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人類社會的飛速發展,能源危機愈加突顯。如何提高太陽能的利用率,成了亟待解決的問題。近些年來,一種名為鈣鈦礦的新材料進入了科學家的視野,成為高效利用太陽能的希望之星。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這位冉冉升起的明星吧!

?鈣鈦礦的實際結構(供圖/薛斌)
事實上,如今的鈣鈦礦并非特指某種礦物,而是一類具有相同結構的化合物的總稱。
19世紀,鈣鈦礦被發現于俄羅斯。它是一種天然的礦物,由鈣(Ca)、鈦(Ti)和氧(O)3種元素組成,化學式為CaTiO3。自從這種礦物被發現,科學家便踏上了破解其晶體結構的漫漫長路,直到150余年后,才得以確定鈣鈦礦的實際結構:在一個晶胞立方體中,鈣原子位于中心,8個頂角被鈦氧八面體(TiO6)所占據,氧位于晶胞立方體的棱上。
在這一漫長過程中,科學家對鈣鈦礦晶體結構的研究已經超出了對鈣鈦礦本身。他們發現,這種晶體結構可以賦予化合物奇妙的特性——擁有這種結構的化合物可以用通式ABX3(氧化物通常為ABO3)來表示,元素周期表中90%的金屬元素都可以成為鈣鈦礦中的A離子或B離子。因此,漸漸地,鈣鈦礦由一種礦物的專屬名稱,轉變為一類擁有相同晶體結構的化合物的名字。
鈣鈦礦被發現之初,由于科研條件所限,礦物學家只能通過光學顯微鏡來研究其晶體結構。至20世紀初,此時物理學的重大發現——X射線已經被廣泛應用于物理學、化學和晶體學的研究中。因此,破解鈣鈦礦晶體結構之謎的曙光終于出現——1925年,挪威科學家首先提出了由X射線晶體衍射技術分析的鈣鈦礦晶體結構。然而,與19世紀末已被接受的光學性質研究結果相對照時,X射線晶體學研究者沮喪地發現二者并不完全吻合。
此后,科學家繼續執著于鈣鈦礦結構研究。1943年,匈牙利科學家獲得了進展,提出了我們現在所確定的鈣鈦礦結構的雛形。這一結構也成為經典的鈣鈦礦晶體結構,出現在了如今的教科書上。伴隨著單晶X射線衍射、中子衍射以及透射電子顯微鏡等新技術的應用,鈣鈦礦晶體結構又經過一系列完善,最終確定了它的真實面目。

?1925年提出的鈣鈦礦理想結構:在一個晶胞立方體中,鈦位于中心,鈣位于8個頂角,而氧位于6個面的中心(供圖/薛斌)

?用有機甲胺離子、鉛離子和碘離子分別取代鈣鈦礦原來的各個離子,得到碘化鉛甲胺鈣鈦礦(繪圖/閆麗真)
伴隨著新能源時代的到來,把太陽能轉化為電能的太陽能電池(又稱光伏電池)受到越來越廣泛的關注。
2009年,科學家利用鈣鈦礦結構研制出一種可以將太陽能轉化為電能的材料——碘化鉛甲胺(CH3NH3PbI3)鈣鈦礦太陽能電池。我們已經知道,鈣鈦礦結構可以用通式ABX3來表示,碘化鉛甲胺(CH3NH3PbI3)鈣鈦礦便是用有機甲胺離子([CH3NH3]+)做鈣鈦礦結構中的A陽離子、用鉛離子(Pb2+)做B陽離子、用碘離子(I-)做X陰離子得到的。這一材料迅速引發了鈣鈦礦太陽能電池的研究熱潮。
碘化鉛甲胺具有鈣鈦礦結構,但由于含有有機基團(甲胺離子),又不同于傳統意義上的無機鈣鈦礦,因此被稱為有機-無機雜化鈣鈦礦。這種材料是如何將太陽能轉化為電能的呢?原來,有機-無機雜化鈣鈦礦對太陽光有很強的吸收能力,且在吸收太陽光之后可以產生相互分離的電子和空穴(電子和空穴統稱為激子)。這些激子的遷移速率很快,而且可遷移距離遠、壽命長,激子在傳輸層的定向流動會產生電流,由此便完成了太陽能至電能的轉化過程。
受到這一發現的鼓舞,物理學家、化學家、材料科學家紛紛投入鈣鈦礦太陽能電池的研究中,致力通過各種手段提高鈣鈦礦太陽能電池的轉化率和穩定性。在他們的不懈努力下,光電轉換效率不斷被刷新。如今,鈣鈦礦已被認為是下一代最具前景的光伏材料之一。
從鈣鈦礦被發現,到揭開晶體結構謎團,再到廣泛應用于太陽能電池領域……鈣鈦礦的研究史充滿了曲折,也不斷帶給我們驚喜。在這之中,蘊藏著無數科學家的毅力與智慧。相信在科學之光照耀下,像鈣鈦礦一樣的傳奇還會不斷上演,我們的生活也將隨之變得越來越美好!

?鈣鈦礦太陽能電池工作原理(供圖/薛斌)
除了光電轉換能力,鈣鈦礦材料還具有這些令人“驚艷”的特性:
介電性:在外電場的作用下,原本不導電的物質中會發生正負電荷的分離,從而在內部產生一個新的電場——這種性質被稱作介電性。利用材料的介電性,可以制作一種非常重要的電子器件——電容器。材料的介電性越強,越有利于制造電容器。具有鈣鈦礦結構的鈦酸鋇(BaTiO3)就是非常好的介電材料。
超導性:20世紀初,科學家在絕對零度(0開爾文,零下273攝氏度)附近觀測到電阻完全消失的超導現象。自那以后,科學家孜孜以求,希望可以找到在較高溫度下實現超導的材料。1986年,瑞士的兩位科學家放棄了研究金屬超導體的思路,轉向鋇(Ba)-鑭(La)-銅(Cu)-氧(O)多相鈣鈦礦氧化物超導體研究,并成功在30開爾文附近觀察到高溫超導現象,也因此于第二年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鈣鈦礦型高溫超導體的研究熱潮隨之而來,使超導現象的溫度由30開爾文逐步升到了106開爾文,紀錄不斷被刷新。
巨磁阻效應:在磁場發生微小變化時,巨磁阻材料的電阻可以發生超過100%的變化。利用這一性質,計算機磁盤小型化成為了現實。鈣鈦礦型鑭(La)-鋇(Ba)-錳(Mn)-氧(O)材料的電阻變化率可以達到120000%,堪稱超巨磁阻材料,這也表明鈣鈦礦在巨磁阻材料領域大有可為。
(責任編輯 / 代竹蕊 美術編輯 / 韋英章)