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作為幼兒的啟蒙課程,幼兒園文化課程主要是針對幼兒身心健康發展特點專門設計的文化課程,其教育對象具有特殊性。我國教育部門也越來越重視幼兒的啟蒙發展,不斷加大幼兒園的基礎設施建設以及文化教育改革與創新。由于本土資源是地方特色的民俗風情、人文資源、自然景觀、特色文化的呈現,幼兒可以從這些資源中接觸生活、了解社會,在學習中產生文化自信。因此,幼兒園可根據幼兒身心發展特點以及對世界的認知,有規律地將本土資源融入幼兒文化課程建設當中,構建具有地方特色文化的幼兒園文化課程,利用本土文化的氣息培養幼兒對家鄉的熱愛之情。
關鍵詞:本土資源;幼兒園;文化課程;課程探析
中圖分類號:G6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8918(2023)48-0159-04
一、 引言
為了讓幼兒接受專業的教育,我國教育部門加大了對高校學前教育專業的建設,針對幼兒教育的文件指出,“幼兒園的教育應當與社會接軌,加強幼兒園與家庭、社會之間的交流合作,要充分利用社會各種教育資源為幼兒營造好的學習環境”。豐富且多種多樣的本土資源是幼兒園文化課程建設首選的課程材料,幼兒園在文化課程建設的過程中應當充分關注幼兒園的構建位置,利用地域教育資源。本土資源中的自然風光、特色美食、生動游戲皆是幼兒喜歡的教學內容,對幼兒具有較大的吸引力。所以,在構建幼兒文化課程時,幼兒園應當做好調研工作,收集本土資源材料,再結合社會和家長的反饋,聽取多方面的幼兒文本選材意見,開發構建出適合幼兒教學的文本教材。本土資源的開發與利用,是幼兒園文化課程建設的主要方向,能夠有效增加幼兒園文化課程多樣性和多元性,增強幼兒園的文化教育作用,同時符合當前幼兒的性格特點,所以利用本土資源構建幼兒園文化課程的意義重大。
二、 利用本土資源構建幼兒園文化課程的重要性和價值
本土的文化資源是幼兒文化課程建設的根本,圍繞本土資源開發出的幼兒園文化課程對幼兒來說具有重要教育意義,既能傳承當地文化,也能培養幼兒熱愛家鄉的情感,幫助提高幼兒愛國意識。
(一)重要性分析
首先是弘揚傳統文化,做文化的傳承者。課程的建設來源于不同文化的結合,將本土資源進行有效開發并融入幼兒文化課程文本建設之中,可以讓幼兒通過文本內容了解社會發展現狀,讓幼兒將文化課程內容和自身日常生活緊密聯系。在幼兒文化課程的開發中,幼兒可以感受當地的風土人情、民俗文化,以此來達到讓幼兒傳承地方傳統文化,發揚地方特色的教學目標。其次是構建本土幼兒文化課程,培養幼兒的“愛心”。通過利用本土文化來設計幼兒的教學活動,采取寓教于學的方式讓幼兒對家鄉的自然美景、人文風情有清晰的認識,從而對家鄉產生親切感。幼兒通過視覺、聽覺、觸覺去感受家鄉文化,就會愛上自己生活的土地,從而對家鄉產生強烈的社會責任感,熱愛家鄉、熱愛祖國。
(二)價值分析
首先是以本土文化構建幼兒園文化課程可構建友好家園合作關系。家校合作是現代教學的常用方法,家長是幼兒園必不可少的合作對象,幼兒園應當以本土資源為文化課程的載體,本著合作精神,促進與家長的合作交流,讓家長參與到孩子的成長中,重視幼兒情感價值與情緒價值的培養,引導幼兒樹立正確的思想認知。其次是本土資源的利用有助于豐富幼兒園文化課程內容。本土資源具有豐富多樣的特點,結合本土文化和幼兒園文化課程特點,可以讓教材內容更豐富,知識面也更有層次感。本土文化資源就是幼兒學習的活教材,可以帶給學生更好的學習體驗,利用幼兒日常生活可見的教學資源,可以充分發揮社會資源的文化教育作用,讓幼兒課程教育來源于生活。
