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懷
主題導語
“審美教育”即美感教育,簡稱美育。音樂教育是美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古典戲曲是中華民族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堪稱國粹,它以富于藝術魅力的表演形式,為人民群眾所喜聞樂見。培養當代中小學生對中國戲曲的興趣愛好不僅是一種審美教育,也是一種文化傳承。
時文賞讀
東路碗碗腔皮影戲的前世今生
◎李軍民
陜西東路碗碗腔因伴奏中有銅碗而得名,2007年被列入陜西省第一批非遺保護名錄。該曲目發源于同(州)朝(邑),流行在今渭南市的臨渭區、大荔縣、華州區、華陰縣、蒲城縣、白水縣、澄縣一帶,其演出形式為皮影和真人兩種。上世紀50年代,由陜西省戲曲研究院搬上大戲舞臺,并改名為華劇,是陜西地方戲曲的主要劇種。
陜西東路碗碗腔歷史悠久,大概起源于漢文帝時代,有詩相傳:“漢妃抱子窗前耍,巧剪桐葉照窗紗。文帝治國安天下,制樂傳于百姓家”,成熟于明末清初,乾隆、嘉慶年間就傳遍了陜西全省,以及山西、甘肅、寧夏、內蒙古等地。清代著名的劇作家李芳桂是渭南市臨渭區藺店鎮李十三村人,他一生創作了《春秋配》《火焰駒》《白玉鈿》《萬福蓮》等10本碗碗腔劇本,人稱“李十三十大本”,他不僅把碗碗腔皮影戲推上了藝術的高峰,也為中國戲曲作出了巨大的貢獻。碗碗腔皮影藝人杜升初,人稱“一桿旗”,他演唱的皮影在上世紀30年代紅遍了陜西東府,上海勝利公司曾為他灌制唱片全國發行。建國后,渭南碗碗腔皮影藝人謝德龍在西安成立“德慶皮影社”,唱紅了陜甘兩省。
上世紀50年代,朝邑縣劇團、陜西省戲曲研究院先后將《二度梅》《金碗釵》《白玉鈿》《楊貴妃》等經典名劇搬上大舞臺,在北京和全國巡演,吸引了廣大的觀眾,受到了周恩來、習仲勛、馬文瑞、田漢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的肯定,周恩來總理親自將碗碗腔改名為華劇,造就了李瑞芳、楊榮榮、任小蕾等一批優秀的碗碗腔表演藝術家。
改革開放以來,臨渭、華州、大荔等區縣市的皮影藝人多次出訪歐洲、美洲、東南亞和港澳臺,為國家爭得了榮譽。
陜西東路碗碗腔皮影戲的人馬景物,刻工細膩,除演出使用外,也是一種精美的工藝品。它是以牛皮雕形涂以彩色,公忠者,雕以正貌,奸邪者,刻以丑形。輕便靈巧,四肢能動,人執而牽之,進止動作與真人無異。演出時,夜設帳(即幕布),張燈光,隔帳而望。演文戲,身段動作無異真人;演武戲,跌打砍殺,上馬下馬,真人不及。
陜西東路碗碗腔的板式有南路慢板、北路慢板、緊板、慢緊板、滾板、閃板、尖板。曲牌有重臺銀紐絲、桂花兵、硬項、板皂。音樂結構復雜,旋律起伏較大,表現喜怒哀樂的手法十分豐富,唱腔真假聲并用,男音吐字厚重、聲裂金石,女聲啟口輕圓、柔情似水。陜西東路碗碗腔以齊全的板路、豐富的腔調,構成了獨具特色的板腔單樂體系。
陜西東路碗碗腔的劇目繁多,有400余個,常演的本戲有50多個,小戲和折子戲40多個。文戲、武戲兼備,深受人們喜愛,它的形成對其他劇種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陜西東路碗碗腔是陜西地方戲曲的重要品種之一,在陜西戲曲史乃至中國戲曲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中國戲曲藝術的活化石。傳承保護這個古老的藝術,對弘揚中華文化、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豐富群眾的文化生活、構建和諧社會,都具有深刻的歷史意義和積極的現實意義。
