定的,正如習近平所指出的:“中國共產黨始終代表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與人民休戚與共、生死相依,沒有任何自己特殊的利益,從來不代表任何利益集團、任何權勢集團、任何特權階層的利益。”〔6〕
總的來說,在中國化馬克思主義人民觀語境中,人民是一定歷史階段代表社會發展方向的大多數群眾,他們在不同的歷史階段,具有不同的歷史需求。從“人民的解放”到“人民當家作主”,再到“滿足人民的物質文化需要”、“滿足人民的美好生活的需要”,這深刻地表征人民與社會發展規律的內在一致性,不斷地拓展馬克思主義人民觀的價值內涵〔30〕。
(二)對人類社會發展的價值難題的破解和價值共識的提升
資本主義制度越發展,人民享有的價值就越貶低。資本主義文明,也就是以資本為核心的文明,在發展的內在歷程中,它的內在矛盾靠自身無法克服,這就是人與自然界的矛盾,人與社會的矛盾,人與自我的矛盾,無論是自然界,還是人類社會,抑或是人類自身,都達到了難以承受的程度。這就是說,資本主義文明已經到了矛盾靠自己無法解決的地步,已經嚴重地威脅人類的生存與發展。社會主義制度是以人民至上為核心的制度,制度發展與創新和人民價值的享有是內在統一的,也就是說,社會主義制度的發展與創新就是為了人民的幸福,這是同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正因為如此,社會主義制度把人與自然、人與社會與人與自我的和諧作為自己的根本內涵,從而破解了資本主義文明無法解決的矛盾,從而為人類的幸福生活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人民至上以人本文明為核心,徹底揚棄資本的不文明一面,發揚資本的文明面,從而使資本成為人類文明的積極力量。這就徹底超越了以資本邏輯為核心的文明,是人類文明新形態生成的內在根據。
進而言之,西方現代化是資本至上,這就必然表現為制度、政策、理念,乃至文化對人民利益的漠視。中國式現代化強調人民至上,立足于實現人民共同富裕和對美好生活的需要,是對西方現代化資本至上的超越。資本至上與人民至上是資本主義核心價值觀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根本區別。
從根本的意義說,對于人民至上具體化運用造成的嚴重阻礙是:現代性意識形態及其主導的各種價值理念。正如資本主義世界及其各種價值觀念被現代性意識形態抽象化一樣,現代世界占主導地位的價值理念是抽象的普遍性,從而不能真正深入到人民之中〔31〕279。人民至上是歷史唯物主義的具體化運用,它是馬克思主義人民觀所主導的各種價值理念的踐行,即把人民的價值理念落到實處,從而實現人民的各種所需,實現了人民創造價值與享有價值的內在一致性。
人民至上不是業已完成了的,而是正在生成的,其在歷史性的實踐中具有規律性,在其發展與創新的內在歷程中體現為必然性。這是真正的人間正道,是新的普遍原則之道,是和平主義之道,而不是霸權主義的霸道。其原因在于:人民至上是扎根于中國優秀的文化傳統和馬克思主義人民觀的發展與創新之中,這就意味著,人民至上必然包含著和平主義的內涵,必然是對霸權主義的超越。人民至上的世界歷史意義在于:它揚棄了資本主義文明及其發展道路,以和平主義和人類和平發展為核心展開其內在規定性。但是,人民至上還在歷史性地生成著,它的豐富內涵在人類社會的發展中,不斷地生成與展現,它給人類的重大貢獻也是在不斷地生成著。正因為如此,人民至上是人類未來的希望〔32〕83-84,人民至上破解了人類社會發展的難題。
綜上,人民至上沒有完成時,只有進行時,人民至上是在不斷地發展與創新中豐富自己的內涵。人民至上是對馬克思主義人民觀的術語創新、實踐創新和價值觀創新,是對馬克思主義人民觀思想的原創性貢獻。人民至上豐富了21世紀中國馬克思主義人民觀的深刻內涵,成為中國馬克思主義人民觀發展史上的新的里程碑。人民至上不斷地發展與創新,從而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提供實踐和價值指向,這不僅不斷地豐富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內涵,對世界社會主義作出了重大貢獻,對人類文明的發展提供了重要的風向標,而且對21世紀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學術體系和話語體系的創新,都具有不可或缺的意義與價值。人民至上體現了深厚的中國智慧和馬克思主義人民觀的精髓。這意味著,人民至上既彰顯了人類文明新形態的價值維度,又表征了中國式現代化的實踐與價值內涵,對于解決人類社會的發展困境,從而創造人類的美好未來,提供了堅實的基礎。人民至上占據了真理與道義的制高點。正因為如此,深入研究人民至上對馬克思主義人民觀的原創性貢獻,進而構建21世紀馬克思主義人民觀的理論體系、學術體系以及話語體系,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論與現實意義。這是真正的時代工程!
參考文獻:
〔1〕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2〕豐子義.從話語體系看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創新〔J〕.哲學研究,2017(07):123-126.
〔3〕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N〕.人民日報,2017-10-28(01).
〔4〕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1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
〔6〕習近平.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21-07-02(01).
〔7〕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8〕習近平.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 95 周年大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6-07-02(01).
〔9〕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3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
〔10〕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11〕習近平.之江新語〔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
〔12〕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3〕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
〔14〕斯大林.列寧主義問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4.
〔15〕齊承水.人類文明新形態對馬克思主義文明觀的原創性貢獻〔J〕.社會主義研究,2022(06):17-24.
〔16〕洪堡特.論人類語言結構的差異及其對人類精神發展的影響〔M〕.姚小平,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99.
〔17〕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18〕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9〕習近平.在哲學社會科學座談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6-05-19(01).
〔20〕江 暢.人民至上的價值意蘊與實踐要求〔N〕.光明日報,2022-04-11(15).
〔21〕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
〔22〕毛澤東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3〕虞崇勝,余 楊.“人民”概念的中國語境與語義〔J〕.中國社會科學評價,2020(02):14-20.
〔24〕孫正聿.馬克思主義哲學智慧〔M〕.北京:現代出版社,2016.
〔25〕魯品越.習近平以人民為中心的方法論體系的形成機制及其哲學意蘊〔J〕.哲學研究,2022(02):5-14
〔26〕黑格爾.法哲學原理〔M〕.張企泰,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61.
〔27〕吳曉明.“中國方案”開啟全球治理的新文明類型〔J〕.中國社會科學,2017(10):5-16。
〔28〕王德峰.尋覓意義〔M〕.上海:上海錦繡文章出版社,2007.
〔29〕唐正東.馬克思主義人民觀在當代中國實踐中的創新發展〔J〕.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研究,2022(12):37-47.
〔30〕侯衍社.從三重維度看“人民至上”的科學內涵〔J〕.江海學刊,2022(04):5-11.
〔31〕吳曉明.黑格爾的哲學遺產〔M〕.北京:商務印書館,2020.
〔32〕吳曉明.論中國學術的自我主張〔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6.
責任編輯 蘇玉娟
〔收稿日期〕2023-08-13
〔作者簡介〕孫 民(1969-),男,河南濮陽人,山東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創新發展研究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研究方向為馬克思主義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