三、 結合本土資源開發幼兒園文本課程的實施過程
將本土資源作為課程開發的重要教學資源,充分利用文化資源豐富園本內容,打造既有地方文化,又有幼兒園教學理念的文化課程。
(一)不局限于幼兒園文本課程
合理開發利用本土資源環境下打造幼兒園文化課程有助于豐富教學內容,教師在課程實施過程中不能局限于課本內容,但也不能完全脫離園本課程,而是要以幼兒園文化課程為教學基礎,將教學內容具象化,采取教學手段為幼兒創設真實教學場景,擴展教學內容,設計更多的教學活動以滿足幼兒的學習需求。教師要全面理解園本內容,制訂適合幼兒的教學方案,根據幼兒的生活認知來選取教學資料,全面嚴格考察、認真分析、細心篩選本土教育資源,找到適合文化課程建設的內容和發展方向。
(二)以幼兒興趣為起點,以生活教育為基石
陶行知提出“教育既生活,實際生活是教育的中心,生活決定教育,教育改造生活”;陳鶴琴倡導在日常生活和大自然找尋“活教材”。幼兒身心發展具有不穩定性,對事物的認知主要來源于家庭教育和幼兒園教育,處于思維活躍但自控能力較差階段,對事物充滿好奇心和探究欲望。教師可以通過視頻資料帶領幼兒親近大自然,感受大自然,讓幼兒對小螞蟻為什么會搬家,種子為什么會萌芽等現象產生好奇心,讓幼兒對生命的成長產生敬畏之心,培養他們熱愛大自然的意識,激發幼兒的求知欲望。
(三)建立幼兒教學資源庫,豐富教學資源
對幼兒園的所處地域的文化資源進行調查,對資源進行歸納篩選,將適合幼兒學習、具有教學價值的文化資源整合分類,融入幼兒園文化課程中,并分模塊進行呈現。例如,在對旅游課題進行教學時,將主要的旅游景點事先告知小朋友,讓小朋友回家求助家長,了解該景點的文化知識和風土人情。上課時讓幼兒進行課上分享活動,做小導游,帶領大家去體驗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在工藝品教授環節,可以給幼兒布置難度適中的手工小作業,幼兒可以自己獨立完成,可以由家長協助完成,這樣既促進了家庭的情感交流,又提高了幼兒的動手操作能力。
(四)構建課程教學環境
幼兒園文化課程是幼小銜接前針對幼兒開展的教育教學活動,更多的是課堂教學活動,教師可以在集體教學活動中增添游戲活動、社會活動和家庭活動,將本土教學資源充分利用起來,例如,設置一個教學主題,根據教學內容來設計教學方法,通過情境教學法、主題游戲活動、戶外實踐活動和家園合作等多種方法來實施課堂文化教學,創建既有靜態教學又有動態教學的幼兒園特色文化課程。
四、 本土資源融入幼兒園文化課程的開發效果
幼兒園結合本土資源構建的文化課程在實施中具備有效性和可行性,對培養幼兒的學習行為很有幫助,不但提高了教師對幼兒園文化課本的開發與鉆研意識,還改善了家長的育兒方式。
(一)促進幼兒良好學習行為的養成
在幼兒園文化課程的建設過程中,將豐富的本土資源“活教材”與幼兒園的辦學理念相結合,可以讓幼兒的學習生活具備更多的多樣性,讓幼兒在輕松活躍的課堂歡快學習,使教學活動更有實踐意義。幼兒通過親身實踐探究就會發現學習的樂趣,這不僅能陶冶幼兒的情操,還能養成幼兒良好的學習習慣。
(二)提高幼兒教師文化課程的研發意識