(選自“文化藝術網”2020年5月29日,有刪改)
●賞析
近幾年來,我國傳統戲曲領域呈現欣欣向榮之態,各地文旅部門乘此東風,發掘、利用地方戲曲資源,讓這些被冷落多年的文化國寶重返舞臺,回到大眾視野。本文便是一篇普及陜西地方戲曲——東路碗碗腔皮影戲的文章。
本文圍繞該曲目的前世今生選材立意,按照“總——分——總”的結構謀篇布局,從悠久的歷史、舞臺表演特色、音樂結構形式及意義分別闡述。先概述,再詳寫,使專業性較強的內容更有可讀性,拉近了與讀者的距離。
在闡述其悠久的歷史時,詩句的引用增強了文章的真實性。對于李芳桂、杜升初等近現代著名藝術家的相關介紹,以及國家領導人對該劇目的重視等描寫,讓文章內容更豐滿立體,讀到此處,不禁讓人心生敬慕之情。
該劇目的“人馬景物,刻工細膩,除演出使用外,也是一種精美的工藝品”,既是登臺表演的道具,又能作為工藝品收藏,令讀者心生向往。
在介紹陜西東路碗碗腔板腔體的音樂結構方式時,更是讓人如臨其境,并倡導讀者走進劇院欣賞和領略這項傳統藝術的風采。
佳作風采
我終于翻越了那座山
◎王紫涵
我買了一套戲服。
小時候,奶奶總會帶著我去村子里的戲臺上表演。“奶奶,秦腔好看嗎?”奶奶點點頭。她在帷幕升起的舞臺上,翹著蘭花指,頭戴著那叮當響的華麗頭飾,穿著及腳的戲服,眉眼微動,唱出了千年的傳奇。我對奶奶那古樸又莊重的戲服很好奇,每次都悄悄地看它,摸它,想象著自己穿上它的樣子。
九歲那年,奶奶教我唱戲。
唱戲是講究功底的,而最基本的就是背詞。那詞,對于年幼的我來說,篇幅很長,枯澀難懂,要背下來真是難如登天。每日清晨,我都站在院子里背詞,春秋尚可,天氣溫和,是極舒服的日子。可每逢夏日,那火紅的日頭照在身上,火辣辣的,令人心煩意亂,根本無心記詞;每到冬日,寒風呼嘯,刮到臉上如刀割一般。奶奶平時對我是有求必應,可唯獨在唱戲上這件事上對我很嚴厲。在奶奶的監督下,我日復一日地勤學苦練,終于把戲詞背熟了。
“這場戲,還要吊嗓子,最重要的眉眼間的神態,一定要有那一抹神韻。”于是,我又開始吊嗓子、練神韻。吊嗓子倒是簡單,因為我聲線本來就細,又會發力,便不成問題。但這神韻倒是奇怪,我千百遍地練習著,可奶奶總是說“少了,少了”。
終于,我忍不住了。“這秦腔有什么可學的,都是多少年的老玩意,這是現代,是網絡時代,誰還聽這老掉牙的調調?”我將那頭飾恨恨地摔在了地上。
奶奶哽咽著,輕輕念叨:“聽劇的人都是在看前世,看今生,尋知己,思故人。我們唱的并非老古董,是在傳承經典,傳頌真情,就像古人一樣,高山流水覓知音。”
奶奶從此話少了,也不逼我唱戲了。她有時一坐就是一下午。直到那一次,她再次踏上戲臺,幽幽地唱著那《玉堂春》,凄涼動人,那哀怨的眼神刺痛了我。那一瞬間,我明白了奶奶的良苦用心,我體會到了那一抹神韻。我在心里說:“奶奶,請您相信我。我一定要學好秦腔!”
我偷偷地練習著,穿著那套戲服,起舞,眉轉,吟唱。
奶奶送我上戲臺,與我共舞。我終于翻越了這座山,也終于領悟了:戲曲不拘泥于這一方小舞臺,而是那千年故事的傳頌,是古今的對話。
【陜西渭南瑞泉初中】
●點評
“起舞,眉轉,吟唱”,舞臺上的一招一式,一顰一笑,表現了傳統戲曲的特征。由于種種原因,傳統戲曲沒有受到人們應有的重視,所以此類素材成了稀缺,就連“我”也差點半途而廢,但最終在奶奶的感召下,“我”翻越了心里那座“山”,與奶奶同臺演出。作文運用了大量的動作描寫與細節描寫,體現了奶奶對于戲曲的熱愛,為小作者對戲曲的態度發生轉變做了良好的鋪墊。此外,祖孫倆演戲練戲的細節描寫有很強的畫面感,使讀者如臨其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