在開展教研活動時,教師會將教學中有效的教學方法進行分享,也會對上課內容的安排作出總結,在討論中尋找解決教學難題的辦法,讓幼兒園文化課程的建設更具有系統性、科學性以及可行性,從而達到促進教師教學資源的利用開發的目的。教師在教學中會注意幼兒的日常行為活動,通過觀察得出結論,再修改教學方法,完善教學內容。教師通過個案分析,認真進行教學反思,在不斷的教學實踐中發散思維,改善方法,從教材的使用者轉變為教材的研發者和開拓者,從結合實際的教育理論入手,將本土資源有意識地融合到課程研發當中,能提升教師的教學水平。
(三)轉變家長的育兒方式
在進一步的家園合作過程中,幼兒園通過問卷調查的方式,了解家長對幼兒學習情況的掌握程度、希望幼兒開展的文化課程,以及家長在教育中扮演的角色等,甚至在某種程度上,還能知曉家長對幼兒園的建設想法與意見,使家長成為教師的助手。家長走進幼兒課堂,知道辦學理念,掌握更多的育兒方法,可以構建充滿愛、和諧與健康的家庭關系,為家園的友好合作奠定基礎,共同為幼兒打造和諧的成長環境。
五、 幼兒園文化課程建設現狀分析
我國教育部門支持幼兒園文化課程教材可以由幼兒園自行設計與開發,各地幼兒園都在不斷研究打造屬于自己的特色課程。從幼兒園文化課程的建設情況來看,部分幼兒園在探索過程中開發了一些特色的園本課程,在實施中也取得了不錯的教育效果,多數幼兒園也根據地方文化,整合教學資源并將其融入教學課程之中,如情景搭建、活動設計、內容選擇等。但針對本土資源并沒有探索出效率較高且可實施性較強的課程,導致幼兒園的文化課程建設缺乏完整性和系統性。
(一)幼兒園文化課程使用的教學資源過于單一,取材簡單
幼兒園對文化課程的建設投入了大量心血,但開發的課程內容并不豐富,流于形式,缺乏靈魂。幼兒園在開發園本課程時受到傳統思維的限制,沒有將現有的文化資源融入文本教材中,但文本內容缺乏文化資源填充,幼兒教師從老師的認知層面建設了文化課程,卻忽視了幼兒認知的范圍,設計的文化課程實用性不強。
(二)教師對幼兒園新開發的文化課程缺乏教學措施
幼兒園創設了文化課程,但教師在實際開展過程中卻無法掌握上課節奏,教師缺乏基本的教學素養,對新的教學文本實行度不高,對教學內容沒有進行精心設計,教學過程極度敷衍,對怎樣制訂教學方案,如何開展教學過程、如何呈現教學內容、怎樣進行教學評價等都沒有具體方案,導致花費財力、人力開發的文化課程成了教學擺設,幼兒的學習難度也大大提升。
(三)幼兒園文化課程設計不符合實際,缺乏社會認可
幼兒園獨自承包了幼兒園文化課程開發的整個過程,沒有征求家長的意見,沒有取得社會的支持,沒有考慮課程是否符合實踐標準,也沒有和社區加強溝通合作,造成開發的文化課程不符合幼兒的發展需求,不具有實施價值。
六、 將本土資源與幼兒園文化課程結合的有效策略
筆者通過對本土文化在幼兒園文化課程構建意義和發展現狀進行深入分析,詳細分析教師將本土文化資源融入幼兒園文化課程后,在實施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提出有效的利用本土資源與幼兒文化課程結合的策略,具體內容如下:
(一)以幼兒身心發展為重心,開發本土文化資源
幼兒對知識的接收能力受到實際年齡和心理年齡的影響,教師在選取本土資源中的文化資源、自然景觀、人文風俗時,要根據幼兒的成長規律和認知特點,挖掘和利用教學資源。比如,將地方特色小吃、美食文化、傳統手工藝等作為教學的重要切入點,在美食文化傳承方面,根據幼兒的年齡來設計相應的美食品嘗活動和美食制作環節。
(二)科學利用本土資源,豐富幼兒園文化課程
將本土的各種教學資源進行合理的開發與利用,豐富幼兒園的文化課程內容,如氣候資源、紅色文化、民族特色文化等,都可作為文化課程的重要教學材料。每個地區都有特色的文化資源,通過文化主題活動可以將本土文化滲透到幼兒的學習生活中,讓幼兒對家鄉的特色文化和民族風情有初步的了解,從教師講述、視頻呈現、親身體驗和活動設計中感受文化的魅力。
(三)創建教學環境,挖掘課程深度
教師營造良好的教學環境可以有效提高教學效果,激發幼兒的學習意識,讓幼兒在文化氣息濃郁的教學環境中成長,快速開發幼兒智力,走進家鄉風土人情,感受地方本土文化,例如,組織幼兒涂鴉、繪制主題手抄報、舉辦作品展演活動等,并將幼兒作品作為布置教室的材料,使幼兒作品成為體現本土文化的一種方式。此外,本土文化資源與幼兒園文化課程的有效結合,能夠在豐富教學內容的同時改進教學方法,幼兒對文化的感知也會隨著知識的增加而不斷加強。教師可以在活動中為幼兒講授文化知識,在實踐中鍛煉幼兒的表達能力、實踐能力以及交流合作能力,在文本教學的基礎上提升教學的深度。
(四)建設多元化文化課程,促進家園合作
本土資源的多樣性意味著教學方法可以多樣化,本土資源的創新利用就是構建多元化課程的根本。所以,教師要更新教學理念,具備課程開發的意識,主動在教學中選用多元化的教學方式和多樣式的教育評價,采取多種教學激勵策略,增強幼兒園與家長之間的聯系程度,幫助幼兒對家鄉文化有更深層次的理解。
七、 結論
多元化的本土資源為幼兒帶來了更好的學習體驗,教師可以設計更多樣的教學游戲活動來幫助幼兒理解本土文化知識,并從不同的角度出發,開發出科學合理的幼兒園文化課程教材,激發幼兒課堂參與的積極性和活躍性。因此,幼兒園文化課程的建設,需要從幼兒的角度出發,根據幼兒的需求和地方文化資源打造特色的幼兒文化課程。同時,教師在教學中應當善于發現幼兒的潛力和愛好,將其作為園本文化課程研發的基礎內容,從而做到在實踐中打造最適合幼兒學習的園本課程。
參考文獻:
[1]王娜娜.幼兒園課程資源開發建設中的傳統文化:以蘇州桃花塢木刻年畫為例[J].文教資料,2019(13):112-113.
[2]李曄.民間游戲與幼兒園課程整合的問題與策略研究[J].互動軟件,2021(6):3738.
[3]施月平.蠶桑文化園本課程的實施意義與策略[J].新課程研究(中旬-雙),2021(1):17-18.
[4]閆雪雪.紅色文化資源融入幼兒園課程的策略探討[J].新課程,2022(22):1.
[5]陳麗萍.本土紅色文化資源與幼兒課程有效融合的探索[J].甘肅教育,2022(11):15-18.
[6]黃國珍.紅色文化資源融入幼兒園課程的實踐方法探討[J].語文課內外,2021(27):13-14.
[7]倪曉連.利用本土資源開發園本課程[J].基礎教育論壇,2022(14):95-97.
[8]胡顯偉.園本課程構建中本土資源的開發與整合[J].遼寧教育,2022(12):73-75.
[9]崔麗亞.本土資源激活行走課堂[J].思想政治課教學,2022,5(5):49-51.
[10]吳美珍.本土文化資源融入幼兒園課程的策略研究[J].新教育時代電子雜志(教師版),2021(5):7.
作者簡介:施天悅(1991~),女,漢族,江蘇南通人,南通市海門區三星幼兒園,研究方向:學前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